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大自在的微笑·鄭振煌 序

  佛教是一種覺悟的教育,覺悟的人,將覺悟的內涵與方法告訴尚未覺悟的人,希望透過學習、思維、實驗的過程,覺悟人生宇宙的真理,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因此,嚴格說來,佛教並不是一種宗教;任何的宗教義式都只是爲了收攝人們的散亂心,讓心安定下來,進而淨化心靈,顯現本來面目。

  可惜今日的佛教過分強調方便,染上無法讓現代人接受的迷信色彩。尤其是西藏佛教,外人往往不得其門而入,直斥爲裝神弄鬼的巫術。 

  幸而在衆多具格上師的教導下,西藏佛教所獨具的次第性、嚴謹性、圓滿性逐漸爲世人所知,[叁密相續,即身在佛]確非虛言。

  衆生的煩惱源自我執,執著人我、法我爲實有,妄起分別,造諸惡業,因此輪回苦海,永無出期。所謂修行,便是內觀自我無實,擴而大之,一切萬事萬物都是虛幻無常,自性空不可得。若能了知一切皆空,自可海闊天空,自由自在,斷除煩惱。 

  然而,證空性的方法很難、很抽象。學佛一輩子而不知空性爲何物者,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有四:一、不知佛法以緣起正見爲基礎,而緣起就是性空。二、僅在表相上做功夫,不肯實修,當然不能谛觀諸法皆空。叁、誤解空爲消極逃避,毒蛇猛獸,避之唯恐不及。四、即使想修空性,也不知道如何修。

  這些缺憾都在《空,大自在的微笑——空性禅修次第》這本書中得到圓滿解答。當我看到初稿時,非常驚訝有這麼一位教證俱足的上師,能夠如此精確地闡明世間最高真理。它的殊勝處很多,至少包括四點:一、要言不繁,讓讀者直接切入佛法的核心。二、理論與方法並陳,既不落入文字遊戲,也不致令人盲修瞎練。叁、掌握佛法的全體,大小乘、顯密各傳承的修行法門兼具。四、次第分明,由析空(無我禅修)、唯識空、中觀自空(分自續派與應成派)而中觀他空,拾級而登,必達明空不二的大圓滿境界。

  人類在邁向二十一世紀之際,壓力苦惱千萬倍于昔日,空性的修養,更顯重要。這本書是所有人類所應該研讀而且實修的,因爲大家都有[有]的困擾。[有]不除,心就不安。唯有靠禅修,才能證悟[有]其實不存在,只是[空]的另一面,空有不二就是佛法的無上真谛,就是世間的最高真理,就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