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翻來覆去睡不著,這就是憂愁煩惱。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不要把憂愁留到明天,要訓練自己一上床就能抛下衆緣,安心入睡。我感謝佛陀的加被,我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很快能入睡,不僅躺在床上能睡,有時頭還沒有靠到枕頭,就已經睡著了;坐在椅子上也能安然睡眠;有時爲了弘法,南北奔波往返,經常以高速公路做床鋪;甚至站著也如枕大地那麼平穩入睡。因爲我心中坦然無塊壘,與佛理經義能相印,沒有絲毫的挂礙牽挂,因此才能夠很快地進入睡境。各位如果實在無法睡著,我提供幾個對治失眠的辦法:或者可以觀想佛菩薩的聖像,但是這個聖像並不是泥塑木雕的外相,要觀想栩栩如生和人一樣的真正佛菩薩,觀想的時候注意力要集中于一相,不能忽而眼睛,忽而鼻子,即使觀想鼻子或眼睛、身體等一相時,也不能忽大忽小,忽胖忽瘦,始終保持一個樣子不變。除了觀想佛的叁十二相好之外,也可以觀想光明,或者默念佛菩薩聖號,另外迅速不亂地倒數數目,如一百、九九、九八、九七……,速度要快並且不可錯亂,如此精神一專注,自然很快入睡。臨睡前一小時不要吃太多東西,要上床時再洗個腳,也可幫助安心睡覺。
9.少言多行:愈香甜的醬菜,壇口總是封的愈密,坐而言更要起而行,少說沒意義的話,多做利益大衆的事。言不及義、不知實行,不僅浪費光陰歲月,話說多了,並且容易傷到自己的元氣,身體力行更能保健長壽。
10.少欲多施:把愛欲心去除一分,少貪取、少企求;把施舍心增加一分,多給予、多慈悲。過去日本有一個貧女阿照,由于布施一盞油燈供佛,終于和失散多年的老父親團圓。這盞貧女的一燈,一千叁百多年來一直供奉在高野山上,常明不滅,一個多月前,日本的幾位佛教徒專程包機,把這盞千年長明燈送到了佛光山,少欲多施的功德可見一斑。
如何增福添壽?我舉幾首古德高僧的詩偈,讓大家從中得到幾分的消息:
“叁寶門中福好修,大富之家前世修;
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
“一切財産總非真,急早將他施于貧;
水火盜官並逆子,五家有份盡來侵。”
“一粒落土百粒收,一文施舍萬文收;
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
富貴要自己去耕耘,福壽要自己去播種,不知勤奮耕種而冀望有成,猶如守株待兔,終歸幻滅。世間的財富虛妄不實,熊熊烈火、洶湧洪水、強盜貪官、不肖子孫,都可能奪去我們辛辛苦苦、血汗相濡攢聚的錢財,不如把它施舍出去,讓窮困的人現世受益,並且德澤庇蔭子孫于來生,享無盡福報,何樂而不爲呢?怎樣才有福壽?“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求得福壽之道並不困難,就看我們努力多少、實踐幾分?
四.佛教對福壽的看法
佛教對福壽究竟有什麼看法,從《六祖壇經》的經文中可以了解一點端倪: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祿變禍兆。
心好命不好,轉禍爲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平命,最好存仁道;命實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六祖大師告訴我們一切的福壽果報都離開不了心地的修持,心地純善,平時又知道與人結緣,培植福壽的因緣-命,自然富貴隨身,長命百歲。存心險惡,雖然能夠左右逢源,享受一時的快樂,但是轉瞬間就變成災難禍殃。譬如搶劫偷竊別人的財富,雖然得到短暫的欲樂,但是卻埋下日後服刑受苦的惡因,好比以舌頭舐食劍上的蜂蜜,雖然嘗到甜美的蜂蜜,卻把舌頭也割傷了。因此雖然眼前因緣不具足,只要宅心仁厚,心存慈悲,有一天災禍也會轉變成幸福。心地既凶狠,又不知善植福德因緣,必然會遭到貧窮短命的果報。因此福祿壽命的獲得,取決于我們的心念清淨與否?只要我們能把這顆心照顧好,時時攝護它,處處觀照它,不任它放逸,不使它逾矩,二六時中住在正法之中,那麼福壽的獲得是不容置疑的。
如何才能增福添壽?依佛教的看法福壽不是上天所賜,不是他人給予,而是自己的業力感得,所謂自作自受,自己的淨行善業能爲自己帶來無盡的福壽,自己的劣行惡業也會斷絕福壽的因緣,糟蹋自己的幸福。佛教所講的五戒,不偷盜就能擁有福報,不殺生就能永保長壽,因此如何才能求得福壽?遵守佛教的五戒就能得到福壽。日常生活之中,如何自我修持,才能健康長壽、幸福快樂呢?我個人有一些妙訣,貢獻給各位:
