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資糧▪P4

  ..續本文上一頁舍利弗准他出家。因此老人在八萬劫以前是一樵夫,一次在山中打柴遇虎,逃避上樹。虎過後,放心了,念了一聲“南無佛”。此一老人在八萬劫前,在驚亂中念了一聲佛,八萬劫後,憑此善因,遇佛出家,後證阿羅漢果。又如《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以成佛道。”由上可見,散亂之心,稱佛名號,尚有這樣殊勝的功德,何況一心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爲有不能往生之理?信願持名是往生的親因,從此妙因必得往生的妙果。正果老法師在起香日開示大衆“克期取證”,可見這個道場不是通常地隨喜結緣,而是要在這七天之內達到一心不亂。念佛達到一心不亂就決定往生。

  會有人問蕅益大師說:“人若在念佛七中念得一心不亂之後,又造惡業,仍能往生否?”大師答得好,大師說:“果得一心不亂之人,更無起惑造業之事。”我現在做個比喻,例如燒開水,水燒開後,便以消毒,可以放心飲用。縱然放涼了,也是涼開水,依然可以食用。反之,這一壺水,今天放在爐上,燒五分鍾,拿下來放涼,明天又放在爐上燒五分鍾。這樣燒一百年,始終不能當開水用,大家蒸飯,也是同樣道理,要一口氣成功,免成夾生飯。我們用功也正是這個道理。現在的道場就是希望在這幾天之內把水燒開,這就是克期取證。經中所說的一日,是指二十四小時。

  所以在道場內要一心念佛,出道場回到家中仍應一心念佛。不要回家就看電視等,心就亂了。家務盡量安排好,可以在七天之內,下至只是一日,專心持念。我們現在所念的這本《阿彌陀經》是姚秦時代羅什大師所譯,要求念到一心不亂,唐玄奘大師所譯此經中則把這個一心不亂譯爲“系念不亂”,兩譯合參,便知羅什大師的“一心”相當于玄奘大師的“系念”,就是說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因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現在合參兩譯,知道一心同于系念,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爲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至于現在到達一心不亂也是可能的,往生時品位就更高了。

  (4)信果。

  《要解》說:“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叁味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隨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可見,信果就是要信從念佛之因,得往生之果。深信極樂淨土中“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是由于念佛到一心不亂,入念佛叁味而往生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亦複如是,例如此界最尊的普賢文殊兩大菩薩,乃釋尊的脅侍。在《普賢行願品》中,普賢發願偈爲:

  願我臨欲臨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再看《文殊發願經》,文殊發願經偈爲: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刹。

  以上兩偈實質全同,五言偈即從七言偈精煉而成。又如《文殊說般若經》說:“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欲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現在諸佛。”可見念佛功德難思。上至文殊普賢諸大菩薩,悉皆念佛求生極樂國土,諸上善人下至一切人民,皆因念佛而得往生。皆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又如自身之影,必隨自身;空谷回音,必應于響。從因得果,果不離因。念佛之功,功不唐捐。往生之願,決不虛發。能這樣信,名爲信果。

  (5)信事。

  事與理是一對。事是事相,理是本體。事相就是事物與有形無形種種諸相。眼前所見,幡幢香燈,男女老少,以及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飛禽走獸,鱗介爬行,六道輪回,生生死死,萬事萬物,都是事相。對于所有這些事相,若聞它們究竟以什麼爲本體呢?從科學上說,宇宙萬物推其本源,不過是由一百多種原子,它的本質呢?只是電子,質子和中子。世間萬物只是由這些叁種“子”,若多少配搭而廠。若更問這叁種子是什麼呢?當然小中還有更小,這是不可窮盡的。但我們可以這樣說,這些“子”都有二重性,即顆粒性與波動性。所謂,“顆粒”者,只是能量在其場中某處的集中。因此可以說一切都是能量與波動。例如空中的電磁波,俗稱無線電波。波即波動,可見從事相上看到萬象森羅,若論本質,只是能量與動相。若從佛法來說,那就深入了,例如當前我這個人,是個百發的老頭,再過些年送到八寶山一燒便沒有了,這是事相。若論本體,我的本體與佛相等,本來沒有生滅。這裏所說的本體,即是理,理不是指道理,道理是知解,是人腦的産物,是有生滅的。可見用凡夫妄想的心,是不能真實明白經中事事無礙的妙理。本經是小本《華嚴》所顯示的,正是事事無礙的不可思議的境界。想要明白,那只有真實發起大乘心,亦即菩提心,此心正是大悲大願大智的結合,才有希望。目前若未能深懂也很自然。當年佛說《華嚴》時,大神通如目犍連,大智慧像舍利弗,都如聾如盲,不能明白。現在我們聽了,有些不懂也就不用著急。好在這些妙理“一曆耳根,永爲道種”。我們的阿賴耶識,像答錄機,都已記錄無失,成爲種子。

