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了義炬·第四章 圓成二資糧的獻曼達 叁、評注

  真正的大手印觀想,永遠都要積聚二資糧和祛除障礙。除非你從前已經積聚過二資糧,否則你將不會經驗到真正的觀想。

  很少人真正積聚過二資糧;很少人是善業攜帶者。(即,很少人有行善人傾向。)

  每一個開始修佛法,並且對佛法産生若幹信心的人,一定有行善的根器。不過,就像火花不能變成火焰一樣(如果你不花時間准備燃料的話),此種根器也不能在一瞬間就被喚醒。在它們被喚醒或轉化成善行之前,你將經驗不到證悟。即使你經驗到一點證悟,它也不會成長。但假如你能從事以下善行的話,就會産生喚醒善根的適當環境。一旦你的善根被喚醒了,你將經驗到強有力的證悟感覺。

  資糧

  叁資糧和十度

  龍樹在他的[菩薩十地論]中說,我們必須求取叁資糧(25)。叁資糧包括十度(26)。布施度、方便度和願度構成福德。持戒度、忍辱度和精進度構成戒德。禅定度、慧度、力度和般若度構成智德。

  二資糧和六度

  經上說有二資糧。二資糧包括六度。布施度和持戒度構成福德。般若度構成智德。忍辱度精進度和禅定度既是福德,也是智德。

  一個人行善而不發菩提心,並不能導致解脫,只會輪回到人天。行善而又能發菩提心,則可導致解脫和成佛。

  如果我們能行善而無叁輪相,則能成就清淨無垢的資糧。積聚這種資糧是開悟的主要方法。

  六度

  (一)布施度有叁行:

  [1][財布施]——盡你所能地施舍食物、衣服、器具、甚至墨水和紙張。至少也要布施食物給乞丐,不要讓他們空手回去。想想將來你擁有一個輪王的世界時,你要如何布施你的身體和財富。

  [2][無畏施]——替人治病、保護別人免于災難、引導他們走出陷炕、護送他們離開險境、消除妨礙他們獲得成就和持戒的障礙。說真的,你要盡可能地行無畏施。保護別人免于[四種傷害]:法律處罰、敵人、竅盜和野獸。然後,祈求你有能力解救他們免于下叁途的災難。

  [3][法布施]——如果你有能力的話,你要經常爲別人講解你覺得自己會講並能對他們有益的佛法。講解佛法時,你不可以心存傲慢或冀求名聞。如果你的能力不夠,你也要大聲念經,希望所有衆生(包括人與非人)藉此能聽聞說法。

  (二)持戒度有叁行:

  [1][攝律儀戒]——不作本來就不可恕的十惡業,並且無條件地嚴守叁願(小乘、大乘、密乘)。違此叁願,佛製不可恕。

  [2][攝善法戒]——不以做一樁善行而滿足;運用善行于最廣泛的意義;祈求你將完成任何你尚未做過的善行。

  [3][饒益有情戒]——發菩提心,盡你所能地幫助別人。熱誠祈求你將完成任何尚未做過的饒益有情的行爲。只是自己不做壞事,是不夠的。

  (叁)忍辱度有叁行:

  [1][耐怨害忍]——忍受別人的辱罵、鞭打、搶劫或謀殺。

  [2][安受苦忍]——安貧樂道,雖有疾病、痛苦、饑餓、口渴、疲倦或勞累,仍能一心修持。

  [3][谛察法忍](27)——明智而無畏地接受密乘的甚深善巧法門、佛菩薩的偉大行爲、[不落言诠的空義]。

  你要以忍辱度修觀!

  (四)精進度有叁行:

  [1][披甲精進]——樂于行善而毫不畏縮。不以善小功德少而不爲,不以善大難實現而不爲。

  [2][攝善精進]——堅持完成善行,絕不松懈。

  [3][利樂精進]——一旦你開始修行,即使[溫暖的征象](28)和其他瑞應沒有立刻産生,也不要氣餒,應該更精進地修行,直到成功爲止。

  你要以精進度修行!

