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語錄 修行篇(達觀法師)

  心靈語錄/修行篇

  

  《修行篇》

  

  ◎學佛是學認識自己,進而幫助別人也認識他自己。

  ◎改變自己,才是正確的學佛。

  ◎佛由人成,故學佛當先學做人做事;人格高尚,便是佛!

  ◎孝是孝養敬重,順是順心不逆,學佛當從孝順做起。

  ◎子女孝順,是他報我恩;子女不孝,是我報他恩。

  ◎孝親人子應有,尊師學子應重。

  ◎內調心性,外敬于人,才是學佛。

  ◎學佛,是學智慧、慈悲、清淨。

  ◎學佛要知佛心,講經要知佛意。

  ◎先了解佛法整體,再一門深入修行。

  ◎成功只要一事,修行只用一門。

  ◎理論是說給別人聽,修行是自己可以受用的。

  ◎若知修行好,就能好修行。

  ◎不是想修行,而是要修行。

  ◎先下定決心,再談如何修行。

  ◎修行不在方法,而在于決心。

  ◎若真修行者,必發菩提心。

  ◎修行唯此一心,別無他法。

  ◎如何修行?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先隨相修行,方能離相無行。

  ◎怎樣才能開悟,放下便能開悟;如何才是修行,持戒便是修行。

  ◎忏悔,是修行的第一步!

  ◎問心無愧,即入修行之門。

  ◎遠離一切過失,便是修行的起步。

  ◎知過是修行的開始,改過是修行的結果。

  ◎修行的品質,在于真心的轉變。

  ◎忍辱,是修行最大的功課!

