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65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有作用?你成佛心有沒有作用?都有,平等。無論你扮演任何一個角色,處在任何的時空,你生命的作用是平等的,只是差別在,佛會善用他的生命去利益衆生,衆生會利用他的生命來傷害自己跟別人。你精不精進?你一天到晚都在修煩惱,煩惱不斷,真夠精進。但是你不要問:「生命是什麼?」你千萬不可以這樣問,這樣問就是想抓一個東西。我套一個《金剛經》的模式,「生命非生命,是名生命。」第一個,生命以真實來講,它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生命,假名叫生命,它只是一個名詞。如果說你要去尋找答案,有的跟你講它叫佛性,六祖跟你講它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或是跟你講它叫空性。生命不斷地作用,在佛學裏就叫緣起,不斷地作用就是不斷地緣起,所以佛法是緣起論,不斷地緣起,不斷地變化,在這當中,你就誤認爲有一個真實的「我」。就是因爲它不是一個真實的,所以它也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所以就把「我」這個字看穿了,所以叫做「無我」。「我終于明白!這是苦的根源,我明白了,所以我沒有苦了。」「這是煩惱的根源,因爲我已經沒有煩惱了,所以我就轉煩惱爲菩提。」「我」是迷的根源,因爲沒有「我」了,所以開悟啦!無我,下午要不要吃飯?要不要跑化妝室?要啊!從生命的角度看一切輪回,還有一切修行的概念,沒有一種現像是不公平的,而且沒有一種現象的來源是一樣的。假設這個人會掉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人道、天道或阿修羅道,那個人會修到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哪裏一樣?都離不開因緣條件。

  

  生命是不斷地作用及改變。你在「生命」旁邊寫上「體」,「作用」旁邊寫上「用」,「改變」旁邊寫上「相」,一句話裏面事實就有「體、相、用」。你在「生命」旁邊寫上「空」,「作用」旁邊寫上「有」,「改變」旁邊寫上「無常」,妙不可言。有時候一句話講下去,你沒有注意聽,以爲只在講一種作用,事實上這句話已經包括了「體、相、用」,但是談到這個體,我怕你掉入本體,然後你會去找一個主體。今天不能悟,就是你想要去找一個主體,你會重蹈覆轍,掉入「我」的概念。我常跟同學講:「人生就是誤會一場,我們誤會自己,誤會別人,也誤會這個世界。」你誤會有個「我」,誤會別人來傷害這個「我」,你誤會這個世界是永恒的。你一非加兩非,叫叁非。這個概念明白之後,接著你産生的問題當下解決。這些問題都不能成立,你的煩惱就不能成立,你有煩惱就是因爲這個問題。有「我」就好像有一塊玻璃,有玻璃必然要惹塵埃,不論你每天怎麼擦,因爲它有玻璃。如何讓玻璃不惹塵埃?就是把玻璃打破,打破就是悟了。但不可以開悟了就傷害到別人,不可以說:「我開悟了,所以闖紅燈。所有的紅燈在我的眼裏是本來沒有紅燈。」開悟如果沒有作用,一點意義都沒有。你要不斷地作用,作什麼用?就是要利益衆生、服務人類,只要你抱著服務人類的心態,你就不會斤斤計較你付出多少。你對家庭、公司、社會、國家都要無私地奉獻,不要抱怨。

  

  我從來不把佛陀當成偉大的宗教家,他實際上是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作爲就是教育。同樣的,你跟你的孩子、另一半,跟你的同事、朋友講話都牽涉到教育。你要怎麼教育對方呢?我們幫助別人只有一個重點,就是:「我如何幫助他覺醒?」無論你跟他談什麼,講各種譬喻,萬變不離其宗,你所講的就是要回歸到他的內在,讓他覺醒,教育所有的人都回歸自心,這樣才能夠解決問題。我以前在企業界上課專門談這個問題,因爲這個區塊根本沒有人談,你能夠談到這個區塊,假設人家也願意去認同,將來就好管理,這就叫做無爲而治,大家自動自發,很多事情都好談。生命要從這個角度切入,我們幫助別人亦複如是。

  

  生命的實相是很難談的,當你沒有把握,請不要輕易談。爲什麼?因爲常常變成爭論。如果你跟人家爭論,就是自己執迷不悟。能夠讓我們改變的,我們毫不保留地跟他分享,假設他已經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了,請你就跟著他,走進他的象牙塔,走進他的泥沼,接著因爲你願意跟著他上山下海,你們就培養了認同感、信任感,最後他反而會聽你的話,你再帶他從象牙塔裏走出來,帶他從泥沼中爬出來,這就是竅門。但是,往往你們在象牙塔裏遇到九二一大地震,全部被埋在瓦礫堆,就看你有沒有那個功夫,如果沒有那個功夫,就不要進去。我再講個更現實一點,佛法最現實,沒有什麼比佛法更現實,「有能力我願意幫你,沒有能力我會離開你。」我從來不會挽留學生,你們很久沒有來,我也不會跟你們說。「師父,您怎麼不關心一下他們?」不是我不關心他,而是不可以這樣關心,這樣是沒有意義的。有幾個重點你要明白,明白了,就成爲你人生處世的態度,做事情不拖泥帶水,人家就覺得這個人做事情很有智慧。以後你看到一個人叫西遷,那個人就是我,我的名字叫思過西遷。你叫我思過也可以,西遷也可以,思過西遷也可以,達觀也可以,都是假名。事實上我們讀過《六祖壇經》的疑問品,大家知道有個概念,不是說你念幾句阿彌陀佛你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簡單地講, 我們要懂得靜思己過,要懂得去忏悔自己,一個人能夠真正去思過,以後才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你修行任何一個法門,必然要思過。我用這個名字是有用意的,這個名字人家看到很好奇,透過這樣的名字,我可以跟別人探討分享,藉這個名字來跟他結個緣,任何的名字有它的用法。

  

  我們早上講了很多的概念,智慧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宣傳或是爲了名聞利養的,也不是拿來比誰優秀,智慧是拿來度化別人的。現在很多念佛的人並不思己過,思過念佛,或思過修行才是真正的功夫。你們在念佛,每個人的感覺都不太一樣。如果你們去參加禅七,我相信念佛的感覺會更不一樣,感覺就好像念完就回家。家有兩種家,一種是回歸自性的家,一種是因緣已盡,回歸西方的家,它們都是家,但是不要被家所綁。所以不論學禅、學淨、學顯、學密都不重要,原則上我們恒順衆生,只要衆生歡喜,我們就按照衆生歡喜的方式來跟他結緣,共同探討問題,替他分憂解難。你們念佛自己要有所體悟,否則品質就會差。坦白地講,我過去念佛完全索然無味,你要自己去體悟,你念一句佛號就是實踐,你掃個地就是實踐,你不要問爲什麼,你自己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修行就是實踐,其他都是多余的。

  

  【所謂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六祖說我們要度自己心中的〔衆生〕,自己從心中自性下手,這才是真正的〔度〕,所以不是口說心不行。

  

《六祖壇經講記 第65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