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什麼弘揚戒律困難?

  爲什麼弘揚戒律困難?

  答:這個問題很難一時講清楚,只好引用聖嚴法師的觀點來說明,有五點困難:(一)律本太多,縱合不易:傳來中國的戒律,共有四律五論之多,其中各部廣律的製戒因緣以及戒相條文,相差不了多少,但是其中律論對于條文的解釋,各彰本部的宗義,互異的就多了。有的要求很嚴格,有的要求很輕,如果逐部看了之後,即使自以爲是,也無法肯定已經是到什麼程度。因此,南山道宣律師,沒有見過新譯有部的律文,他的好多觀點是相左于新譯有部律的。有部律雖然後出,但是,以義淨叁藏留學印度二十多年,考證了當時所有的印度律製,並且作《寄歸傳》以用說明,他的觀點可能要比南山較爲正確,如果今天用有部诋毀南山,恐怕又覺得不可,不圓融。今人如果要治律弘律,思想必須要沖破這個難關。(二)戒相複雜,不易明記:大家知道,佛法之中,以唯識宗的名相最多,最難一一明記,殊不知律宗也有如此的困難存在。大家只知道戒律最少的是五條——五戒,最多的話是比丘尼戒——叁百四十八條。但是,這個僅僅是條文而已,就象一個僅僅熟背憲法條文的人,並不能成爲憲法專家。因爲差不多在每一條的戒相中,都有開、遮、持、犯的分別,同時開、遮、持、犯,各個都有輕重等級的區別,同樣犯一條戒,由于動機、方法、結果的不同,犯罪的輕重,及忏罪的方式,也隨著不同。戒律的條文,固然是戒,凡是不在條文中而仍然違反了佛法原則的,也都算是犯戒。犯的是什麼戒?應當怎麼辦?這些都應該了如指掌,了解大小乘的一切戒律,才能稱爲通曉戒律。所以研究戒律,首先必須付出耐心和苦心,從枯燥的戒相名目之中,培養出持戒的精神與弘法的悲願來。(叁)學戒弘戒,必須持戒:一個學戒弘戒的人,雖然不必事事如律而行,最少是個戒律的忠實信徒,他雖然未必持戒到位,未必如律規定的修行到位,未必持戒嚴謹,最少是個向往著如律而行的人。否則他的弘法事業,也就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四)中國的環境,不崇律製:因爲中國的佛教,尤其是南宋以來,根本喪失了崇尚律製的習慣,事業我們要在不崇尚律製的環境下去弘揚戒律,將會有很大的阻力,因爲多數人不崇尚戒律,也就討厭崇尚戒律的人,唯恐會以律製去約束或者抨擊他們,使得他們無法安心。我在一本書上看到,因爲弘一律師弘律,他老人家戒律清淨,處處以身作則。事業很多地方都不歡迎他,甚至有人把他當成怪物。其實,大家都是怪物而不自知,反而把非怪物當成了怪物。是故,弘一大師弘律,起初數度不如願,數講數停,最多的聽衆,也不過數十人。後來以“不立名目,不收經費,不集多衆,不定地址”爲其弘律的方案。(五)律文刻板,時代變更:戒律的條文是死的,社會的演變是活的。要以死板板的條文,硬生生地加在新時代的每一個佛教弟子頭上,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也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這個就是弘揚戒律,最大的阻力,也是很難克服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