  (五)禅定度有叁行:

  [1][安在靜慮]——嚴格控製你的身心行爲,此生常保快樂。

  [2][引發靜慮]——獲得聖人爲善的能力,如神通、幻化諸佛形相等。

  [3][辨事靜慮]——以叁摩地饒益衆生。

  爲了修持這叁種禅定,你必須先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29)。一心不亂是非常重要的,因爲這是獲得所有德性的能力。

  爲了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心必須先求甯靜。心的甯靜來自于身的甯靜。身的甯靜來自于寡欲知足,不貪食、衣、住,把你的目標和活動盡量減少。總之,一心不亂和所有德性都是來自[1]寡欲[2]知足。

  (六)般若度有叁行:

  [1][無相智]——證悟萬法空性,照了究竟本體。

  [2][受用法樂智]——徹知因果緣起不能免,照了相對本體。

  [3][成熟有情智]——行四攝法(30),了知如何利他。

  此外,般若度也可以分爲叁種:[1]聞慧,[2]思慧,[3]修慧(31)。

  你要竭盡所能修得這些智慧!

  修六度得二資糧的結果

  二資糧可以産生無限的、喜悅的人天福報。完整而圓滿地獲得二資糧和六度,最後將可使人成就無所不知的佛果。

  功德的積聚:七支行願

  不要認爲,你因爲沒有財富就無法積聚二資糧。一個人只要有信心和智慧,就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能力可以積聚功德。你只要以菩提心供養七支行願,你的一切障礙將可以消除,你所積聚的功德將如虛空廣大無際。

  一個人只要禮敬諸佛就可獲得十種利益:

  [1]面貌姣好。[2]氣色紅潤。[3]言談雄健。[4]同事懾服。[5]天神垂愛。

  [6]聖人爲伴。[7]健康長壽。[8]富甲一方。[9]轉生高貴。[10]解脫自在。

  一個人只要以大恭敬心禮敬諸佛,將多次轉生爲金輪王,其次數之多如五體投地時所覆蓋自地面以至金地之塵沙數。

  一個人只要向叁寶合掌,就可獲得十種利益,包括貌美和侍從衆多。

  無數此類功德,在諸經中都有詳細的說明。

  噶當派的大喇嘛,並不作其他修法,只是精進不懈地修持七支行願。這是大噶舉巴(包括罔波巴在內)的修法法門。但今天似乎已消失殆盡了。

  今天,我們根本不想隨分積聚二資糧以至于圓滿。即使我們修七支行願到某個程度,我們因太缺少信心和恒心,心致從未積得二資糧。我們讓我們的佛像、經書和佛塔蒙上灰塵。有些粗心大意的人,甚至把它們放在肮髒的破布下,我們把熏得黑漆漆的酥油燈,放在獻供用的缽中或佛壇上,卻對自己的儀容表現出過分關心。我們從來不以開放和慈悲的精神獻一朵花給叁寶。從來不念七支行願祈請文的人,是累積不了什麼功德。功德從何而來?它只從二資糧之獲得而來!

  如果我們有一粒米,在能夠吃的時候,我們會吃掉這一粒米;等到這粒米不能夠吃的時候,才會想到要把這粒米供獻出來!我們有些人不乏金、銀、絲、馬、牛之類的貴重物品,然而卻對叁寶說:[我們功德薄,沒有更好的東西獻供。]只供養一盞小油燈或一小片食物,就傲慢自得。因此,我們是在供養謊言給叁寶。你想,這樣的供養,能夠積聚功德嗎?所以,應該依你自己財富的多少而獻供。

  在一切經典和密續之中,以七支行願最能積聚二資糧。七支行願所能産生的功德,逐步增加,,一支比一支多。廣修供養的功德大于禮敬諸佛;忏悔業障的功德又大于廣修供養。隨喜功德的功德又大于忏悔業障,……。

  不管你是選擇[七支行願]的長文短文念,最重要的是你要思考其意義,光是念,即成笑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