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翻譯:張福成居士
時間:2003年11月12日—15日
地點:加州金剛總持妙蓮山
我們將有幾天的時間一起在這裏,在這段期間,我將會針對佛法的內容及經文的意義作講解,並帶領大家一起作禅修。
各位都從很遠的地方來,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事業或工作,但是大家都不顧惜閉關路程的遙遠以及路途上的辛勞,來到此地,我感到非常的高興。
我們都能夠了解我們有這輩子,也有下輩子,如果我們希望這輩子得到幸福快樂,也希望下輩子能得到幸福快樂,無論如何一定要重視內心的進步,在內心裏面一定要得到幸福快樂。所以大家在此地停留的幾天的時間裏面,最需要努力的是什麼呢?一定要提升我們自己的內心,讓我們內心的智慧以及能力能夠加強。所以在這幾天裏面,希望大家的內心能夠非常的快樂、非常的舒服。
這幾天在佛堂裏聽聞佛法的時候,希望大家都能放松心情,很快樂的聽聞佛法,如果覺得坐得腰酸背痛不是非常舒服,後面有一排椅子,大家可以坐在椅子上面。如果覺得跏趺坐、禅坐的姿勢腳會痛不太舒服的話,伸伸腳也沒關系。伸伸腳,對簡輕腳的疼痛,是會有幫助的。
我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並不一定要作禅修,只要放松心情好好的聽就可以了。如果聽聞教佛的時候像禅修的樣子,導致打坐禅修的時候內心太過于集中、收攝,大概就睡覺了,後果就是:禅坐沒有作到,教法也沒有聽到。
在這叁天、四天的時間裏面,當我們在進行禅修的時候,大家內心不要非常的緊繃,但是也不要太渙散,適中剛剛好。心如果非常緊繃,心裏面盤算著:我一定要在這一段時間裏把禅修修得非常的了不起,聽法時一定要了解得非常的好,心裏面千萬不要作這種打算。也不要存有下面的想法:聽聞禅修的指導內容之後,心裏面對它的了解要有如花朵完全開放的美麗一樣;又好像天空太陽、旭日燦爛一般,不要有這種想法。或是心裏面打算著,這個法非常的好,在我了解之後,過幾天我就要能飛上天空;過幾天我就能夠鑽到地底下去,可能有人這樣想。實際上能飛上天空或鑽到地底下去,也沒什麼了不起。其實最主要是,要能把我們的內心裏面的煩惱、五毒給調伏了。
不要太過的松散、太過松馳,實際上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點點努力,帶著一點點幹勁。千萬不要放棄努力。不要心裏面想著我這麼笨,這個法我大概怎麼聽也聽不懂,禅修我大概也作不好,我沒有這個能力,這是輕視自己。千萬不要看輕自己。無論如何,自己一定要努力精進去做。
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個弟子,這個弟子的名字叫祖金給,佛陀教他禅修的方法。當他在進行禅修的當下,有時候會非常的緊張、非常的緊繃,因此就沒有辦法修好。因爲無法修好,所以他有時候就算了、放棄了,放棄了當然就修不好。但是他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琴師,對彈琴方面非常精通,所以佛陀就問他:“善男子,當你在家的時候你彈不彈琴呢?”他回答:“唉呀,這就是我最專精、最拿手的。” 佛又問了:“如果這樣,你把琴弦繃得很緊的時候聲音好聽呢?還是把它放松了聲音好聽?”這個琴師就搖搖頭說:“唉訝,佛陀你實在是外行啊,如果你把琴弦調得非常的緊,聲音一點也不好聽;你把琴弦放太松,聲音也一樣不好聽。”佛陀就說你講對了,禅修也是如此。這個琴師一點就通,馬上就了解這個意思,以後變成非常好的弟子。
所以我們在這裏也應當如此,一定是“中庸”,既不是很緊繃也不是很松散。要如何做呢?我自己在禅修方面、在聽法方面衡量我的能力、盡我的能力。我盡能力去做,成效好不好?實際上沒有關系。依據我自己的能力,只要盡我的能力好好的聽,好好的修,大家會慢慢、慢慢了解的。譬如以禅修的狀況作例子,大家在禅修的時候心裏面想著:在這個禅修上我盡我的能力,盡了我的能力之後它的效果好或不好,都沒有關系,都可以的,這樣做就是中庸之道。
