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菩薩戒本注解中講,在家二衆受菩薩戒,于誦戒及入壇時可穿缦衣。請問在何種情況之下尚需穿缦衣?又早晚課時是否需要?
與大衆在一起做佛事時,受了在家菩薩戒的人可以搭衣,也就是說,出家人搭衣的場合,你都可以搭衣。
佛教導我們:“戒爲無上菩提本”,不持戒,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而戒學的根本是“五戒十善”,十善都沒有做到,戒就是有名無實,所有一切戒品都是建立在十善的基礎上。“淨業叁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是基礎的基礎;從這個基礎才能建立“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所以,我們強調修十善,沒有十善心、十善行,哪裏來的戒品?因此,真正想成就的人,在起心動念之處,一定要清楚自己是與十善相應,還是與十惡相應?與十善相應是佛弟子,與十惡相應是魔弟子。
講到戒律,在古代對戒律真正下功夫、有研究的人,有明朝末年的蕅益大師,在近代有弘一法師,他們在修學過程中對戒律非常重視。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比丘來傳授,比丘沒有了,比丘戒就斷了。所以,我們今天受比丘戒,弘一大師講,這是形式,是名字比丘,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要不要受戒?要受。受戒之後,清楚自己是不得戒,所以受戒之後自己稱爲比丘,這是有罪過的。爲什麼要受戒?受戒之後,就能研究比丘戒、讀誦比丘戒,可避免譏嫌;你沒有受戒,你不能看戒本,你也不能學。受戒之後,知道自己不得戒,但要努力認真去學戒,學一條得一條,學兩條得兩條,這種態度是正確的。
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就是這樣教導我。他老人家非常重視戒學。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老人家說的“重實質不重形式”,就是要求你要做到。譬如“不殺生”,天天念戒本,看到蚊蟲、螞蟻還把它殺死,這有什麼用處?是要真正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偷盜是“不與取”,這個東西有主,主人沒有答應,我把它移動位置就犯盜戒。我講得更容易懂一點,就是還有想占別人便宜的念頭,不管你有沒有這個行爲,只要你還有這個念頭,這就是盜心。“不邪淫”,要從念頭斷,還有這個念頭,以大乘法而言,就是犯戒。所以,持戒要從起心動念處檢點,要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損人利己的念頭徹底斷除。別人對我們怎麼看法,那是他的事情,與我們不相幹,最重要的是自己心地清淨,言語正直,身心端正,這比什麼都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