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是假的。比如說,你覺得家裏現在人很多很吵,所以你想盡辦法把吵的人趕出去,或把那些孩子帶去公園玩,這是修來的,你是透過什麼方式讓它暫時回到清淨。但是這有可能嗎?這還是暫時的!因爲是無常的,孩子縱使吵吵鬧鬧去公園玩,他縱使體力再好也只能玩一天。還有這一些客人走了,另一些還是要來啊!所以清淨不是修來的,是本來的。但本來的概念一般人很難理解。什麼叫很難理解?「本來」就是佛法講的「空」、「空性」。「空」的意思就是完全不執著,那個「完全不執著」的概念也執著不得。什麼叫執著不得?就是我常譬喻的:「有形有相的一定會汙染。」比如說這張桌巾,你拿墨汁或可樂倒下去,它就被染汙了。但無形無相你怎麼汙染?空就是無形無相,你汙染不得,那個才叫本來。這樣的境界你一定要開悟才會知道,當你走進你的生命你就知道了,不然就是理論,講是沒有用的。你不該一直在談西方極樂世界室內溫度到底是幾度,室外溫度到底是幾度,而是要想你如何去那裏。同樣,不要去談「開悟是什麼狀況?」而應該去談「如何開悟?」「如何不執著?」開悟的境界,只要講得出來,就一定是假的。只要有人跟你講:「告訴你,我開悟了。」你就喝口茶就好了。在佛法裏面常說「不可思議」,「佛曰:不可說。」只能夠「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跟你描述開悟的人,都是沒有開悟。所以我常講:「悟不悟自己知道,也不需要去炫耀。」
[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悟。[自修自行,]修。[自成佛道。]證道。你沒有開悟,你有辦法做得到嗎?這就是六祖跟你說「悟後起修」。要注意看一個概念,這是四個境界,從裏到外開始排,開悟只是第一個境界,開悟叫做「理無礙」,你不要以爲開悟就是終點,開悟才是起點。但是我們修一輩子連起點都還沒有,所以常講:「只到門外,沒有登堂入室。」我常常開玩笑說:「我們連門都找不到,還在門外。」就像你要去找一個你從來沒有找過的朋友,好不容易找到那個地址,按電鈴沒有人在,但起碼你還是找到了那個地址,站在門外。這四個階段,你懂了,整部《華嚴經》你就懂了,《華嚴經》就講這四個階段。什麼叫裏外?爲什麼在《壇經》裏講頓悟?頓悟是什麼?頓悟就是「理頓悟」,就是「我懂了」,就像早上跟你講無常的概念,你雖然沒有開悟,但是你對無常完全懂了嗎?懂不懂,試驗下去就知道。我用個最簡單的解釋,比如說:「請問,你作文寫得好不好?」假設你今天是個國文老師,一開始就要跟學生講,作文應該怎麼樣寫。首先要知道,第一作文的體裁,看你是要寫抒情文還是論說文,是要寫新詩還是寫散文,他一定要知道體裁嘛!之後,怎麼去下筆,作文的布局一定要知道起承轉合。把架構講完了,接著就是內容,內容的取材,不但要有道理,還要舉例說明,還要有正面跟反面,最後要綜合。就是把它講得很清楚,然後學生說:「啊,我已經知道怎麼寫作文了。寫作文的道理我懂了。」這叫做「理無礙」。那你們修行呢!佛法的道理懂了嗎?全部懂了嗎?你佛法學了很久,它的道理你真的透徹了嗎?懂了叫頓悟。接著就是事,就是悟後起修。事就是事情,你要去做,道理懂了你不去做,一點意義都沒有。現在老師教學生寫作文的道理,他們懂了之後,就要開始寫作文。寫下去,才知道有障礙,比如說,他雖然知道布局,或他會寫引言、結論,但內容呢,他肚子裏沒有墨水,所以不知道如何敘述,或是詞窮,或是不會引用成語、詩詞,或是不會應用典故…他做下去之後馬上知道他不足,所以他要慢慢學,這才叫修,你要慢慢地修。一樣的道理,我們現在以修行的角度來說,你現在佛法真的懂了,開悟了。但是開悟的人不一定毛筆字寫得漂亮,我們只能夠說開悟的人學毛筆字一定比其他人快,因爲他道理通達,他只要靜下來練習,他一定進步神速,並不是他開悟就會彈鋼琴、打電腦、寫書法、畫畫。他要學習,所以要「修」,這是「事無礙」的層次,悟後起修是這個修,在佛法當中他修的是福跟慧,〔自修自行〕就是修福慧。我們一般人的解釋就是說:「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言行。」這樣講對,只是還沒有開悟。那個「修」,跟悟後的修境界有點不一樣,悟後的修是修福慧,悟前的修是改毛病、去脾氣。
