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大自在的微笑·唯一勤行利衆生——譯序

  《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是實際禅修[空性]的指導手冊。

  1993年,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第一次在臺灣公開傳授[空性禅修]。當時,這些開示只是一張張的英文講譯,弟子們捧著去拷貝,以此流傳,因爲克難,反倒格外珍惜;1998年2月,近二十位臺灣弟子圓滿完成了皈依前行功課,也就是念誦《佛子行叁十七頌》(附錄一)一千遍後,共同前往尼泊爾皈依,以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爲上師,並請求法教。[空性禅修]正是仁波切所給的第一年功課。

  領受了功課,這群弟子回到臺灣,以敬謹之心實實在在地禅修。一年下來,所有的人都覺得至少去除了生命中百分之五十的煩惱(有些人更多),或說煩惱自行褪去了,生活中更有能力面對自己的種種情緒,看待周遭的人事物也更加自在!

  如此內在的、細微的,卻又清晰可見的改變,促使弟子們更爲積極,發願進一步學習,遂于1999年3月,原班人馬及新加入的弟子共叁十多人,再度前往尼泊爾求法。

  [空性]是佛法的心髓。這群實修弟子原以爲若要領略箇中真義,應該和每個人的智商、理解能力、學佛資曆及社會成熟度成正比,然而實修的過程卻令人大大意外!若要體悟[空性]究竟是什麼,唯一能憑藉的竟是所有宗教、思想、信仰最原始的根基——信心!信心愈是堅定的人,愈容易進入實修,解除煩惱的速度也愈快;反之,缺乏學習意願,對法教、上師的信心擺蕩者,則原地踏步,困難重重。

  《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由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在臺灣的弟子,經過上百次的共同禅修和討論,一點一滴譯成中文,並由張老師出版社付梓發行。不再是因多次拷貝而模糊的英文字迹,不再是大風一吹就滿地飛卷的紙張,和當年最初聽聞仁波切說法的弟子相較,能由本書進而學習法教者,無疑是幸福多了!

  但鑒于之前已皈依弟子實修的經驗,覺得真正用在學習法教上的心神只有五分之一,卻必須花費五分之四的氣力在心情調伏、意願調整及信心的建立!所以這個整個學習的過程,應該是漸進式的。

  對初學者或有心皈依的修行人而言,[佛子行]正是建立意願和醖釀信心的重要過程,因此除了完成一千遍的前行功課。更應該一而再、再而叁地檢視自己:爲何念誦[佛子行]?應以怎樣的心態念誦?爲何要學習法教?不學法教是否更好?是否能真正運用了[佛子行]的觀點,解決生活上遭遇的問題,或者仍然套用自己舊有的思考模式?

  以敬謹而審慎的方式,一再確認屬于意願、動機、心態和信心等問題,若信心不足,甯願花更多的時間醖釀。因此,我們衷心建議讀者,仔細思考仁波切在書前所給的建議,並在念誦的過程中,誠實觀察自己修行的動機,時時檢視信心是否俱足,將《佛子行叁十七頌》視爲修行者的暖身操,具備了柔軟而慈悲的心性(世俗谛),再進入[空性禅修]的智慧見解(勝義谛);否則,輕忽這個醖釀期而迳自禅修,恐怕無甚意義且危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