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巴是永遠不能成就的。你看禅宗的口氣多大,不說踏著別人的頂,踏著毗盧遮那佛的頂,那是真的成就,追隨,是客氣話!跟在人家後頭永遠不能出人頭地。後人如何出前人頭地?踏著前人的頭頂超越了,這才是出人頭地。科技的發展是如此,佛法的進步也是如此。我們初學,是學人家的規矩,學人家的方法,更進一步超越他。不能超越他,談什麼成就!自己尚且不能成就,何況度衆生。所以,成就一定是超越前人,你才能算真正成就。如果你存這個心:我一定要超過古人,超過這些佛菩薩,你貢高我慢,你決定超不過、決定墮落。如何能超過?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就超越了。要做真功夫!這一段裏面講的,都是修行重要的綱領、原理原則。
【須知但遮無照,但泯無存,便非了義。】
什麼叫遮、什麼叫照?什麼叫泯、什麼叫存?這些字都是大乘經上,古來祖師大德著作當中常用的字樣,要把它的意思搞清楚。「遮」是止,有滅的意思;「照」是覺,有用的意思。泯存跟遮照意思是相同的。泯是滅,存是有;泯是空,存是有。我們修行只著重一邊,那就不是了義。像前面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遮照同時。應無所住是遮,而生其心是照。遮中有照,照中有遮。應無所住是泯,而生其心是存。所以,
【遮中有照,泯中寓存,方是究竟了義。】
這教給我們修行正確的態度。心裏面要幹幹淨淨,一念不生,不但是世間一切法相決不能夠執著,不但不執著,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讓這個心清淨,讓這個心裏頭空洞。諸位要曉得,心空就靈,心裏有一物就迷了,迷就不靈;靈是智慧,心裏什麼都沒有,智慧就生。心裏有一樣東西,沒有智慧,智慧就沒有了,就迷了。所以心要清淨、心要空,不可以有一物。
我們身是有,有就要動;有要是不動,這個身體就壞掉。身是個機器,所以活動,活人就動,不動就死了。活動兩個字很有味道,你要活就要動;你不想活,就不要動了。怎麼個動法?利益一切衆生,我們這個身體動起來,動起來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行於布施。布施這個意思在前面講過,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包括我們整個的生活。我們整個的生活,就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決不是爲了利益自己,有一點點利益自己這個念頭,你就著了。就像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一樣,沒有爲自己,全是爲了利益衆生。我們穿衣吃飯都是爲了衆生,都是爲利益衆生。要不爲利益衆生,這身體可以不要了,可以舍身。留這個身住世就是爲利益衆生,保養這個身體也是爲利益一切衆生,世尊在本經前面示現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爲什麼活著?爲利益一切衆生。你穿衣,爲什麼穿衣?爲利益一切衆生。你吃飯,爲什麼吃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生其心,生這個心,這叫照。念念都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心光遍照,真心本性的光明,遍照法界,遍照衆生。遮中有照,泯中有存,這是究竟了義。《金剛經》確確實實是中道究竟了義,古人注解有以這幾個字做爲注解的名稱,不無道理在。
【學人最初宜用遣蕩功夫,以除其舊染之汙,使此心漸得清淨,乃有見性之望。】
學佛,學金剛般若 ,從哪裏下手?記住佛的教訓,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把無始劫以來的妄想、分別、習氣,用《金剛經》的道理,用《金剛經》的方法,把它除掉,分分除、漸漸除,除一分就有一分好境界現前,除兩分就有兩分好境界現前,就得受用,真實認真努力,見性就有指望。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念佛,得一心不亂有指望;不但得事一心,得理一心不亂也有指望。諸位要知道,佛菩薩爲衆生講經說法,凡是他所說的,都是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可以達到的;如果我們這個世界衆生根本達不到的,他決定不說。因爲那個說出來的話,是給我們開玩笑,對不起我們。爲什麼?來吊胃口的,變成諷刺我們,我們做不到。凡是說得出來的,我們這個地球上衆生做得到的。佛講明心見性,我們這個世間人真的做得到;佛講理一心不亂,我們這個世間人確實可以做得到。佛的話沒有一句是假話,沒有一句是廢話。當然,理一心不亂難,理一心不亂就是禅宗的明心見性。用金剛般若 這個方法來幫忙的話,來修行的話,是可以達到的,而且我們一定要發心這樣去做的。古人常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們把自己目標定在理一心不亂,達不到,還有事一心不亂,還能得其中。假如我們的目標訂得很低,只訂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好了,達不到就去不了。因此自己的目標總要訂高一點,這是正確的。