什麼叫修福?修福的唯一的方式就是要去利益別人,利益衆生。修慧就是說所悟的境界,他沒有辦法像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的智慧那麼高深,他還沒有那個能力,所以他還要再修慧,不斷地去深入,讓他的智慧更深入。接著「理事無礙」,我道理懂五分,我所展現出來的必然是五分。一般人只要修到「理事無礙」,他的境界就幾乎是菩薩的境界。什麼叫「事事無礙」呢?這是最難懂的。去上班是一件事,把工作辭掉是一件事,兩件事情無礙。糟糕了!你就覺得奇怪,難道做好事和壞事是無礙嗎?這個概念你就開始轉不過來,難道向南走跟向北走竟然是無礙?我們一般人都會覺得這些事情是南轅北轍,怎麼可能是無礙呢?這個就是沒有徹底真正地明白。世間的真相是「一切是平等的」,這才是世間最徹底的答案,既然如此,當然事事就無礙了。所以,我們在談道理可以這樣談,一次把它談完,但修行不可以這個樣子,還是回歸「理無礙」。你現在就是「理有障礙」,回家跟孩子講話,孩子一問你問題,你就無話了。比如說,孩子問你:「爲什麼要讀書?」你就說:「讀書是爲了出人頭地。」孩子就問你:「老爸,你過去有沒有讀書?」「有。」「老爸,你叫我好好讀書,你爲什麼自己不好好讀書?」我們常講「做人子女的就要好好地聽父母的話。」「那老爸,你哪裏有聽爺爺奶奶的話?」「老爸,你說對人家要有禮貌,你爲什麼對媽媽大小聲?」這時你就很有挫折感。所以,世間人一定有很多問題,道理你不懂,人家問你,你就被問倒了。
學佛第一個就是承認你自己無知,你不承認根本沒有辦法突破。當你願意去明白了知道了,有一天,你的福慧就圓滿了。這不是一輩子就可以圓滿的,我常說:「你不要急著成佛啦!」爲什麼?很多東西還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在佛法裏面才講「成佛需要叁大阿僧祗劫。」而且成佛之後你也不要覺得從此就在宇宙蒸發了,修到最後就沒有了,那有什麼意思?或是:「修到最後我就不跟你們見面!」那有什麼意思?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不是成佛之後就沒有事了嗎?爲什麼再度示現觀世音菩薩?他爲什麼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後補佛?還有一尊佛叫多寶佛,讀過《法華經》的人都知道,他已經成佛了。但你知道他有多認真?只要有人講《法華經》,他就會去聽法。我講到這裏,你也不要誤會:「修到最後也不過如此,我就不要修了。」這也是誤會。你的生命不産生作用,這個生命有什麼意義?佛就是道德人格情操達到圓滿,他越圓滿,他生命展現的力量是相當相當地大。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在于能夠不斷地去利益衆生。不利益衆生,生命怎麼去展現呢?生命的概念不只是這一輩子,你對一般現在活著的人,你對他講一輩子,他認爲已經很長了,其實不是這樣,一輩子就像今天一樣,所以爲什麼一般世間人立志做什麼,都只是一輩子的事,爲什麼佛法會讓人家這麼感動,也就是說他所發的願不是這一輩子。就像地藏王菩薩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或說:「衆生度盡,方證菩提。」也就是衆生度盡了,他才願意成佛,好像說他永遠都不可能成佛。但這對地藏王菩薩沒有什麼影響。一樣的概念,你不要活在你們家,只看到你們家的那幾口。但是,我又拉回來,你一定要學會先幫助你家那幾口,所以,你要先學習助人的技巧。你以爲助人的技巧這門課,都是給要當生命線,當張老師,當谘商輔導的這些人上的,你誤會了。你就不用學嗎?你不需要幫助你的子女,你的另一半,你的兄弟姐妹,你的父母,你的朋友嗎?就像有人說:「我又不去做佛祖,我學佛做什麼?」「我不做推銷員,我學說話幹什麼?」請把你心量打開,徹徹底底去看到整個圓滿的道理,你才會知道:「原來我今天學佛法,我真的知道我在學什麼。」你要透過很久很久的時間,福慧才能夠具備,所以我才跟說,你們不要急著成佛,成佛的目的是要幫助衆生。「我何不現在就幫助衆生!」我現在幫助衆生,你叫我什麼名字,沒有關系。他的名片印總經理,我的名片印工友,只要兩個都爲公司盡心盡力就好啦!名片印什麼有什麼關系呢?不管說他是佛、是菩薩、是阿羅漢,或只是一個凡夫,問題是「你在做什麼」比較重要。當然,當你有那個境界了,它自然就成就了,所以我才說你不要急,說你現在是佛也可以,說你不是佛也可以,明白道理的人,你說什麼他都可以解釋給你聽,他怎麼解釋都是對的,他不是強辯,而是他都沒有障礙。他現在是什麼程度,是什麼角色,他在任何一個時空背景,他都沒有障礙,因爲他清楚他在做什麼。這樣的觀念已經突破「一輩子」的概念了,這樣你才可以真正看到生命的圓滿。你總是覺得有點可惜或遺憾,那就代表你對生命不懂。道理懂,你真的跟一般平常人一樣,在「士農工商」中安身立命。所以我才一直提倡一個概念,你家就是道場,你不需要一天到晚往道場跑,你該上課才去上課就好,或是該幫忙的時候去幫忙,但是不要依賴那裏。這樣的話,你家裏的人怎麼會反對你修行?一定是你有很多觀念是不對的,讓人家起反感。無形的道場就是你的心,所以把心顧好,那就是真正的道場,清淨的道場。爲什麼說道場是清淨的?指的是心,心要清淨嘛!所以我才說,你該去做什麼就去做什麼,每個人去發展,不要每個人都擠來這個道場。
《六祖壇經講記 第57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