  《要解》說:“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事與理相對,境與心相對。心即是理,境既是事。前已闡明此心含容十方,此心不可窮盡。所以從此心所現的境,也不可窮盡。現代科學家已承認宇宙之大不可窮盡,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員;銀河系也還是圍繞一個中心而在旋轉,所以必有更大與更大更大不可窮盡之天體。可見宇宙之大不可窮盡,科學家這一新認識,在佛經中早已說到。並且依佛教說,這不可窮盡的世界,都不在自心之外。因之,十萬億佛國之外的極樂世界當然不在心外。極樂世界是實有,經中說“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兩個“有”字,至關切要。極樂是有,並是真實的有。不同于眼前這個世界,目前雖有,而將來必然會壞和空。天文學家現以證實,有的星球已經衰老,有的正在變壞,有的正在崩潰。又有新的星球很年輕或剛剛出生。隕石的降臨正表明某個星球崩潰了。此世界在賢劫千佛都出世以後,也將從壞而空。將來又從空而成,由成而住。成,住,壞,空循環不已。但極樂世界“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最極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要解》還說,經中所說都是真語,實語,所以不同于莊生寓言。莊生即我國周代的莊周,他好爲寓言,虛構一些內容,來寄托自己的本意。例如他說有個人叫混沌,生下來沒有七竅。有人憐憫他,便給他鑿開這些竅,等七竅鑿出後,混沌死了。這就是寓言。實在沒有混沌這個人,借他表示天地未分以前的不識不知。等知識多了,便是七竅有而混沌死。現在經中說極樂世界,這是真實有,不是寓言。我常說你如認爲這個世界有,那極樂世界當然是有,並且是更堅固的有。以上說明信事。

  (6)信理。

  理既是真心,實相,即是全法界。法界既是一切衆生身心的本體。《要解》說:“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而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介而乃微小之意。我們當前這一念心性,雖然微小,但他本體等同法界。所以極樂世界不在我這一念心性之外,這方面前已說明,不再重覆。

  下說:“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依”是依報,黃金爲地,七寶樓臺,八功德水是極樂的依報。依報屬于器世間。“正”指正報,表有情世間,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諸上善人等,是極樂的正報。“主”指教主阿彌陀佛;彼土一切聖賢天人既是“伴”。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教主以及侶伴種種事相,皆是理體(即我微小的一念心性]所現之影。心性如明鏡,極樂依正主伴如鏡中所現之影。且能現影者,是我理體。故所現之影,不離鏡體。能現所現,純是真心,影隨多種,同爲實相。

  以下四句說“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這四句表理事無礙法界。《要解》這一小段,具有《華嚴》所說四種法界。一念心性是理體,所以文中的“一念”,表理法界。西方的依正是事,表事法界。現在這四句中,第一句就是“全事即理”,事就是理,彼此不相妨礙,故表理事無礙法界。凡夫看來,事理是對立的。若論理,則平等不二,同一體性;若論事,則萬相森羅,千差萬別。于是誤以理爲空,事爲有,空有對立,事理隔絕,于是便有礙了。殊不知理事相即,本來無礙。這四句下面“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衆生心性亦遍。”等叁句表事事無礙法界,奧妙精深,乃《華嚴》所獨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稱爲四法界。

  爲什麼可以說“全事即理”呢?道理很深,不是凡夫的情見所能推測。所以需要通過比喻,來做一些粗淺的說明。先可用金子的器皿來做比喻,例如在故宮珠寶館中,我們可以看到金塔,金佛,金碗等等,金代表本體,代表理,塔就是事相,這樣說也只是打個極粗淺的比方,若論實際,金子也是事相。世間沒有一樣東西,可以用來比喻理體。正如南嶽懷讓禅師的話“說似一物即不中”。現在只是勉強利用金來表示理體,便于理解。可見佛法微妙,不是世間一切事物,所能比類。我們現在因爲塔佛盆碗等物的本體都是金,所以說金是理,塔等是事。例如金面盆,這個面盆全體都是金,也就說整個面盆是金,金是理,面盆是事,所以說“全事即理”。再進一步看,事有生滅,金盆放在熔爐裏便溶化了。面盆沒有了,既是滅了。金子如舊,並不是新生。這就表明事相有生滅,本體無生滅。面盆全體是金,表“全事即理”。金子熔成面盆,表理體成事。理事交徹,彼此無礙。又事相是有差別的,塔佛盆碗,種種不同是差別。理體則是無差別的。塔佛盆碗的本體全是金,金無差別表示理無差別。有差別與無差別是一對矛盾,…

《淨土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訪美雜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