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末那識、阿賴耶識。正統唯識思想僅有八識,而舊譯講到了九識,在八識外又提出了無垢識。
第一類爲異熟,即第八識。此識作爲生命的果報體,在有情招感的果報中承擔著最直接的責任,相當于一家之主或企業的法人代表。正因爲其余的識無力承擔這樣的責任,所以此識又名真異熟。此外還有異熟生,即異熟識派生的部分。當第八識投胎之後,還會衍生出前六識及相關的一些活動。
異熟有叁重含義。首先是變異而熟,異熟代表著一種果報,但果報從哪裏來?必須有因才能感果。因此第八識又名種子識,種子爲因,而因的成熟需要緣的推動。如果只是將種子儲藏在倉庫裏,沒有外在的條件去成就它,也就不可能發芽。只有將種子埋在地裏,再輔以陽光雨露,才會發芽、生長、感果。所謂變異,就是在外在因緣的刺激下,使因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從而感得果報。其次是異時而熟,所謂異時,即造因和感果不在同一時間內,須假以時日才能完成。第叁是異類而熟,即因和果在性質上有所不同,所謂“因是善惡,果唯無記”。雖然因有善惡的區別,而果報體卻沒有善惡之分。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有些人始終窮困潦倒,命運多舛,也有些人一生富貴榮華,諸事順遂,雖然這是由前生造作的善惡業力所致,但並不能因此衡量他們今生的善惡。現狀所能說明的,只是一個人的過去。所以,判斷一個人的善惡不能看他的生存環境如何,關鍵要看他現在做了什麼。正因爲具備這叁重條件,所以第八識的果報體爲真異熟,而前六識爲異熟生。
第二類是思量,即第七末那識。末那爲梵語,漢譯爲意。意又有依止和思量兩重含義。所謂依止,就是說第七識是前六識生起的依止,爲前六識的染淨依。我們的行爲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著相,一是以自我爲中心。雖然行爲是由意識所決定的,但這兩重過失卻都是在第七識的影響下産生的。至于思量,每個識都有思量的含義,爲什麼唯獨將第七識稱爲末那識呢?因爲第七識具有恒審思量的特征。在八識中,第八識是恒而非審,雖然無始以來便相續不斷,但不能對事物進行分別和思考;而第六意識雖具有分別思考的能力,卻是審而非恒,因爲意識不是恒常的,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間斷。唯有第七識,才同時具有恒和審兩個特點。
第叁類爲了別境識,也就是前六識。前六識能夠對事物進行了別,其共同特點爲粗了別。在我們的生命中,雖然第七識和第八識隨時都在對我們産生影響,但它們的作用是潛在的、微細的,不是我們所能感覺到的。前六識對事物進行的判斷是粗略的,也正因爲其粗略,我們才能感知。也就是說,凡我們能夠了知的,都屬于意識的作用。
由此可見,在叁類八識中,前六識以了別爲特征,第七識以恒審思量爲特征,而第八識作爲生命的總報體,在招感果報和展開宇宙人生一切現象方面有獨到的作用。
識如何變現?
唯識所變包含能變和所變兩個方面。能變爲八識,所變爲見分和相分。我執和法執,正是建立在見分和相分之上的錯誤認識,不是如實見。那麼,能變的識是如何來變現這個世界的呢?
唯識學講到了兩種能變,也就是因能變和果能變。因能變的因是第八識的種子,種子是萬法生起之因。哲學的本體論就是探討宇宙人生的成因,而唯識學提出因就是種子。種子有兩類,一是等流習氣,一是異熟習氣。
習氣爲種子的異名,爲什麼將種子稱爲習氣呢?主要是就它的來源而言。種子是通過前七識的現行和熏習所留下的,也就是“現行熏種子”。一切現行(精神活動)都會在我們的思維中熏下種子,就像裝過酒的器皿中會留下酒的氣息。
等流習氣是前七識在活動過程中熏習而成,等是指平等和相似,流是指由因感果的過程如流水般相似相續。我們所有的思維活動,或者善、或者惡、或者無記,一旦産生活動後,必然在思維中留下影像並形成種子。而這種子又會作爲萬法生起的親因緣,進而産生某種結果。
等流習氣又叫做名言種子,分表義名言和顯境名言兩類。表義名言是能夠表達義理的語言文字,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概念,用以表達某種思想或事物。我們現在說話,就是表義名言的種子在作用,是表達義理的名句文。顯境名言也是非常形象的一個概念,顯境就是顯出境界,當心和心所活動時,自然就會顯現境界,就像名言概念能夠诠顯義理的道理是一樣的。
表義名言的概念主要是在第六識的活動過程中産生。在八識中,只有第六識的活動才能熏成名言概念的種子,而前五識則不具備這個作用。因爲前五識的活動是現量緣境,而現量的特點是不帶名言概念,自然不可能熏成名言種子;第七識和第八識屬于潛意識的範疇,更不可能熏成名言種子。而顯境名言則是由前七識在緣境過程中熏成的種子。在前七識的活動過程中,究竟是哪些種子在發生作用呢?《唯識叁十論講話》中有個表,說得非常清楚。
所謂異熟習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業種子。它是由前六識造作善惡業力熏習而成,進而招感異熟果的果報。在有情生死輪回的過程中,唯有業種子才能決定有情的去向,就像導彈推動火箭上天。
