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禅圖
修行之人當「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爲何要從叁毒下手?因爲佛于四聖谛告訴我們:「身心痛苦,是苦的事實;皆因貪瞋癡,造成苦的起因;若要身心解脫,當要滅除苦因;唯有勤修戒定慧,才是滅苦之道。」
以八正道來看:「正見、正思惟,屬慧;正語、正業、正命,屬戒;正念、正定,屬定;正精進通叁學。」用六波羅蜜來分:「布施、持戒、忍辱,屬戒;禅定,屬定;般若,屬慧;精進通叁學。」就事相漸修來說,神秀大師雲:「諸惡莫作,名爲戒;衆善奉行,名爲慧;自淨其意,名爲定。」從理上頓悟來論,惠能大師言:「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雖然解釋不同,其義是不變的。
人因無明愚癡,不明境界本無順逆之差,皆因妄心之分別,故對順境起貪,逆境起瞋,常境起癡。境皆無常不實,故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能明白此理,就可依惠能大師所教導的方法修行「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不取則無貪,不舍則無瞋,以智慧觀照則無癡,故僧璨大師言:「但莫憎愛,洞然明白。」若于境上,不起憎恨、貪愛,自然就能明白大道,即是見性成佛道也。
坐禅時當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因修行不是只爲個人解脫,而是「上求佛道,下度衆生。」有了正確的知見之後,就以平常心來靜觀身心,如僧璨大師所教:「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此爲空有不住,能所雙亡,應用無礙,動靜無心,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觀照此身,無常無我,妄念紛飛,此爲多心。
觀照此心,無常無我,妄念漸息,此爲少心。
觀照身心,無常無我,妄念止息,此爲一心。
觀照身心,五蘊皆空,念念不住,此爲無心。
覺悟身心,諸法實相,緣起性空,此爲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