吃得粗 吃得少 吃得苦 吃得虧
起得早 睡得好 七分飽 常跑跑
多笑笑 莫煩惱 天天忙 永不老
這幾首詩偈告訴我們正確的生活態度、正常的生活規律,能夠如此,福壽垂手可得。日常食衣住行中,吃東西不精挑細選。譬如吃米要吃糙米,因爲糙米比精白的蓬萊米更有營養。除了吃得粗、吃得少,更要吃得苦、吃得虧,偉大的事業都是從吃虧受苦中煎熬出來的,汙泥裏才能長出淨蓮,烈火中才能冶煉出黃金,在打擊挫折下才能造就成熟的生命。如何才能福壽綿長?生活要有規律秩序,早睡早起,有一定的作息;心情要保持安和愉快,不輕易鬧情緒,不隨便發脾氣,把自己忙碌起來,忙碌于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忙碌于事業的創造,忙碌于服務社會人群,忙碌于自我生命的提升,把自己的生活填充起來,讓煩惱沒有一絲空隙可乘,享受放曠逍遙的歡樂人生!
佛教認爲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獲得多少?而是對于已經擁有的能珍惜幾分?知足第一富,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間最富貴的人。“別人騎馬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余。”比較計較只有帶給自己更多的怨憤痛苦,幸福就在一念的肯定,當下的承擔,不忮不求、不悲不惱的當下一念,就是至上的幸福。“勿羨他人富,勿悲自己窮,知足心常樂,無求品自高。”就是這個道理。
福壽既然是我們所企盼追求,那麼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福壽呢?佛教認爲世間的福壽無論如何的廣長,都有它的缺憾限量,不是最究竟殊勝。古人有一首詩描寫得好:“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年七十爲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僅有五十年,倒有一半在夜間過去了,算來算去只有二十五年,又受盡多少風霜煩惱?”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虛幻似水上浮漚,每天在吃喝大小便利之中浪費多少寶貴光陰,在所剩不多的生命裏,又裝滿多少的貪嗔苦悶,這種如夢幻泡影的福壽不是我們追求的對象,這種如鏡花水月的人生不是我們實踐的目標,那麼人生當求怎樣的福壽呢?我有四句話獻給各位:
求福當求永久福 增壽當增無量壽
求福當求智慧福 增壽當增慈悲壽
我們追求福報要追求生生世世的永久福報,而不要追求一世一時的短暫福報,如金剛經所言一生一世的幸福是有限、有量、有盡、有爲、有漏;永久的幸福是無限、無量、無盡、無爲、無漏、盜賊不能偷、水火不能侵、永恒不缺失的幸福。譬如今天在這裏舉辦演講,多少幕前幕後的工作人員成就了這個盛會,使成千上萬的大衆和佛教結了善緣,這就是永久的福報。
我們追求壽命該追求永恒不死的真生命,追求與虛空宇宙同在,亘古不滅的無量壽。平常我們也許做了不少善事,布施許多的金錢,但是不及各位在這裏聚精會神的聽聞佛法功德大,因爲各位以歡喜心、忘我心來聞法,這種無貪、無念的歡喜心、忘我心就是佛心,這種無私、無染的佛心所成就的生命,就是不生不滅、涅槃寂靜的無量壽境界,因此各位參加今天這場的聽講可以說已得到了永久福,與無量壽!
“求福當求智慧福,增壽當增慈悲壽。”只有福報,沒有智慧好比片輪難行,單翅難飛,必須融合了智慧的福報才功行圓滿,有了智慧的福報,才能運用智慧把自己的福報回饋給一切衆生。同樣的只有長壽而不知行善,這種長壽對衆生而言,沒有存在的意義。因此我們要追求智慧福、慈悲壽,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累劫累世慈悲度化,不求自我完成。今天各位參加佛學講座,對福壽有進一步的真正認識,證明你們已得到了智慧福。散會之後,大家發心以成就別人來完成自己,這就是慈悲壽。我虔誠的祝福大家都能求得永久福、無量壽,完成智慧福、慈悲壽,謝謝!明天再見!
《佛教的福壽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