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家性空
菩薩在家,當願衆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要想成就,就應于紅塵中曆練,生活中體悟;因此文殊菩薩舉一百四十一個境界,教我們如何隨緣修行,發願利益一切衆生。但願大衆,善用其心,依教奉行。
羅漢爲己而修,菩薩利他而行。發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便是菩薩道的行者。不論出家或者在家,隨個人的因緣、願力而定,皆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要獨自養活自己不難,要照顧好一個家庭不易。爲了長輩、父母、妻兒、兄妹,他們的生活,您要打拼;爲了安頓家人的身心,您要費心;爲了這些人的關系、工作、學業、感情、健康、經濟、前途……您要憂心。此逼迫,無時無刻,一直一直的逼近。
父母的病苦,夫妻的爭吵,兒女的不孝,兄弟的失和,經濟的壓力,家裏的紛爭,生活的磨難,一切逆境、挫折、不如意,時時壓迫于前,使人有時,生不如死。
一個家庭,才幾個人,就讓人苦不堪言。更何況一個公司、團體、企業、國家呢?而菩薩道的行者,則發願度盡一切法界的衆生,不分親疏遠近、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有形無形、不分有情無情,只秉持「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身求安樂。」的精神,生生世世,不舍一衆生的悲願,來救度大衆。
迷的人,「家」變成了「枷鎖」;總認爲被這個「家」所綁。家不溫暖時,想逃跑;家庭幸福時,跑不掉。悟的人,「家」是最好的道場;順境、逆境皆可修,沒有人在綁您,而是自己錯誤的知見所困。
「有家」時,此性空不增;「無家」時,此性空不減。所以,菩薩面對家庭時,當發願:一切衆生,應有「緣起性空」的智慧,則無逼迫之事。有時不執著,無時不失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