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理想中的僧教育▪P2

  ..續本文上一頁純學術的研究,應該結合現實社會人生,從解決現實人生的問題出發,去學習、思考和研究。從對自身生命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推己及人,關懷社會大衆。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就養成對現實社會人生的使命感、責任感。

  

  從良好的生活習慣中養成高尚人格

   講到人格,似乎讓人覺得陌生。這一概念是不是過時了呢?現代人崇尚的是事業上的成就,比如財富有多少、地位有多高、情人有幾個、去過哪些國家等等,似乎只有這樣才風光,在社會上才受人尊敬。然而在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明中也都在倡導:人,應該有高尚的人格。

   一個人人格的養成是無始以來的積累。通常人們是隨著自己的習性在生活,因而養成各種不同的人格。比如不健康的人格,是不好的生活環境、自身的錯誤觀念、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因緣造成的。佛法講因緣,人格不是天生的,不是固定的,是因緣和合的,是長期養成的。創造一種什麼樣的因緣,就能養成什麼樣的人格。

   教育如果只是一種知識的傳授,那麼局限在教室裏是可以的。可是,我們的教學是爲做人服務,局限在教室裏顯然是行不通的。知識可以從教室裏學習,但人格必須通過如法的生活來訓練。如法的生活,是一種通往真理的生活;如法的生活,是一種讓生命安祥、自在的生活;如法的生活,是養成人格完善的生活。如法的生活,是絕對健康的生活。

   可是平常的人們,有著太多的問題、太多的缺陷,整個社會充滿著貪瞋癡,每個人幾乎都是一堆煩惱的組合。以孔子的修養,都要活到七十歲才能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何況凡人呢!佛經上說:修道如一人與一萬人戰。可見一個人想要克服自身的煩惱,是何等艱難的事啊!

   教育培養人才,應該創造一種如法的生活環境。除了上面說到自然的環境、簡樸的生活以及下面將要說到的樹立人生的正見等以外,戒律的生活,是爲人類獲得完善人格、趨向解脫自在而設立的一種最佳的生活方式。依戒律建立起來的僧團生活,是法律平等、財富均衡、思想統一。

   戒律中有關于禁止人類惡習流露的規定,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僧團半月半月布薩,用戒律檢查自己的身心是否清淨;有人犯了錯誤之後,僧團通過羯磨,幫助你發露忏悔,改過自新;還有針對人心擺脫貪著的許多規定。如法的戒律生活,是塑造養成良好人格的關鍵。

  

  每天有相當的禅修時間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許多人都躁動不安地活著。人們不斷尋求種種安慰、剌激、滿足,可這顆心越向外追求,越躁動不已。佛陀啊!哪裏才是我們安心的處所呢?

   在禅宗裏有個故事,講二祖慧可禅師向初祖達磨請教安心之道。《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尊者就向佛陀提出: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可見安心是佛教關心的重要課題。

   眼下許多佛學院學生流動性很大,不穩定,是因爲不安心的緣故;學生畢業後,不能在一處住上五年到十年,這裏走走,那裏住住,東看看,西翻翻,不能一門深入地學習,也是因爲不能安心的問題。

   佛教之有禅,尤如基督教之有祈禱。禅是佛教的靈魂,我們的佛陀便是參禅悟道的。佛陀給我們開示的修行次第,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禅定是開發人類生命中無限智慧的必要手段。教理雖然能給我們提供人生的正見、解脫煩惱的方法,奈何人類積習深厚,在煩惱習氣面前,人類具有的佛教知識,時常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唯有禅定的力量,才能降伏妄想,才能降伏煩惱,讓這顆躁動不安的心安靜下來。

   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其中偏重教理的幾個宗派,如法相、叁論、華嚴、天臺,在修行上來說,原是止觀並重,有理論、有實踐,但現在看來,只剩下空洞的理論。各個宗派雖然都有自己的觀法,如叁論宗的空觀,唯識宗的唯識觀,天臺宗的叁谛叁觀等,但卻很少有人能把這些觀法修起來。原因是什麼?因爲缺乏止的基礎。沒有止怎麼修觀呢?