如果說名言種子是萬法生起的親因緣,那麼業種子就是增上緣,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要明確的是,兩者並不是截然對立的,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甚至是一體的。比如同樣都是人,能力卻各不相同。有些人能力較弱,個體生存尚存在困難;而有些人能力特別強,不僅可以自立,還能成就一番事業來幫助社會大衆。種子也是同樣,有些種子僅僅是名言種子,而有些既是名言種子,也是異熟種子,不僅能自己成熟,更能推動另一部分名言種子的成熟。
當我們爲善或作惡之時,既熏下了名言種子,也熏下了異熟種子。但如果所作所爲屬于無記的行爲,如隨便走一走,隨便讀兩頁書,也能熏下名言種子,只是這種子非善非惡。善惡行爲通常是有心造作,它在我們內心産生的力量及反應遠比無記的行爲更強烈。所以,業種子是精神領域中力量特別強大的種子,而名言種子則是力量較爲衰弱的種子。單純的名言種子沒有能力自己招感果報,必須依賴業種子作爲動力。
名言種子和業種子的區別還在于,名言種子沒有壽盡相,而業種子有壽盡相。比如我們現在讀書學習所種下的名言種子,會盡未來際地延續下去。雖然它的力量會發生變化,或強盛或萎縮,但種子卻始終存在。而業種子在受報後就結束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一旦造作罪業就會沒完沒了地受報,永無出頭之日。如果這一種子具有雙重性質,既是名言種子又是業種子,那麼屬于業種子的這部分力量在受報後就終結了。
名言種子和業種子現行之後,形成了八識叁性諸法,也形成了我們所有精神活動和宇宙萬有的現象,這就是因能變。
此外,還有果能變。同樣是變,因能變之變和果能變所說的“變”卻是不同的。因能變指的是轉變,從種子轉變爲現行;而果能變指的是變現,八識在現行的當下,都能在自體上變現出見分和相分。從因能變的角度來說,八識的活動爲果,爲種子現行的結果,所以叫做果能變。從哲學的意義上來說,因能變側重從宇宙論、本體論的角度來探討世界成因,而果能變側重從認識論來顯示唯識的思想。
第二節 初能變--阿賴耶識
初能變是指第八識,本論以八段十門對其進行闡述。即叁相門、所緣行相門、心所相應門、五受相應門、叁性門、心所例同門、因果譬喻門、伏斷位次門。
叁相門爲阿賴耶識的自相、果相、因相,在《唯識叁十論》中的頌文是:
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一、賴耶的自相
阿賴耶識爲梵語,漢譯藏義,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
能藏,是說阿賴耶識具有能藏的作用,像倉庫一樣可以儲藏物品。在阿賴耶識中,儲存了有情無始以來的生命經驗,堪稱生命的寶藏。也正因爲阿賴耶識具有這樣的特點,所以我們在生命延續過程中付出的所有努力,才會功不唐捐。
所藏,即所儲藏的物品。如果將能藏喻爲超大容量的倉庫,那麼所藏便是其中所有的藏品。那麼,阿賴耶識中儲藏的是什麼呢?也就是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種子。
說到執藏,必然要聯系到第七識。在無盡的輪回中,第八阿賴耶識始終被第七末那識執以爲我。因爲第八識的生命主體,也就是它的見分是相似相續的,具有相對的恒常性。正因爲如此,第七識在認識第八識的過程中,就將它執以爲固定不變的對象而恒生我執。同時,第七識又與我癡、我見、我愛、我慢等種種煩惱相應,在有情生命中,就表現爲強烈的自我。第七末那識對第八識的愛一刻都不曾間斷,即使在夢中也不能擺脫。由于第七識始終將第八識執以爲我,所以第八識又名我愛執藏。衆生無始以來處處以自我爲中心,處處著相,根源就在于末那識;又因執我而産生種種煩惱,造業並流轉生死,根源也在于末那識;各種宗教所建立的靈魂和神我,根源仍在于末那識。
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義,重點爲執藏義,它體現了阿賴耶識在生命流轉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愛執藏被定義爲阿賴耶識的自體相。我愛執藏並非阿賴耶識自身的過失,而是末那識強加于它的,所以真正的幕後操縱者是末那識。末那爲染汙義,它固執而一廂情願地愛著阿賴耶識,一直要到八地菩薩,才能從它的糾纏中解脫出來。
第八識的名字很多,如阿陀那識、異熟識、根本識、心等等,阿賴耶識只是其中之一。每個名字的安立皆有所側重,也就是根據第八識的某個特征來定義。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稱謂,在家庭中,對于妻子是丈夫,對于孩子是父親,對于父母是兒子;在社會上,對于學生是老師,對于領導是下屬。我們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就會扮演不同的角色並發揮不同…
《唯識叁十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