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性與智慧的關系

   問:當我們講到空性與智慧的關系時,空性包含智慧嗎?

   答: 空性是對境,智慧是主體。好比我們可以以這個桌子爲例作說明。我們可以說它是屬于空性,但它沒有心識存在的關系,所以我們不能說它有智慧。

   空性與智慧的關系是這樣的:具有空性的心識者就稱爲智慧,能認知空性者就稱爲智慧。一個是有境,一個是對境;一個是主體,一個是客體的關系。

   問:一般而言,我們說諸法的本質是空性,而我們的本質也是空性。但當我們單講空性時,它其實並無法完全代表我們的心。此外,當我們說證得空性時,它與我們實際上所證得的佛果是一樣的嗎?

   答:在法界勝義谛中,它毫無差別。譬如,桌子是空性,我們的心也是空性,所以在勝義谛上,它並沒有差別。原因是就勝義谛而言,所謂桌子只是一種我們迷惑的顯現。好比飛蚊症,我們的眼睛可能看到的桌子只是一種自己迷惑的顯現。

   在勝義谛上,桌子的空性與我們心的空性是毫無差別的,但在世俗谛上來說,這兩者卻是分開的。在世俗谛上,空性可以分成好幾種,桌子、椅子等,均屬于物質的空性,而我們的心則屬于光明的空性。在世俗谛上,空性有物質與光明的分別,而在勝義谛上則無。

   問:所以證得空性等于證得佛果嗎?

   答:我們可以說,證得空性便可以證得佛果。因爲證得佛果最殊勝的法門,在智慧方面是對空性的了悟;而在善巧方面,則是對于慈悲的觀修。所以空性與慈悲,也就是智慧與善巧。就像鳥的兩個翅膀一樣,鳥必須依賴兩個翅膀才能飛翔,缺一不可。以上是就經教乘門而言。

   而就密咒乘門而言時,則屬于善巧的部分是生起次第,而智慧的部分則是圓滿次第。所以我們必須依于生圓二次地才能成就佛果。

   就空性而言,當上師向我們講述空性的法義時,我們也會了解空性,譬如在資糧道和加行道的時候。但到了加行道的煖位時,我們才會真正産生對空性的覺受。而等到空性的了悟真正現前時,是在菩薩初地的時候。到了這個時候,空性的體悟會越來越增廣,力量也越來越大。到了佛果的階段,對空性的了悟便已達到完全透徹且不退轉的究竟境界,這個時候便已證得佛果。菩薩初地就好比農曆初一的月亮一樣,是月亮最大最圓的時候,這時就稱直爲佛果。

   一切萬事事物的本質是空性,桌子也好、椅子也好,其本質都是空性。但依于主體對空性的了悟而分成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等。譬如說,佛學中心做了一張法訊,我們沒有真正看過它。但別人告訴我們法訊的內容是怎麼樣,于是我們在心裏有譜,可以根據別人的描述,想像法訊裏有什麼法照、什麼文字等。可是有一天當我們拿到法訊時,便真真實實的看到它。這是初地行者。前面只是一種我們對空性的揣摹,好比上師向我們講解空性的法義,而我們在心裏想像空性大概是怎麼個樣子等。它也像初地行者,遠遠看到了法訊,知道它是什麼顔色、什麼形狀,而愈到前面,就愈看得清楚,就好像二地、叁地、四地等的情形。等到最前面當我們清清楚楚的看見了每一個字、每一張圖片時,就等于是證到了佛果一樣。所以就法訊而言,之前與之後,我們不能說它有差別。它出現在衆生與出現在佛的面前是完全一樣的,不一樣的是在看的人。之前我們僅能憑別人的描述加以想象,之後則是自己親眼看到,並且證實了,這是不一樣的。所以就客體的空性而言,它毫無差別,但就認知空性的主體而言,它有清楚與模糊等程度上的分別。所以也因爲這個關系,而有初地、二地、叁地、四地等證量上的差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