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曹溪禅

  曹溪禅

  

  前言:

  六祖大師的禅法,盡在以下的對話,我們尊稱爲「曹溪禅」。學人因不能體悟,故其後代的禅師改教「話頭禅」、「默照禅」或以「止觀」入禅,以「念佛」參禅等。故「曹溪禅」幾乎名存實亡,若是同見同行者,何不重振曹溪之宗風?

  

  經文:

  隍雲:「六祖以何爲禅定?」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禅性無住,離住禅寂;禅性無生,離生禅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解釋:

  智隍禅師所習之禅定,爲有出有入之小定,此定是修來的有爲法;而惠能大師之禅定,爲不出不入之大定,此定是自性本定之無爲法。

  

  故智隍禅師問:「曹溪六祖惠能大師,以何法教授學人禅定?」

  

  六祖弟子玄策回答:「我師所說之禅定,直教人識心見性,明白湛然清淨的自性,本是不動,且圓滿具足一切,能生萬法,妙用無窮;即體即用,即用即體,定慧一體,故能體用自如。

  

  爲何能體用如如?只要照見,五陰身心是因緣和合,便知當體即空,以及外面的六塵境界,盡是無常變遷,如夢如幻,剎那生滅,虛妄不實,自然就不會執著身、心、世界,于一切時處都如如不動。

  

  不但自性本空,且諸法本寂,無障無礙,無邊無際,哪有出定和入定之分,而自性本來自淨自定,豈須外修呢?

  

  自性空寂,本是無住,只要不執著于一切,心便寂靜;自性無生,不生不滅,只要離一切生滅現象,即不會起妄想。

  

  既然無妄想、執著,即與空相應,故心如虛空,但不可執空,還要離空。

  

  經文:

  隍聞是說,徑來谒師。師問雲:「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師雲:「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解釋:

  智隍禅師聞玄策之說明,便前來拜見六祖,並自述其原由。

  

  大師說:「誠如我弟子玄策所言,若您能體悟五蘊、六塵及一切現象,本由性空緣起,緣起當體即空,即不被自己的身心所綁,和外面的境界所迷惑,自然與空相應,心如虛空,但不可有空見之想,即能體用自如,應用無礙。

  

  動靜之時,無爲而爲,隨緣應對,于一切境界,不取不舍;且法無二相,諸法平等,故外無凡聖之別,內無能所之心,性相一如無別,則時時處在自性大定中。」

  

  結語:

  從這則公案,我們當知六祖之意,「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若不能識心見性,則一切修行,皆是著相有爲之法;有爲即是生滅,生滅即是生死輪回;縱經曠劫修行亦是枉然,故忍大師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諸位,好好從心地下手吧!

✿ 继续阅读 ▪ 坐看雲起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