我們應該發憤、認真、努力。從哪裏做起?從斷貪瞋癡慢疑做起,要真幹!哪一個習氣重,先在那裏下手。如果對財看得很重,先舍財,先從重點下手,一定要斷貪瞋癡,要斷我慢、要斷疑。這個疑是什麼?最大的就是怕懷疑淨土。你對於淨宗法門要是有懷疑,你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決定不懷疑,真正相信。西方淨土是真的,極樂世界是真的,念佛得佛的加持是真的,臨終佛來接引是真的,樣樣都真實,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先把貪瞋癡慢疑斷掉,真正不疑了,那就一門深入。還想搞其他的法門,對淨土信心不足,對淨土還是有疑問存在,他才會去涉獵其他的法門;果然不疑了,那就徹底放下。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要細心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一定要斷煩惱,身心世界決不可貪戀,外面的境界誘惑的力量很大,記住佛在《金剛經》教導我們,菩薩不受福德,不接受,絕不享受福德。我們這一生一世,始終保持著自己初心,保持我的初發心,保持我一個極簡單的生活方式,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我們才能成就。
科技日新月異,我們看在眼裏清清楚楚,這是增長智慧,我不是不知道,我樣樣知道。知道怎麼樣?如如不動,你誘惑不了我,我什麼都不要,不要說叫我去買,送給我,我都不要,如如不動,把那個貪徹底舍掉。科技東西有利於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發心的人很多,讓他們去做,我不必去做。我要搞這些幹什麼,現在大家用這個東西,我們雖然在這個地方講經,全世界的人都聽得到,這些機器都傳播過去了。他們在做就好了,我何必去做?我不要買機器,我也不要學這東西,讓他們去做,這樣就對了。我要有個念頭去做了,我們清淨心又被汙染、又夾雜了。自己不能成就,就決定不能幫助人。爲什麼?自己道眼沒開,還是迷惑顛倒,你怎麼能爲別人指路,你指給別人是錯誤的路,不是正路。
由此可知,斷煩惱習氣的重要,這第十叁條就是叫我們斷煩惱習氣。斷煩惱習氣,沒有高度的智慧做不到,沒有真實的智慧容易退心。看到別人社會這麼富裕、這麼繁榮,人家都享受,我爲什麼不去享受?那就是煩惱習氣在作祟。唯有高度智慧把這個看破了,那是假的,那是陷阱,那是火坑。衆生去跳,他愚癡、他無知、他可憐憫,我們也能跟著去嗎?我們跟菩薩,菩薩不受福德,我們跟菩薩走沒錯,跟衆生走就糟了。務必要使我們的心漸得清淨,這個漸,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一年比一年清淨,這是初學;今年比去年清淨多了,明年一定比今年又進步了。功夫要用的得力的話,給諸位說,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果然能夠你自己感覺到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你就可以拍拍胸脯,我決定往生了,沒有疑惑,你有把握往生,往生就是心淨則土淨。因此那個境界月月不相同,年年不相同,講這個經,同樣是這一段經文,那個講法月月不一樣,是年年不一樣。字還是這幾個字,就不相同了。爲什麼不同?境界不同、看法不同、見到的地方不同、體會的不同,那怎麼會是一樣?所以你要曉得一本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天天講、年年講、不斷的講,不會有一次是相同的,然後才知道經有無量義。經實在是沒有意思,在講的時候,起作用的時候是無量義,經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潑潑的。我們學要學這個,不能學死東西,死東西就壞了,學一樣會一樣,合到第二樣就不會了。一定是活的。活的學一樣,所有一切都通達,都通達之後,還弘揚這一樣。爲什麼?這叫大慈大悲,給衆生初學的人做個好樣子,這是大慈悲。古來大德許許多多都是這樣做給我們看。今天時間到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七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