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看淡世俗的纏縛 —出汙泥而不染▪P3

  ..續本文上一頁人有利益,明白一點才能給大家謀利益。有個笑話:媽媽腦袋上有個蒼蠅,愚癡的兒子拿著斧子劈蒼蠅,把媽媽劈死了,糊塗蟲啊!這個孝順有什麼用!給媽媽趕蒼蠅是好事,但拿斧子劈蒼蠅,就劈死母親。只有好心,不能解決問題,所以要有智慧,才能真實爲他人拔苦得樂,但慈悲心是根本,所以必須有慈悲心。

  叁、正信。

  正信非常重要,我們信佛,要生的是正信。截流大師講得最深刻。你若不是正信,念佛、修福,則來生富貴,富貴就生活享受,作惡、造孽。富貴人造種種孽,魚都吃完了,魚的眼睛還在動,吃蝦,蝦米在人嘴裏還會動,殘酷啊!殺生、淫亂,禍害別人,造惡多端。剝削窮人,以強淩弱,種種造孽。命終之後,墮入地獄。問題在于不是正信,正信就是截流大師所說的:要相信我們和阿彌陀佛本體完全一樣,沒有分別。就是我們的法身和阿彌陀佛的法身,我們的本心和阿彌陀佛的本心,是沒有分別的,這是第一。第二、我們要相信,雖然沒有分別,可是阿彌陀佛是已經覺悟的佛,我們是還沒有覺悟的衆生,彼此有天淵之別。無分別之中就有了分別了,這是第二點。第叁、雖然是天淵之別,可是咱們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在我心裏頭,我就在阿彌陀佛心裏頭。就像兩盞燈,大的燈光在小燈的光裏頭,“阿彌陀佛就在我心裏頭”,小的燈光就在大燈的光裏頭,“我在阿彌陀佛心中”就是如此。因此,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的念佛,跟佛一點隔離都沒有。這個燈的光和那個燈的光有什麼間隔,就是如此,真是如此。因此,我們念佛,就必定如來悉知悉見,必定最後蒙佛接引,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由于正信,我們要堅持這個正信。正信和不是正信的差別如同天淵。正信是往生,不正信的人,今生念佛,來生享福,第叁生入地獄。同時就有一個人五逆十惡,殺父殺母,他死後就入地獄。不正信的人和那個五逆十惡只差一步;五逆十惡是死後立即入地獄;不正信的人來生享了一輩子福,再入地獄;前後只差一步,所以我們信佛,應該是正信。

  四、求生淨土。

  我們修佛,本應無所求,但是在無所求中不妨像圓瑛法師,他有叁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我們現在是衆生,沒有一點福報,就處處是苦惱,處處有人打擊你,多少人找你麻煩;沒法修行,所以要有福、有慧。一點福報沒有,有道場不能來;一點智慧沒有,在道場聽不懂。已經有福有慧,仍要讓他繼續增長。福德、智慧都徹底圓滿了,就是成佛。爲了能真正自覺覺他,文殊、普賢都求生淨土。所以我們在家修行要有出離心、慈悲心,要堅持正信,求生淨土。

  五、定課與散念。

  在留學期間也要有定課,不要把它壓沒有了,要堅持,要雷打不動。定課不妨少,但是不許中斷。你現在法本中,是蓮師觀音叁個本尊。可以專選一尊,作爲自己的本尊,比較簡要。拿這一個做爲重點,你才能夠有一個隨時隨地能念的咒。定課可以少一點,比方十分鍾,但是還有其他很多的時間可以利用。例如排隊、坐車、采購、聽無聊的發言,等等這些事,占去你多少時間,這些時間本來很煩人,可是利用來念佛念咒多好。這是廢時利用,我最提倡廢時利用。廢時利用的天地非常廣闊而且減少煩惱,你不著急了,什麼事你也就安穩了。別人占去我的時間,很著急,很不耐煩,現在反正我念著佛呢!我這兒有正用。所以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常常都能提起這一句,這是根本的修持。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本尊,你就念佛號,願意念咒就念咒,這是散念,同樣是根本修持。有的時候碰到爲難的事,碰到緊張的事,這個時候你越要念。緊張的事情來了,一著急,腦子會有些亂,在這種情形之下,先搶它幾句咒,你再考慮,它就不一樣。考試、答問題,都可以這麼去做,往往有特殊的效果,這句一定要熟。所以在留學期間,要有一個根本的定課,可以再少一點,五分鍾也可以,五分鍾總是有的。另外,隨時隨地散念這一句本尊咒。諾那祖師說,心印與本尊咒,至少有一個,你能不忘。若每天只有十來分鍾在用功,這是達不到的。所以就要隨時隨地在散念。你炒菜,照樣念咒,利用廢時,很好。在爐邊炒菜,又熱又有煙,本來很苦惱,轉爲用功,變廢爲寶就安樂了。

