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73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人,也就是能夠學八萬四千法門的人。你不要誤以爲「我現在學淨土法門,明天學參禅法門,後天來學持咒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不是這樣的,而是指見性。這樣你就可以具足法門,否則都是門外漢。

  

  【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六祖大師所講的這個概念,我們以爲自己都懂,只是做不到而已。你都懂,那幹嘛上《六祖壇經》呢?這段話在談什麼?你有沒有探討過這個問題?你爲什麼要往壞的地方想呢?爲什麼不要往好的地方想呢?比如,請問,你爲什麼要賴床?賴床的人有沒有在睡覺?他躺在床上想什麼?我們爲什麼要往壞的想?因爲現實的人生很多事情你不敢做,現實人生不能滿足你,你透過幻想來滿足自己的內在。我們的內在有這樣的機製,一種是往壞的想來滿足自己,一種是往壞的想把罪過推給別人。「就是因爲你那樣,我才這樣。」「就是因爲你對我不好,我才不煮飯給你吃。」你爲什麼要這樣想?你打坐可以思維這個問題:「爲什麼我沒有力量往好的想?」因爲你已經不太相信自己,縱使往好的想,你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甚至認爲自己是個沒有恒心的人。我們的潛意識之所以糟糕,是因爲否認自己也否認別人,所以常常容易生起〔惡〕的,〔善〕的力量生不起來。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學校推廣「日行一善」,我當時是小學生,聽老師講解,我覺得很簡單。爲什麼?因爲老師說:「你只要看到地上有紙屑,揀起來,就是日行一善。」真是很簡單,但是你們現在有沒有日行一善?你們沒有做到。不然我們現在推行一個活動,叫「日行一惡」,你們不要笑,日行一惡簡單還是困難?很困難。爲什麼?因爲我們日行不止一惡。我有說錯嗎?真是不簡單,因爲你超過,你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太可怕了。大家何不善用其心!你爲什麼要把心用在思量惡的去造惡事呢?你爲什麼不把你的心去思量善的去做善行呢?你說:「師父,我又沒有參加什麼公益團體,我怎麼做善事?」其實,你要隨時生善蠻簡單的,你現在願意振作起來看佛經,看一本經,那就是善,不會很困難。我看你還是從小學生的概念做起,揀一張紙屑算行一善,這樣也很不錯,慢慢地恢複你那個很單純的想法。你現在開車,在路上看到大石頭會停車下去搬開嗎?開車看到路中間有一個坑洞會停下來做一個指標嗎?你不要說「知道,但做不到。」請大家謹言慎行,講話不要這麼草率、輕浮,君子不重則不威,難怪學則不固。很多東西要去思考,要去想:「我爲什麼要起惡思?我爲什麼不起善思?」請你靜靜地去思維爲什麼,找出答案,不要放任自己永遠是這個樣子。你懂得思維才有智慧,否則你的智慧從哪裏來?學,就要問,問了之後就要思,思了之後才能夠分辨,之後才能夠力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這是修行的次第。爲什麼你沒有好好思考呢?學而不思則罔,你不思考,這樣學不是很惘然嗎?這個問題留給你,想清楚,你自己就會改變。想不清楚,坦白講,你不是想不清楚,你是放任自己懈怠,懶得去想。哪一個人是生而知之者?除了六祖以外,幾乎都是學而知之者。

  

  【如是諸法】善惡。【在自性中,】善惡還不都從你的自性生起的嗎?【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爲浮雲蓋覆,】無明,煩惱。自性是清淨的,一點障礙都沒有,爲什麼會有浮雲呢?因爲有那個因緣,所以生起了浮雲。烏雲密布,我們說它是惡的,下雨之後,天邊忽然出現一道彩虹,我們說它是善的。你們喜歡看烏雲還是喜歡看彩虹?烏雲就好像我們生起惡念,彩虹就好像生起善念。天空有一堆麻雀飛來飛去,麻雀飛走了,天空忽然出現一只大鵬。麻雀代表小家子氣,自私自利。你的格局、心量爲什麼這麼小?你爲什麼不願意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像大鵬鳥一樣。畫畫也能夠開悟,你知道嗎?這張圖畫,這張白紙就是你的心,你的本來面目,這張白紙隨便你畫,我們心的世界就是這樣子。你現在心中這張紙畫的是什麼?一樣的一張圖畫紙,怎麼畫出來是這樣?!我們一樣的自性,爲什麼生起來的概念居然不一樣?紅豆杉很貴,你不會拿它去起火,你會隨便拿一些樹枝或叁夾板,否則你不是糟蹋了紅豆杉嗎?那你爲什麼要糟蹋你的佛性?爲什麼把紅豆杉當成叁夾板呢?你靜靜地思維,你會發現到爲何如此?