   現在的佛學院雖然都在提倡學修並重,但總體上來說,是以學習教理爲主,缺少相應的禅修。未來佛教的教育中,應該要重視禅定的修習。在中國漢傳大藏經中,保存了極爲豐富的禅修典籍,有待于我們去整理、弘揚;南傳、藏傳佛教不但有許多禅修的資料,同時還有不少禅修有成就的大德,散布在各處講授禅法,我們可以派人去學習引進,爲佛學院的教學服務。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無限的寶藏,具足一切的功用。教育的過程就是開發這一寶藏的過程。學習經教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寶藏,認識開發這個寶藏的方法。禅修是開發寶藏的實際操作。沒有禅修,我們就只有關于寶藏的知識,永遠無法發揮生命中的潛在作用。而在教育的過程中,錯誤的知識,錯誤的教育方法,都不利于寶藏的開發,甚至會使得這個寶藏越潛藏越深,乃至永遠都不見天日。嗚呼!難怪古人把“知”當成衆禍之根。

   有限不能認識無限。人類的知識、文化,是人類經驗的積累。人類的經驗是有限的,由有限經驗所形成的知識、文化,永遠也都是有限的。何況一般世間的知識,總是帶有相對性、片面性和錯亂性,不足以認識宇宙人生的真實。人類崇尚知識,但知識有著很大的局限和缺陷。開發生命中的無盡寶藏,必須要超越由知識所構建起來的意識層面,通過禅定的力量平息這種紛擾的心態,才能開發出生命的無盡寶藏。

  

  重視人生正見的樹立

   佛法以八正道爲趣向解脫的不二中道,八正道的第一是正見。正見是從哪裏來的呢?經論中告訴我們,是通過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正見是對世界的正確認識,正見是正確的人生觀念。

   佛教發展過程中,大小乘各宗各派都有自己的正見,如《阿含經》講苦、空、無常、無我,聲聞學者從苦、空、無常、無我去看世界,從苦、空、無常、無我的修行中獲得解脫;大乘的中觀學者有中觀見,從中觀見去認識世界,從中觀見修行得解脫;唯識學者有唯識見,從唯識見認識世界,從唯識見修行得解脫。

   眼下各個佛學院開設的佛學課程,雖然很全面,大小乘各宗各派似乎都有涉及。任課的老師,多數並非對某個宗派有很深見地的專宗學者。學生幾年學下來,總體上的效果是,除了一大堆由死記硬背得來的分數,還有一些支離破碎的佛學知識,對佛法的一些基本知見,如緣起、因果、苦、空、無常、無我等,都沒有准確的把握。

   有些學員雖也能在佛學理論上講的頭頭是道,但只是停留在哲學思考上,只是一種佛學的知識,沒有考慮讓這些知識和自己的人生發生關系。他們雖然學到很多佛學知識,但對自己的生命依然很無知,而人生絲毫也沒有得到改善。這是佛學教育中的一種失敗。 

   學佛是爲了做人。什麼是佛法?爲什麼要學佛法?這是學佛者首先應該知道的事。如果一個人是帶著人生的困惑去學佛,本著爲究竟解決生命痛苦的問題去學佛,有著這樣明確的學佛目的,那他在聞思經論的過程中,就比較容易結合實際的人生。佛法的正見就是人生的正見。把佛法的正見,變爲人生的正見,這需要有一個如理思維的過程。

   佛學院的教學,有責任引導學生去思考現實人生存在的問題。比如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生的意義、生存的價值是什麼?佛法怎麼看命運?佛法如何參與人類的心理建設?佛教在宗教中有何獨特性?佛法對人生痛苦的解決之道是什麼?以及如何認識佛教的慈善思想和環保思想等。

   脫離實際的理論,永遠是枯燥的。在目前僧教育中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許多學員剛進入佛學院的時候,信心道念都非常堅固,但在佛學院幾年學習下來,信仰淡化,道心退墮,甚至返俗走向社會,以至佛學院的名聲越來越差,難怪教界有很多老和尚不敢把自己的寶貝徒兒送去上佛學院,怕變壞了。

   能把佛法結合現實人生去思考,我們就會發現佛法對人生的重要性。人如果傻一些,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倒也沒什麼可說的。可就有一些不安份的家夥,說什麼沒有思考過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于是有些人就在那裏想起許多吃飯以外的事,這一想問題就來了。

   可有了問題,就要尋找答案,這下慘了,翻遍古今中外的許多書籍,都難以得到圓滿的回答。也因爲有了這些問題,你才會發現佛法的不共與殊勝。在這種情況下,你還能不對佛法猛生信心嗎?

  

  參與一些弘法和慈善的活動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似乎是一種乖學生的表現。可是如果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一個書呆子,不會做人處世,對社會大衆的疾苦漠不關心,那能算是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嗎?

   這裏我想起了《普賢行願品》中一段讓我每次念起來都會感動的話:“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生命會在什麼情況下産生感動呢?一個人帶著困惑和痛苦,在人生道路上艱難地跋涉著,踏遍千山萬水,讀萬卷書,尋師訪道,總是不得要領。當接觸到佛法,聽了佛陀的開示,解開他心中多年的困惑,給他的人生找到了價值和究竟的歸宿,他能不感動嗎?

   在這個世界,有多少人沈溺在煩惱的狀態中,身心倍受煎熬,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有多少人身患絕症,瀕臨死亡的邊緣,沒有錢醫治,也沒有人照顧;有多少國家和地區戰火不息,疾疫流行,民不聊生,缺衣少食;有多少失學兒童,眼巴巴地望著同年人上學讀書,自己只能在校外徘徊。當我們看到這些現象的時候,能不激發起慈悲心嗎?