  ◎默默無聞好修行,聲名遠播難清淨。

  ◎無智慧不能解脫,無福報難以修行,故要福慧兼修。

  ◎去除心中的不善心,增長心中的慈悲心,便是修行的功夫。

  ◎面對一切的境界,都是修行的下手處。

  ◎于生活中修行,便是要念念覺知。

  ◎選定法門之後,就要精進的修行。

  ◎修行之所以不得力,在于不願意。

  ◎念佛念心,修行修心。

  ◎修行若不知己心,如何修行。

  ◎在生活中修行,于平常中悟道。

  ◎修行不離生活,生活不離一心,一心不離當下。

  ◎修行不是用腦袋來想,而是要去突破意識的陷阱。

  ◎修養是外在行爲,修行是內在心境;外在別人看得清楚,內在只有自己知道。

  ◎真心待人,平心處事,用心生活,安心修行。

  ◎接受外在的境界,內在的心境,色身的變化,便是會修行。

  ◎萬緣放下,隨緣修行。

  ◎修行之人,心當不苦。

  ◎自在的人,才是修行人!若是常有罣礙,一定不懂修行。

  ◎修行從易至難,先念佛再觀心。

  ◎萬緣放下不執有,老實念佛不落空。

  ◎修行不難,難在是否老實。

  ◎順境時不想修行,逆境時無力修行。

  ◎壓抑之事非修行,修行無事可壓抑。

  ◎對佛法有興趣,並不代表有修行。

  ◎修行者!當志于道,行于仁。

  ◎事廣理深真學問,難行能行真修行。

  ◎爲人解說容易,要人修行困難。

  ◎修行雖是困難,但還是要修;做人雖是不易,但還是要做。

  ◎誠實做人,平實做事,如實生活,老實修行。

  ◎修行要在日常生活中下功夫,簡單的說:便是用心生活。

  ◎只要懂修行,何處不是修行。

  ◎會學是學生,會做是修行,會悟是智者。

  ◎勿隨意說,我在修行;勿隨意說,我在度人。

  ◎流水若止,其味變臭;修行若止,其道將廢。

  ◎不做不食,不畢不息;意志堅定,方論修行。

  ◎大道無心對人言,人卻有意尋大道。

  ◎悟要悟得透,行要行得深。

  ◎自性爲何清淨,因其性本空。

  ◎清淨的水被人汙染,清淨的心被己汙染。

  ◎若無妄念之想,何須清淨之心。

  ◎不要讓欲望,混濁了清淨的本質。

  ◎萬般計較心自煩,萬緣放下性清淨。

  ◎不追逐,讓心安住;不攀緣,讓意清淨。

  ◎湖水本平靜,因外境起漣漪;自性本清淨,因無明起煩惱。

  ◎讀一本經,念一句佛,行一件事,自然清淨無憂。

  ◎知有,故能精進;知空,故能清淨。

  ◎心本清淨,事本無事;心起念而想事,故有心事。

  ◎一切皆由緣起運作,而非有我。

  ◎凡是一切存在的,必是緣起而形成。

  ◎一切皆是緣起,緣起而生一切。

  ◎世間沒有一事,是無因無緣的。

  ◎緣生境起,緣滅境滅;境是生滅,虛妄不實。

  ◎因緣是聚散的真理,無常是變化的真理。

  ◎心性本空,何來心事;因緣而有,何足罣礙。

  ◎人是因緣,事亦因緣,一切盡是因緣所生,故凡事皆應隨緣。

  ◎向外看是攀緣,往內觀便息緣,一切皆要隨順因緣。

  ◎隨緣則不強求、不婉拒、不挂意。強求事不久,拒絕事不成,挂意事不樂。

  ◎細微的因緣,形成不可抹滅的果報。

  ◎明心是妄,見性本空,即是明心見性。

  ◎若知一切盡假名,何來毀譽染虛空。

  ◎心空境也空,一切畢竟空。

  ◎諸法本空,故無分別、對待。

  ◎了悟諸法空相,即知一切平等。

  ◎時時觀照緣起,念念與空相應。

  ◎相是假相,名是假名,用是妙用,體是性空。

  ◎悲觀是一時,樂觀是短暫,中觀方能見緣起、悟性空。

  ◎因有性空,方能緣起;緣起産生了現象,現象又回歸性空。

  ◎見一切境界,應知緣起之法;處所有事相,應悟性空之體。

  ◎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

  ◎在有處悟空,于空時覺有。

  ◎說理常落于空,談事常著于有。

  ◎要將感覺,變成正覺,只有如實觀照,直到五蘊皆空爲止!

  ◎不傷害別人是慈悲,不傷害自己是智慧。

  ◎思惟可增智慧,妄想則增煩惱。

  ◎要有出世的智慧,及入世的慈悲。

  ◎在相上修,有福報;于性上修,有智慧。

  ◎讀點好書,增長智慧;做點好事,多些福田。

  ◎請用慈悲心,去對所有的人;請用智慧眼,去處理所有的事。

  ◎提起是勇氣,放下是智慧;提起是承擔,放下是舍得。

  ◎睜一只眼,是智慧;閉一只眼,是慈悲。

  ◎心靜則智生,心亂則愚起。

  ◎念念清楚,是真智慧;如如不動,是真禅定。

  ◎事情做好,是智慧的展現:不被影響,是禅定的功夫。

  ◎知識是由外而來,智慧是由內而生。

  ◎懂得妙用是智慧,懂得付出是慈悲。

  ◎放下之時,便是生起智慧之日。

  ◎了解大衆是智慧,體諒別人是慈悲。

  ◎情緒讓人失去理智,無明讓人失去智慧。

  ◎善自護念,智慧常生,廣度有情,慈悲爲懷。

  ◎希望別人順從,是凡夫的愚昧;願意隨順大衆,是菩薩的智慧。

  ◎需要是事實,想要是妄想,兩者何爲重要?便是智慧!