不僅僅是禅修的時候如此,世俗的事情也是如此。譬如大家在辦公室裏,工作的時候也是不緊不松,狀況會是最好的。比方大家在開車的時候,心裏面想著我要非常的快,我要在時間之內到達。或是想著,前面這個人我一定要趕過他。我一定要趕快的到,如果有這種想法,往往都是欲速則不達。爲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不會很快到達呢?因爲忙中有錯,繞了路、開錯了路、還是撞到人了。如果很輕松舒服,以放松的心情開車,反而很快就到了。爲什麼很快就會到達了呢?因爲放松心情,輕松的開車的時候,左右、前後都能夠看得很清楚,不會有撞車的危險。尤其心情會非常寬坦、輕松。
譬如大家在公司上班的時候,如果心裏面很緊繃的在做事情,心裏想著這件事情我一定要把它達成,絕對不能不達成,有這種想法是自己把自己綁緊。在心情非常緊張的狀況之下,心眼會變得非常的小,會變得非常容易鑽牛角尖,因此往往不能夠有創新的想法,同時也會小題大作,把一些小毛病看得非常的大。心眼、眼光狹小的時候,往往看不到大的缺點,所以缺點就無法改正。而且會把小的毛病看得非常嚴重,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計劃事情,就會這個小毛病不好、那個小毛病也不好,因此看到的一切事情都不如意,所以事情就很難達成了,自己的目標也不會達成。所以大家如果內心非常緊繃的時候,抱著強烈的懷疑或者是抱著強烈的失望,在這種狀況下,佛法很難學好。不僅僅是佛法,世俗的事情也往往做不好。
這四天在這裏學習的時候,家裏的事情、小孩的事情、公司裏的事情、生意的事情,完全不用擔心,不用費心。如果這四天、五天大家在這裏一邊學習,一邊心裏面又擔心,七上八下,我的小孩子怎麼啦?我的生意會如何?辦公室的業務如何?事實上這樣想的結果,可能生意也沒有變好,辦公室的事情也未畢達成。如果大家在這個山頂上,會因爲你對這些事情的擔心,結果就能對事情有所幫助的話,至少是個好方法。這是開玩笑的啦。
我們這幾天在這裏閉關,在山上禅修的時間裏,如果有發生什麼麻煩或者辛苦勞累的時候,如果你是的能力能夠把它改變調整過來的話,那你根本就不必去擔心它;但是如果你所遇到的這些辛苦勞累或麻煩的事情,你並不能夠去改變它的話,那你的擔心還是沒有用,所以結論就是不用擔心。
在我們這一輩子之中,通常有很多事情不能達成,所以反而導致強烈的懷疑,因此在這種狀況下就會帶來憂慮、焦慮,這樣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勞累辛苦,在焦慮的狀況之下,自己的智慧只會愈來愈薄弱,能力愈來愈小。在焦慮的狀況之下,智慧跟能力都不會進步。而且大家要了解,如果我們在處理辦公室、生意上的事都很有智慧、能力非常好;在修法、禅修上又能精進努力,往往很容易達到想要做的事。所以我們多余的擔心、多慮的麻煩、多慮的勞累都是不須要的。由于多余的擔心産生許多不必要的辛苦跟麻煩,這些都沒有意義可言,都是不須要的。這些無意義的辛苦、勞累,無意義的擔心既然不好,我們就要把它去除掉。但是如何把它去除掉呢?所以就要有智慧。
智慧又是什麼呢?例如大家遇到一些辛苦、麻煩、任何狀況出現的時候只要問兩個問題:它能改變?還是不能改變?如果它可以改變而且也有方法,剛好我也了解、我也能夠做到,根本不必擔心,內心也不必感到痛苦。爲什麼還要擔心憂慮呢?這件事情它可以改變而且有改變的方法,而且改變的方法我也知道,那爲什麼還要去擔心?還要去辛苦勞累呢?在一邊調整一邊改變它的狀況之下,擔心憂慮根本沒有用處。
如果這件事情不能再改變,或者改變的方法我完全不了解,或者根本就不知道,那當然也不用擔心了。爲什麼呢?因爲擔心還是不能夠解決這個事情。既然這個事情已經不能夠再改變,或者是改變的方法我不知道,或者是完全不了解,那爲什麼還要擔心呢,因爲不管再怎麼擔心,這件事情已經不能再改變;不管怎麼擔心,改變它的方法我都完全不知道,那爲什麼還要擔心呢?