  

  當烏雲生起,就代表我們煩惱生起,這個時候上明下暗,佛性不因爲你烏雲密布就沒有,它還是在,只是你自己沒有辦法見到,你看到的就是烏雲密布。【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以般若破煩惱。這一陣風是智慧的風,吹散你內在的無明,吹散你的障礙。你想要有力量,就要好好地學習、力行。當烏雲散開之後,自然就能夠了然見性。【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間的一切了若指掌,清清楚楚。【世人性常浮遊,如彼天雲。】世間的人常常都是妄想執著,所以都是在晴朗的天空底下烏雲密布,這就是世人所講的那句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下爲什麼本無事?因爲自性本空。庸人爲什麼自擾之?他自起妄想。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六祖大師解釋佛法有個特色,他常常把兩個字拆開解釋,就像前面講的忏悔。〔智〕跟〔慧〕也不太一樣,〔智〕就是明于事,〔慧〕就是明于理。大家學佛法,一定要先從世間人的角度,對事情、現象很清楚,你才會處理事情。現在學佛的人就掉入一種陷阱,他對事相都不清楚。什麼叫對事相不清楚呢?孩子不聽話、跟另一半溝通不良、跟老板相處不好、生意做不順、人際關系差…,都是個事相,從這裏開始做。行出來都偏向于事相,你豈能夠對這些事相不明白、不知道呢?若是你對事相不知道,你對道理也不會明白。佛在《涅槃經》裏講過一句話:「世人只知文字,卻不知其理。」你們讀經典,要明白經典爲什麼要這樣說,爲什麼要這樣問?孔老夫子有個年輕的弟子,他問夫子說:「什麼叫仁?」孔老夫子就跟他講說「愛人」。按照白話文的翻譯,你會認爲你懂了,但這個有用嗎?你到底悟到什麼?你要弄懂的是,他弟子什麼都不問,就偏偏問夫子這個字,爲什麼夫子會用這兩個字來回答他?爲什麼夫子對其他學生的問題卻不這樣回答?它有很多的內涵,這就是你讀經典要去明白它更深的理。

  

  假設你對佛法有一定的研究,你一定知道,佛剛教弟子時,都是教「無常、苦、空、無我。」你懂你就可以開悟了。佛後來跟弟子這樣講:「你們這樣學無常、苦、空、無我,你們不懂我的意思,你們是把常當成無常,把樂當成苦,把我當成無我。」就是說,佛說「無常、苦、空、無我。」你只知道它表面的意思,你不知道佛之所以這樣教有更深的意思,就是要讓你悟到「常、樂、我、淨」。所以你們不要只有去聽表面,大家要去明白事、明白理,這樣就是有智慧。〔智慧常明〕就是明白事理,事理都通達了。

  

  【于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你只要遇到境界,執著境界,自然就會被境界轉,你就是迷人,就會像浮雲一樣,生起煩惱,所以你就不得見性。【若遇善知識,】你爲什麼可以遇到善知識?因爲你過去有善根、有福德,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再來,〔善知識〕在哪裏?坦白講,你怎麼知道他是善知識?憑什麼來印證?憑「聞真正法」。現在誰是〔善知識〕?你應該好好地讀讀佛經,再來印證,你自然才能夠分辯,不然就很難。對你好的人不一定是善知識,父母對我們最好,母親說:「女兒,媽媽很疼你,你不要像媽媽一樣沒有眼睛,嫁個像你爸爸那樣的。」父母親對我們好,但是有時候聽他們的觀念不太正確,所以不是對你好的就是善知識,你不要誤會。所以我才講,你要印證,你要看這個人講話有沒有符合經典。你不可以靠別人,你還是要去讀一讀佛經。【聞真正法,】你要好好讀佛經有兩種方式。〔聞〕就是學習的開始,就是要從「聞思修」下手。聞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他教,一種是自學,學東西有這兩種管道。比如說你們今天來上課叫他教,你自己在家裏讀書就叫自學。以我個人的學習模式,我只能夠自學,但是自學要以經典爲老師。一樣的道理,你們今天聽,雖然是他教,我還是奉勸你,聽我講完之後,要自己看經典,看我講得對不對。假設你沒有透過〔聞真正法〕,事實上善知識是誰你也沒有辦法印證。如果真的你的福報很好,能夠遇到善知識,透過他的教導,能夠聽到真正的正法,那就恭喜你啦!【自除迷妄,】這種叫頓悟,一聞就見性,一聞當下就大悟。但是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所以一般人聞真正法,後面還要思,還是修。你要聞思修,最後才能夠〔自除迷妄〕。【內外明徹,】〔內〕就是你自己,〔外〕就是這個世界,對自己跟這個世界清清楚楚,了然于心,這真的是個大徹大悟的人。我們再來回過來早上談的概念,爲什麼「知人者智」?爲什麼知道別人的人是一個智者?因爲知道別人的人,必然知道他自己,所以老子會講「自知者明,知人者知。」你要知道他講的順序,他是從自知開始講,先知道自己。知道自己,能夠明白了,接著看別人不就清清楚楚了嗎?所以老子的那句話,自知者明,取個「明」,知人者智,取個「智」,就是「明智」,我們常常講「明智之舉」。聖人講話不啰嗦,那個字你仔細推敲,很有內涵。【于自性中萬法皆現。】內心的世界清清楚楚。【見性之人,亦複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六祖教你,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只要你沒有障礙,就可以見性。若是你不懂,要請教善知識,聞正法,自然就能見性。接下來的這一段你可以歸納到叁歸依,我在讀《壇經》,總覺得這一段應該編在叁歸依的後面。

  

《六祖壇經講記 第73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