  ◎菩提心,是從慈悲心中生起的。

  ◎慈悲!是人世間最大的力量。

  ◎慈悲的人不傷人,傷人的人不慈悲。

  ◎瞋恨是從占有開始,慈悲是由體諒而來。

  ◎去除不善,見性有望;慈悲待人,成佛可期。

  ◎觀一切有情、無情的衆生都對我有恩,久而久之,慈悲自生。

  ◎吃素目的,慈悲爲懷;切莫修口,不修其心。

  ◎道在心悟!豈在形式,而凡夫總是執著修行的樣子。

  ◎坐禅不是爲了什麼,坐只是坐而已,如果有求,便是妄想。

  ◎靜坐不是爲了要舒服,故不要排斥身心不舒服的自然變化。

  ◎靜坐時不起靜坐的念,起坐時不生起坐的念,因爲佛性無坐無起。

  ◎靜坐當明心,心明本自淨。

  ◎念佛可以淨心,坐禅可以明心,一切皆要無心。

  ◎觀息者,身心可安;念佛者,念念清淨;坐禅者,本無罣礙。

  ◎萬念放下,只管用功,便是靜坐的要訣!

  ◎靜坐在于靜心,心不能靜,是自己有過有非。

  ◎參禅不如行禅,坐禅不如悟禅。

  ◎晝當工作夜參禅,隨緣處世心無礙。

  ◎坐禅非身不動,而是心不動。

  ◎身當動以養身,心當靜以養性。

  ◎修行從無常觀起,而後入無我之境。

  ◎觀身變化,知生命無常;觀心運作,知念頭生滅;觀境變遷,知萬物消長。

  ◎知道無常,故不貪;知道無我,故不瞋;知道如幻,故不癡。

  ◎我們面對所有的人、事、時、地、物,常生起無常觀。

  ◎樂受剎那轉爲苦,苦受也是無常相,故要甘願去接受一切,不要妄起分別。

  ◎爲何不妄想?此想不真。爲何不執著?此事無常。

  ◎觀法無常,執著不存;觀事多變,妄想不起。

  ◎體悟無常,讓人把握當下;體悟無我,讓人不再執著。

  ◎觀無常,破執著;觀當下,除妄想。

  ◎無常無我無執著,有心有佛有衆生。

  ◎現象無常留不住,自性常在無所住。

  ◎我本無我,因迷執我。

  ◎有我則愚起,無我則智生。

  ◎無人跟誰比,無我比什麼。

  ◎無我真清淨,有我真麻煩。

  ◎真我是無我,真心是無心。

  ◎如何做到一切無我?觀察此身、心、境,皆是無常變遷。

  ◎明白大道,即能悟道;順應大道,即是修道。

  ◎執著時,只有心事;放下時,一切無事。

  ◎迷時盡是對立,悟時一切平等。

  ◎念經不及念心,看經不及看心。

  ◎一經在手,心開悟解;一門深入,心神自定。

  ◎不是不修,而是無處可修。

  ◎不是不悟,而是自迷。

  ◎鏡中之我並非我,鏡外之我也非真。

  ◎只要一心利益衆生,自然不起貪瞋癡。

  ◎粗糙的人,不能見道;用心的人,處處皆道。

  ◎放下並非放棄,而是應無所住;拿起亦非執著,而是生其心。

  ◎無福的人,想要造福;有福的人,忘了植福。

  ◎忏悔使人改過,慚愧使人進步。

  ◎遇境不被影響,痛苦就不會生起。

  ◎不能選定法門,是心未定。

  ◎攀緣之心止息,萬緣方能放下。

  ◎叛逆之心,人我皆苦;隨順之行,您我皆樂。

  ◎雲無去處亦無來,心無生處亦無滅。

  ◎我利于人,當要布施;人害于我,當要忍辱。

  ◎無忍辱的境,無受辱的我,方是真忍辱。

  ◎財施是暫時,法施才是究竟。

  ◎說法者無法可說, 聞法者無心可聞。

  ◎改變觀念不易,去除習氣更難。

  ◎時間可以解決一切,卻不可抹滅因果。

  ◎念頭未起之時,是吾人真面目也。

  ◎口念佛不及心念,心念不及心中有…

《心靈語錄 修行篇(達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