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乘是西藏專門修行的佛法,從印度傳至西藏,有很完整的傳統,是小乘與一切經典及阿含經的總結合。佛陀在證悟之後傳法四十九年,他的弟子們將佛陀的開示完整記載下來,編成了經部、律部、論部及坦特羅( Tantra )即是密續。「律部」所談是生活上應遵守的一切戒律,訓練我們的身體及語言,不犯惡業,經由此即可約束「心」;「論部」是佛陀解釋外在及內在的存在;「經部」是佛陀廣大的開示,在這裏面,他包含心意精神的訓練,最重要的哲學及教導我們應如何行慈悲;「密續」主要是解釋每一位衆生都與佛無二無別,只是衆生有妄念及受無明障礙,不能見到自己的本性,故密續是教導衆生如何轉無明而成佛,以不同的方式佛陀教導衆生如何念誦持咒、觀想、禅定。因此,我們將佛陀的法教,分類成以上四部。
金剛乘之意則是包含以上四部之修行,他有「律部」的戒律,「經部」心意精神的訓練,「論部」的解說及「密續」的禅定及修持的解釋;這是個基本及簡單的方式來解釋金剛乘。現在我更進一步來解釋金剛乘,他需透過叁個階段來了解,這叁個階段是幫助一位修行者應如何來修持。
對于初學者而言,他需從最基本的「妄念」來處理。所有的「妄念」都是來自「無明」,無明帶來執著、貪戀、嫉妒、我慢心等等,有時這些妄念還會出現一股強迫的力量,使我們陷入更多的無明煩惱中。所以第一個方法,我們應該先平息心中的妄念,建立自己的穩定心,透過禅定、祈禱或一切方法,使我們的心能平和,進而馴服我們的妄念。
一旦我們擁有祥和自然的心之後,清晰的智慧自然隨之而來。當一個人無法持以祥和自然的心之時,混亂即隨之升起;一顆混亂的心,就是很簡單的事也變得非常複雜。一個混亂引起另一個混亂,每個混亂都使得衆生産生無量的苦,所以建立祥和自然的心是修行的基礎。而智能是經由慈、悲、喜、舍四者的學習而産生;對于一切受苦的衆生,我們要有悲憫心;衆生不論受苦與否,我們要有慈愛心;對于衆生所做一切正面的善業,我們心中要生歡喜心;這慈、悲、喜不只是單方面,而是完全平等沒有區別的。這四者即是智慧,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建立在剛剛前面所說的基礎,這就像適當的季節裏,水果會成熟。
修行者不論修什麼法門,只要具有菩提心,他的結果及力量,就像貯藏了好幾倍。因此有句話如此形容:在這世界上,不論是如何的好或美,都是他人的回向造成的;任何的一種快樂,也都是由于別人心中的善意所賜予,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具有菩提心,此爲第二階段。
每一位衆生的究竟與佛陀的究竟其實是相等的,這個究竟與菩提心是十分相近;因此,一旦建立悲憫心與菩提心,我們就更接近這個究竟了。因爲我們一方面有慈悲心、菩提心,使我們與一切有情衆生非常親蜜;另一方面我們的虔誠心與信心,讓我們與諸佛菩薩非常親蜜,就這樣一直持續到我們證悟。我們透過這些領悟,幫助我們了解衆生,同時也了解諸佛菩薩的精義,這些領悟則是透過我們的本性了解到的。
現在我願盡量用大家容易了解的方式來開示金剛乘的哲學、見解、道路及結果。大家都知道佛法是非常廣大而深奧的,現在要用很短的時間來解說是有困難,因此我在用簡單的方式開示時,我要先向諸佛菩薩忏悔。爲了讓衆生能在短時間內能清楚了解,我在這做如下的解釋:金剛乘的見解是「中道」的見解,我們談到見解或哲學時,可能變得極端,持著「中道」的立場是很重要的,否則就容易「超越」正確的見解。基本上來說,見解如果走上極端時,就會分成兩個極端,如「有神論」(永恒論),或「無神論」(斷滅論)-此僅爲舉例說明,這兩者皆是錯的。現在我先提出兩個名詞來解釋,一是「相對真理」,一是「究竟真理」,這兩個名詞超越「有神論」(永恒論)和「無神論」(斷滅論)的兩種極端見解。當我們講相對真理時,這「相對真理」事實上與「究竟真理」是互爲依存的;講「究竟真理」時,這「究竟真理」又互爲依存于「相對真理」。
何謂「相對真理」?每位衆生、每種情況、每種行爲,他都是「因」、「條件」、也都是「結果」,也就是說他們是互爲「因果」的。爲什麼如此說呢?因爲每件事都可能是另外一件事的「因」,也可能是另外一件事的「果」;彼此互爲因果,相互依存,這就是「相對真理」。
