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直接認識自己就好了!否則就變成依教奉行?我是故意問你,意思是確定你聽懂沒有,怕你似懂非懂。你不要以爲這樣就不需要經教了,達摩祖師來中國,也帶一本《楞伽經》傳給惠可,難道那一本不叫經嗎?再來,五祖弘忍跟六祖惠能,縱使六祖惠能不識字,他也會勸你好好受持《金剛經》,所以大家真的不要誤會。簡單地講,禅宗一剛開始就是自己要去突破,去明心見性,但事實上理論不用多,你只要按照那一本經來做你修行的證印就不會錯,也就是說,經典是讓你對照的,對照你目前的程度。
到底應該怎麼樣比較好?我建議各位由禅出教,由教入禅。由教入禅就是依教奉行,但奉行的目的就是讓你見性,這樣你不容易走偏,不容易變成狂禅或野狐禅。不然的話,自己的見地不夠,以爲開悟就沒有事。誰跟你說開悟就沒有事?!以前沒有開悟都懶得做事,開悟之後很認真地做,沒有事是叫你心裏沒有事,不是叫你不要做事。你看那些大菩薩都很忙,哪像我們還要睡午覺!人家不用睡,因爲心清淨,我們要睡,因爲心煩惱,我們的煩惱才是消耗能量最大的主因。你現在應該依教入禅,經典你要聽,你要多聽,但所有的經典要銷歸你的自性,你不要把你的修行變成有漏,或只修福不修慧,這都不是真正的禅。等到你開悟之後,由禅出教。達摩祖師說開悟的人才能夠爲人家講經教,這是最嚴格的說法,我們現在的門檻當然要降低,我只能夠講我明白多少,我跟你分享多少,不開悟就是不開悟,還是要講。出教,這個教的涵義很多,比如說不可以說開悟之後每天就坐在那裏打坐,或躲在深山,這樣不對。第一,要出來弘法,來傳教。第二,他以立言著書。很多開悟的禅師有很多的著作,大家都說禅宗不立文字,但偏偏禅師所立的文字最多,大家可以去看《大藏經》,裏面禅宗大德所著作的論文最多,那就叫做由禅出教。因爲禅師往生了,後人就不能夠得到他的教化,如果他留下他開悟的東西或所闡述的義理,縱使他這一期的生命往生之後,他所留下來的豐富的資料可以利益後人,偉大就在這裏。
以我個人的淺見,當今來講有兩個人,一個就是虛雲老和尚,他是個開悟的人,這是公認的,他本身雖然沒有什麼著作,但他事實上教化了很多人,他開悟之後也沒有躲著,他教化很多人,所以他對當代佛教界的影響是最大的。再來是印順導師,他有沒有開悟,我們不用探討,重點是他能夠寫出那麼多東西,假設他沒有一定的見地,他沒有辦法寫出這麼好的東西。當然,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他能夠這樣的做,我們就覺得他了不起、不簡單,他必然有一定的程度,才能夠寫出那樣的東西。所以,他是近代除了虛雲老和尚和印光大師之外,影響佛教界最深的人。現在臺灣有幾個大山頭,但真正能夠影響長遠的就是他的著作,那些著作一定能夠流傳下去的,如果未來還有後人重編《大藏經》,說不定他的資料就會編成論藏。
不是你開悟就沒有事了,六祖大師所講的〔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不要誤會你開悟之後就有能力度人。我們再談小乘和大乘人的概念,小乘人就是觀照自己的身心,他是以自己爲主,他開悟了、自己解脫了;大乘人不是這樣,他不但觀察自己的身心,他也觀察衆生,如果他沒有長期觀察衆生,他怎麼度衆生?舉個例子,並不是說你今天英文很好,就有能力把每個人教好,那是你個人的學養夠,但對學生的程度、特性不了解,你就沒有辦法教好他們。一樣的道理,現在法師這麼多,講出來到底有幾個學員受益?所以我們自己解脫了,但我們要長期觀察衆生,比如說這個人什麼根器,有怎麼樣的資質,有怎麼樣的習氣,你都要懂,這樣才能夠真正度化他,就是因此才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再來,這個人很喜歡世間法,就一定要用世間法度他,這個人就很喜歡老莊,就要用老莊度他,這樣講起來很廣,你要好好學。你除了要有能力觀察衆生,還要充實自己的能力,所以要「法門無量誓願學」,明白這個概念,你才能夠世世常行菩薩道。
【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前面不是悟到了嗎?爲什麼這裏還這麼說?因爲從這裏開始才叫修道。【和光接物,】這個名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和其光,同其塵。」「和其光」就是你要隱藏光輝,不可以鋒芒太露,這個光輝就是智慧,縱使你開悟了,也不可以說「我開悟了!」,讓天下人都知道你開悟了,然後報紙上刊登出來誰開悟了。當你表現得跟別人不一樣,人家就越不敢接近,因爲你跟別人差距太大了,別人反而會離開你。我們不是要度衆生嗎?那就是要走近人群,就是要讓衆生願意跟我們在一起,讓他們感覺到你跟他一樣,但一樣當中又有不一樣的感覺。所以,「和其光」就是說要將你的智慧隱藏起來,原則上是要接近衆生的意思。「同其塵」,我們常常講紅塵,就是指一般人,我們就是要跟紅塵的衆生在一起。前面那句話指的是智慧,後面就是指跟一般人一樣,這樣你才能夠接近他,他對你的感覺才會親近,這叫〔和光接物〕待人接物就是這麼樣地平常。我們一般人哪裏不平常?會什麼就好像怕天下人不知道,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爲什麼要讓人家知道你怎麼樣呢?奇怪!人家不知道你多優秀,你就很生氣。你要是真正明白道理,就會越修越平常,修到【無我無人,】這才叫修道。就是《金剛經》所講的「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沒有這四相,就是「離一切相」,你就是佛,「離相即佛」就是這樣的意思。【直至菩提,】這裏叫證道,就是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成佛。【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光是這五個步驟,六祖已經告訴你怎麼修行。清清楚楚,簡單扼要,就是要這樣修。
《六祖壇經講記 第62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