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經序
吾入紅塵,爲何因?汝來世上,爲何緣?何者因緣來世間,不外學習一事耳。學何事?《大學》開宗明義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故修學莫過于,利人利己!但又雲何自覺覺他,自度度人?若無智慧,豈能自利;若無慈悲,何能利人。
智慧本自清淨而來,但常人欲念障重,故躁擾不止,似如隙塵,搖動之心,猶如風飄,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使般若智慧遮蔽,無明妄想徧起,若無善知識開導,憑衆生之己力,是難以啓蒙。
惜!智者已逝,來者不能瞻仰。雖是如此,但諸佛悲憫,慈光加被,代代有人相傳至此,讓後人得以聞經聽法;今遇覺者金言,集結成經,實乃衆生之福祉,天下之慶幸。
然佛經浩瀚,衆人不知從何契入,明知此有珍寶,卻難入寶山,故常望書興歎!末學早年學佛,亦有此困惑,後閱《法華經》經文:「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始知世尊本懷,爲開啓衆生知見,而成佛知見矣。
《六祖壇經》解說:「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爲開佛知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爲一切衆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叁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雲開佛知見。」開佛知見,即是開啓自心智慧。
因此,學佛當解行並進,如人之兩足,鳥之雙翼。「解門」應學般若智慧,方知真理實相;「行門」當一門深入,才能有所成就。切莫受人影響,而對修學之法門有所動搖,正如《金剛經》所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百川終歸大海,法法不離本心。
但要研讀六百卷之《大般若經》,實非易事,其內容繁多;若選讀《心經》,只二百六十字,亦非易事,其文字甚簡。故從古至今,大都參研五千余言之《金剛經》,其文言簡意赅,意義深遠,將諸佛心要,道盡無余,故經雲:「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且五祖弘忍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六祖惠能亦說:「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叁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經》,即得見性。」在在顯示,曆代祖師大德對此經之推崇及重視。因此讀誦此經者無數,稱贊者無邊,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
雖注解此經者多,然所說道理,各隨己見,不知哪家是善本?若靜心細想,誰因該經悟入,其所言應是契合如來真實之義!此人首推六祖。大師一聞本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大徹大悟,了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故言:「《金剛經》者,無相爲宗,無住爲體,妙有爲用。」更說:「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一語道出其奧義。往後教授學人,皆以此經思想爲主,自言:「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因此《六祖壇經》是注解此經,最佳之善本也。
今集二經,以《金剛經》爲主,《六祖壇經》爲注,望學者善自護念:「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亦能如世尊之付囑:「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能度一切衆生乃慈悲,不落于空;實無衆生可度乃智慧,不執于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空有不離,福慧雙修,即契中道實相矣。願!大衆速乘般若船,早登彼岸波羅蜜。
民國九十五年歲次丙戌中秋月圓
不肖慚愧凡夫僧釋達觀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