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大自在的微笑·雖見諸法無來去——本書的背景與架構

  在這本《空性禅修次第》中,第一次第<無我禅修>是代表一轉*輪時的小乘見解;第二次第<唯識禅修>是代表二轉*輪時的大乘見解;第叁、四次第<中觀自空見>(自續派和應成派禅修),所代表的也是二轉*輪時的大乘見解;而第五次第的<中觀他空見>禅修,則是叁轉*輪時的大乘見解,並且在金剛乘的修持中有更進一步的發揮。

  仁波切通常將佛陀的開示分成以下四種類別:

  1、小乘的見解

  開示萬事萬物存在的方式,例如投胎轉世、業力的因果關系、及微細意識或刹那間的意識等等。這是屬于小乘佛法。

  2、唯識的見解

  說明萬事萬物都是唯心所現。換句話說,就是心與事物之間完全沒有任何的差異。這是唯識的見解。

  3、二轉*輪時經典的見解

  陳述一切事物的真實面貌,換句話說就是萬法皆空。這是佛陀二轉*輪時,經典上的教義。

  4、叁轉*輪時的經典、他空見及金剛乘的見解

  佛陀進一步指出,勝義谛就是一切事物的真實面貌或究竟實相。換句話說,就是萬事萬物的示現,都是心的明光本性的顯現。我們可以在佛陀叁轉*輪時所開示的經典、他空見和金剛乘法教中,發覺到這樣的見解。

  叁乘佛法

  佛陀所開示的法教,包含許多法門,而人們用所謂的[叁乘佛法]、各個[宗派]、和[二谛]、[叁轉*輪]等架構組織來加以區分。爲了幫助讀者更容易了解這本書的概要,下面我們將對這些名相稍加解釋。

  叁乘,就是所謂的小乘、大乘、金剛乘。在西藏佛教中,正確的稱呼是[叁乘佛法],它們都發源于印度,並在藏傳各宗派中加以弘揚。

  宗派

  佛教的許多宗派大部分源自印度,這些宗派將佛陀的法教加以組織分類,並明確指出修持方法。而下面這個圖表,主要是在說明佛教主要宗派間彼此的關系。(宗派後面的數字,代表屬于不同轉*輪的教義)

  ┌毗婆沙宗(一)

  小乘─┤

  └經部宗(一)

  ┌唯識宗(二) 

  │

  │ ┌自續派(二)

  大乘─┤ ┌自空見─┤

  │ │ └應成派(二)

  │ │

  └中觀宗─┤

  │ 

  └他空見(叁)

  金剛乘——大手印

  二谛

  所謂二谛,就是世俗谛和勝義谛,也就是相對真理和究竟真理。

  世俗谛,教導我們如何在世俗上慈悲對待衆生,做方便取舍,進而了解如何進行修持。《佛子行叁十七頌》就是這個層次的教導,這也就是爲何仁波切建議我們讀誦一千遍之後,才開始進行屬于勝義谛的《空性禅修次第》的最主要原因。因爲,如果一個人完全不懂如何在世俗上做適當的抉擇與應對,就貿然進行《空性禅修次第》的演練,不僅是徒勞無功,而且也易有誤解、偏差的危險。

  勝義谛,教導我們一切萬事萬物的真實本性,使我們能真正解脫痛苦,脫離輪回。《空性禅修次第》就是這個層次的教導,它幫助我們了悟佛陀一切教法的核心——空性。

  叁轉*輪

  所謂叁轉*輪,就是佛陀針對叁種不同根器的衆生,所做的開示。根據大乘文獻的記載,每一部經典,都是佛陀在各個*輪中所教導的。

  一轉*輪:根據世俗谛教導四聖谛法門(苦、集、滅、道),開示一切法是存在的,但所謂的自我卻是不存在的。

  二轉*輪:進一步教導空性法門,說明一切法也是不存在的,它們都是空性的。

  叁轉*輪:衆生均已成熟,所以教導佛性法門,即如來藏,也就是究竟的真理或實相,就是心的明光本性。

  之所以會有這叁轉*輪,是因爲衆生在各個時期的根器因緣不一樣,雖然佛陀的開示分叁轉*輪,但是其最終目的,是爲了幫助所有衆生證得心的真實本性。當我們逐步學習叁個*輪中,佛陀所開示一系列法教之後,我們就逐漸趨于成熟,進而足以接受金剛乘法教。雖然金剛乘修持的見解,與第叁轉*輪時的見解是一致的,但是它是根據密續傳統(即密教的經典)而非經教傳統(即大乘顯教經典),因此,金剛乘法教並不包含在這叁個*輪之中,這是我們所必須知道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