舉例而言,股票有時高,有時低,當它在往下跌的時候,你就感到非常擔心,你看著股票慢慢跌下來、慢慢跌下來,你心裏面感到非常擔心,吐一大口氣,敲敲自己的腦袋,我完蛋了,我完蛋了,這下我真的是完蛋了,心裏面非常憂慮、捶胸頓足的時候,股票會不會往上爬一塊錢呢?不會,絲毫不會。所以這種擔心憂慮對股票往上爬升一點幫助也沒有,但是造成自己很大的傷害,導致的結果是白天食不知味,晚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眠。自己許多新的計劃不能夠開始,正在推動的工作提不起勁去繼續,因爲自己的智慧被蓋住了。這方面大家了解吧。
所以大家的內心要如何呢?要松緊適中。如何松緊適中走在中庸的道路上呢?前面提到過,自己的禅修也好,辦公室的工作也好,或者是自己正在進行的生意也好,盡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能力之下去做,之後到底能不能達成?成效好或者是不好?是另外一回事,這是不同的兩件事情。特別是世俗的事情,自己的生意或是辦公室的事情,會不會成功,效果會不會出現,這裏面有一個決定的因素,那就是自己的“業”。上輩子如果有累積善的業,事情就很容易達成;沒有累積好的業,事情往往不容易達成。或者中間往往有障礙存在,但卻不是上輩子的業,如果有障礙出現了,就要好好的向叁寶祈請,深信叁寶,障礙往往就能夠去除了。
一般來講,如果好好的祈請叁寶,中間的障礙通常都能夠除去的;如果祈請了,障礙還不能除去,就證明這是上輩子的業報。既然是上輩子的業報,這輩子的擔心憂慮,對事情是絲毫沒有幫助的。放下這些好好想一想,還是努力作禅修最實際,讓自己的內心能夠得到甯靜快樂,對自己的這輩子,對自己的下輩子更加的重要。爲什麼呢?將來有一天當我們死亡的時候,我們的救度者,希望寄托的地方---佛法,除了佛法之外,沒有可以寄托之處了。一個大將軍可以發動戰爭,起動原子彈,能夠號召千軍萬馬,地位至高,富可敵國腰纏萬貫,這些實際上都沒有用處,有用處的只有佛法。
希望大家在這裏進行禅修的時候,心都能夠處在中庸的狀況之下,既不緊亦不松。大家都從遠地而來,旅途勞頓,今天就講到這裏。有沒有問題?什麼問題都可以問?想到什麼就問什麼?就是不了解才要問,所以稱之爲“問”,了解就不用問了。
問題一:請教仁波切:事情能不能改變我並不能知道,這要如何定義它?
仁波切開示:這就表示它往往不太能夠改變。剛剛講,事情不能夠改變或者是改變它的方法不知道,往往就不能夠改變。一般我們就是盡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改變,方法不知道或者是根本就不能改變,就很困難。
當然任何事情我們還是要盡我們的能力的,但是心不要把它局限在某一個方面,一定要達成什麼效果,不要這樣想。譬如心裏面想著我做了之後,這件事情要百分之百成功,一點錯誤都不能有,如此內心就會非常緊張了。實際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事情有時候會成功,有時候也可能會失敗,不一定,爲什麼呢?一般來講萬法都是無常,所謂無常就是經常在改變,還有一個原因是自己上輩子的業。
如果是抱著一個強烈的祈望,這件事情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成功, 一定要成功,有再叁強烈的期望,這件事情當然有時候也會成功啦,但是會非常辛苦。舉個例子而言,譬如說這一盆花放在這裏,我的手放在這裏,我要用手去抓它,怎麼抓它呢?兩種習慣,一種方法是什麼呢?心裏面很緊張的想著我要去抓它、我要去抓它,當然你抓到了嘛,但是非常地緊張,也許你就把它倒掉了,拿是拿到了,但是你把它打翻了。還有一種方式,心裏面想著我要拿它,你就直接伸手拿起來,你抓住它了,而且很容易你就抓住了。前面那種緊張兮兮的去抓它,這種情況就是對這件事情心眼非常小,怕出任何的差錯,在非常緊張的狀況之下,這件事情你也達成了,可是在達成的過程之中,自己勞累無比。但是如果你放松心情,不必想太多就去拿它,你也拿到了,這種情況就是放松心情,不必有太強的期望或者懷疑,事情還是達成了,但是你很輕松就把它達成了。
再舉一個例子,打太極拳,打太極拳是很放松的,太極拳是愈放松,力道就愈強,也許你伸掌一拍,樹就被你打斷了。如果你緊繃身體,用最大的力氣去打,這種打太極拳的方式就不對了。身體的情況是如此,內心的情況就更不用講了,必然是一樣的。但是一開始要這樣做也不太容易,因爲我們都有不好的習慣,但是慢慢學,可以學好的。
問題二:請教仁波切:當我們在用功的時候,修法、打坐的時候,怎麼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比較緊?怎麼去調比較松?
仁波切開示: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盡我自己的能力去做,但是做了之後它的成效好或者是不好,不要去管它也不要去想它,盡自己的能力去做的時候往往就會做得好。這個部份會慢慢、慢慢的來教導。
《中庸之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