何謂「究竟真理」?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超出「因果律」,所以這一切的背後就是「空性」;我們講「空性」時,也是指每一種情況不脫離「因果律」,他不多也不少。那什麼是「空性」的精義呢?就是「佛性」;一切都存在,但存在的實體是「空性」。爲什麼一切又存在呢?他的存在就是「佛性」,即是整個的「心」。因此,「空性」的究竟真理就是「佛性」,佛性在梵文中稱「達他喀他的本性」,即是「如來藏」的本性。這個究竟真理能令我們從「無神論」(斷滅論)極端裏掙脫出來。所以說,「相對真理」是指每件事互爲因果、互爲依存;「究竟真理」指的是「佛性」,這是簡單介紹金剛乘的哲學。
現在我再試著解釋,當你看見你自己,看一切的事情,都是互爲因果存在著。如果我們更進一步探討這些因果存在的精義,我們會發覺什麼都沒有而只有「佛性」。「佛性」使一切衆生及事物變得完美。
再談金剛乘的道路及修行。在究竟上每位衆生都是完美的,事實上沒有一位衆生是完美的,除非他達到「證悟」。「證悟」是指「自我解脫」,也就是指衆生內在的「佛性」自我解脫。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讓最終極的解脫發生,除了「自己」以外。但是要到最後解脫的階段,我們必須累積一切的「因」及「條件」,例如:沒有人能使一朵花開,但在花開之前的一切條件,我們都必須小心照顧處理,這條件也就是功德及智慧的累積。功德的累積可以幫助智慧的累積,這裏所指功德的累積就是要做對的事情,透過我們身體、語言及精神做一切對的事情。
在大乘的大解脫道路上,也有六度及十度,都是爲了要累積功德,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功德累積就可以爲我們具備一切智慧的條件,智慧的累積可以使得究竟佛性得到解脫;透過功德的累積,這功德的力量可令佛性自然呈現彰顯。
我們不要認爲經過累積的功德,才能讓我們産生智慧;而是經過累積功德可以産生條件,令我們的智慧自然彰顯。事實上,累積功德與累積智慧是種平衡,也是方法與智慧的結合,累積功德就是方法,累積智慧也是令我們的最後智慧彰顯。
現在我們來談證得金剛乘的果位,這個果位是指「佛性」完全的覺醒,也就是指「達他喀他本性」完全覺醒。在金剛乘裏,「證悟」被描述叁身或二身;叁身指法身、報身、化身;二身指法身及形身。事實上,形身即包括報身及化身;我們所講的「法身」,在金剛乘中是唯一描述最後究竟的結果。「法身」是一切的總持,佛的證悟,是沒有任何限製,所以說是一切的總持。當我們說到形身,也就是報身及化身,是有一定的限製的。
我們說到的「法身」佛是無限製的,但是對一般衆生而言,當佛展現在面前時,在衆生的眼中佛卻變成有限製的。就像我們放眼天際,天空是無限的,空間卻是有限的;如果空間大,容量就大,空間小,容量就小;大如一個房間,小如一只茶杯,他們的容量就有所不同。如同佛的加持是無限量的,因爲衆生的接受能力,變得有限量。
換句話說,證悟層次不同,所見亦有差別。證地菩薩所見佛之身,即爲佛的報身;衆生的層次所見佛之身,即爲佛的化身。我們前面所提的「法身」、「報身」、「化身」叁身這樣的分法,完全是爲了讓我們能透過我們的眼睛去了解。事實上,「證悟」是沒有辦法分作一個、二個或叁個的,因爲「證悟」已超越所見,這也是一種了解金剛乘果位很簡易的方法。
金剛乘的哲學與見解,其實就是「究竟真理」與「相對真理」的結合;金剛乘的道路與修持,其實就是「功德累積」及「智慧累積」兩者的結合;金剛乘的果位,也就是「法身」、「報身」、「化身」叁身相結合。
以上所講金剛乘的簡介,也是今晚的主題,更正確的說,就是佛法,不應該只說他是金剛乘。因爲佛陀的開示,由其弟子記錄下來,編成經部、律部、論部及坦特羅( Tantra )即是密續。希望今天的介紹,能夠滿足大家的要求,並且我很高興能將我從偉大的上師那兒學到的佛法與大家分享。現在可以問問題。
問:在密宗裏有最殊勝的法門就是「即身成佛」,請問是否要借重壇城?這是屬于金剛乘還是密續?
答:佛陀的開示中說在任何傳承裏,如果一位修行者是全心全意而且正確的修行,是可以在一生當中證悟成佛的。我想不只是金剛乘,就是大乘的六度(六波羅密多),也是一樣可以一世成佛。所以我們不應該以爲只有學了一些咒語,或每天一、兩小時的修行,就可以引導我們得到證悟。我認爲任何人只要虔誠而正確的修持,也有可能在一剎那得到證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