   假如我們有能力去幫助他們,能解除他們的困惑,爲他們帶去幸福和安樂,你不覺得很開心嗎?在我弘法的過程中,接觸到許多信徒,每每看到他們對叁寶的虔誠,總讓我慚愧不已。我何德何能,值得他們這樣尊敬我。當信徒聽了佛法後,向你彙報學佛的心得,說他們學佛後,心境、思想、行爲得到多大多大的改善,這時候你會很有成就感,看到自己所作所爲的意義和價值。當然也有的時候,因爲自己的學修不足,對人家的問題沒有能力去幫助他,這時你會告訴自己,要加倍努力。

   這是一種互動的教育。在佛教教育中,應該要善于運用這種互動的關系。從單純的課堂教育、自然教育,走向社會這個大課堂,接受社會的教育。一個人長時間把自己封閉在教室裏,局限在單純的書本知識裏頭,久而久之,就漸漸意識不到佛法對生命的重要性,同時對社會也會變得越來越冷漠。而人一旦回歸自然,接觸社會,才能喚起你的童真,才能喚起你的慈悲心。

   所以《普賢行願品》告誡我們,發心學佛不能離開社會、離開衆生。就像一顆樹的枝葉華果不能離開水份一樣,離開水就不能存活;菩薩離開衆生,悲心也就無從生起。基于這樣的原因,佛學院學生安排適當的弘法和慈善活動,對他們的學習無疑是一種促進,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啓發、引導而非灌輸的教學方式

   人究竟是什麼?教育的意義在哪裏?不了解人性是怎麼一回事,不分青紅皂白地給學生教育一通,究竟能教育出什麼結果出來,往往教育者自己也搞不清楚。

   眼下學校的教育,就像寺院煮大鍋菜一樣,蘿蔔、白菜、土豆、西紅柿通通放在一起,猛煮它半個鍾頭,然後撈起來。古人說的因才施教在這裏是談不上的。從教育方式上,現在國內大中小學普遍采用灌輸式,教育似乎只是爲了分數、文憑、升級。學生的學習過程,一直都在忙于掌握各門功課的知識,以備考試、升級之用。這種教育對學生的身心,簡直是一種摧殘。

   自從清末民初以來引進了西方的學院式教育,目前佛學院基本上和社會上的教育方式一樣,也都采用灌輸式的。許多學院雖然都在提倡學修並重,事實上還是以學習佛學文化知識爲主。學校課程的安排方式,也與社會學校沒什麼兩樣。一周的課程,佛學課和文化課加在一起,至少有七八門。學生在一天的學習中,一會兒灌輸一種內容,學生還沒來得及回味,又得去接受新的灌輸。

   傳統的教育是以做人修身爲本,現代的教育似乎只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做人這個大前提,所以社會問題才這麼多。學佛是爲了做人,佛教的教育,主要是一種學做人的教育,自然應該建立在對人的認識的前提上。比如基于衆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的思想,那在教育上主要任務是啓發人們去認識,而不是一味地灌輸許許多多關于“佛性”的知識。

   佛陀開示的佛法正見,如無常、無我、緣起性空、萬法唯識等世間的如實相,是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並非只在佛經上才能找到,在現實人生隨時隨地都存在,只是凡人被妄情所蒙蔽,看不到而已。佛學的教育就是要引導他們去認識。凡人的人性中,有著太多的煩惱,學佛修行是解脫煩惱,這在教育中就要采取一種針對性的方式。如對多貪衆生說不淨觀,對多瞋衆生說慈悲觀,對多障衆生說念佛觀,對愚癡衆生說因緣觀等。

   從佛學研究所的辦班來說,尤其應避免目前學院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在課程開設上,可分爲專業課和公共課。專業課是請法師和各方面的專家學者,集中時間講授。根據該門課程內容的多少,集中安排叁至五周,每周一至周五上午黃金時間開設,連續上完爲止;公共課則相應輔助。

   每一門課的學習方式,要求老師采用啓發性的教學,學生依照教材及各種參考資料自學,然後在老師的引導下,自由討論該書中重要問題,最後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心得,寫一篇文章,作爲學習這門課的成績。

  

  結說

   佛教教育不應該跟著社會教育亦步亦趨。佛教教育要繼承佛教優良的教育傳統,以提升人的素質爲根本,全面培養學生的修證、管理、弘法、學術研究能力。佛教的教育是以契理契機爲原則,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吸收現代的學術研究方法,以及現代文明的種種成果,建立契理契機的現代佛教教育模式,以弘揚佛法、利樂有情。  

   2000年3月寫于五老峰阿蘭若處

  

  

《我理想中的僧教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