  對于你這次留學可以打一個比方:附近有個中上的家庭,家中雇用了一個保姆很得力,保姆有個兒子,兒子要結婚,但錢差得很多,媽媽就幫兒子備款。媽媽就向主人家請了一到兩年的假,並借用主人廚房的用具,媽媽和兒子臨時做包子賣。葷包子、素包子都賣。兩個人就買面、發面、買肉、洗肉、蒸包子。經常賣。一心一意做包子、賣包子,包子包得很不錯,買的人很多。果然,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就把結婚的費用,從賣包子裏賺出來。賺出來之後,于是媽媽回到主人家當保姆,兒子去結婚,這就是現在的事情,我舉這個例很耐人尋味。他們母子忙著買面、買肉,蒸成包子,推出去賣,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不是想當包子大王,也不是想把做包子作爲終身事業,只是要辦喜事,要解決兒子的終身大事。所以,使盡全部的力量,把包子做好、賣好賺錢。可是這一切爲了什麼?爲解決人生大事。你現在去進修博士學位,就是賣包子。“了脫生死”才是你真正的大事。就像這個比喻,我要求你們把心擱在佛上,你們不要以爲自己在弄包子,包子就是我終身職業了,實際一年多你就不幹這個了,賣包子是臨時措施,通過它來解決問題。在弄包子時期,整個精力擱在包子上,全部時間也在包子上,爲了什麼呢?是爲了解決自己生死大事。這就是要把心擱在佛上。這個比喻,大家可以從全心做包子,全心全意爲結婚的生動事例,體會到全心念博士,全心不離佛法的意境。舉一反叁,可以了解很多。

  念佛、念咒是衆生唯一的出路,不然就在六道中轉。開始時就這樣一句一句,念完一句接一句,這叫事持。《彌陀要解》裏有兩句話:

  “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

  你先事上念,然後就自自然然變成理念了,那就是實相念佛了,所以即凡心成佛心。從事持開始,誰都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這有什麼難,這個念要使它成爲習慣。

  事持不能小看,就這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知不覺,只有地上菩薩才能達到的深妙境界,你也就自然達到了。這是諸佛大智慧,大慈悲的結果,才能給我們找出這樣的妙法。這個方法人人能做,一句接一句,不知不覺就從事持達到理持。于是你這個凡心成了佛心,可見最圓最頓的法,就在事持之中。

  伍、具足資糧直登覺岸

  綜上所論,修行的要務有叁:一、信念,二、志願,叁、實修,這相當于叁資糧,信、願、行。《要解》以信、願、持念爲叁資糧,由于開合不同,本文與《要解》並非一一對應,但兩者的總精神是一致的。在你留學期間,應注重這叁者,將來的時間,也還是這樣,只是不斷地發展而已,道理就是這個道理,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多直接了當,沒有其他法門能和這相比。前在實修中已提到持念名號與求生淨土,所以備足資糧前進不已,必然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即是涅槃彼岸,也就是當人的本心。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我們因具足資糧精進修持,就離開了妄想執著,開顯了我們本心的智慧德相。總之,這是一個大事因緣,這是佛的知見。我們應恢複本有的佛性,恢複自己的如來的智慧德相,免得被妄想執著,纏縛在輪迥之中,枉受衆苦。願一切衆生和自己識心達本,永離虛妄苦輪,恢複本有的清淨光明,究竟菩提。這是我們真實的目的。

  選自黃念祖老居士著《心聲錄》(1991年初夏整理成文)

  

  

《看淡世俗的纏縛 —出汙泥而不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