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顯密問答錄(濟群法師問 索達吉堪布答)▪P17

  ..續本文上一頁著作並不多,除了《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等論典以外,其余的中觀論著很少被他們譯評過,他們一生著力弘揚的就是唯識宗的見解。隨著近現代法相唯識學的重新崛起,唯識宗的觀點再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有人認爲唯識宗代表了顯宗的最高見解,這種觀點明顯與佛陀的究竟說法相違背。我們必須把唯識宗的觀點中認爲成實、不空的部分以究竟的勝義理論抉擇爲空性,同時還要明白這種空性並不意味著單空、頑空、斷滅空,而是遠離了八邊的法界智慧。龍樹菩薩有雲:“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善滅諸戲論,能說是因緣,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因而中觀見才是顯宗中的最高見解。在判斷二者的見解高低時,不能以自己的分別念爲衡量准繩,只能以了義佛經及登地菩薩所造之論典進行全面判別。因如來藏與般若空性的關系問題遠非凡夫的感官所能覺知,只有依據教證、理證才能了達顯空不二的真實含義。

  漢地的一些佛學院相對來講並不怎麼廣弘中觀法門,因而很希望漢地的佛教徒在了解了唯識義理後,最終都能進入中觀法門,並徹證中觀密意。有關中觀見高于唯識見的具體論證可參看月稱菩薩的《入中論》、靜命大論師的《中觀莊嚴論》以及宗喀巴大師的《入中論·善解密意書》等。認真閱讀、思考、辨析之後,相信大家應能理解佛陀暫時宣說唯心、最後普願行者皆入中觀的苦心與密意,這才是符合世尊本意的修學次第。也因此希望漢地的諸大法師及有智之士,不要住在已有的唯識學層面上拒絕趨入對中觀的研究,若能對照著釋迦牟尼佛的究竟經義深研中觀理論,到時自可知曉中觀的殊勝意趣。

  在中觀見的觀照下,所謂的如來藏與空性觀其實很容易就能融合起來。不承認如來藏的實有,認爲它應該遠離一切戲論,這樣即能輕松通達中觀的真正含義;如果一定要認准如來藏的成實性,則解釋何法最終都不可能讓人徹底洞徹萬法之究竟。所以,我們理應認識到關于顯空無二、萬法平等等了義說法,皆是釋迦牟尼佛親身體證到的甘露妙法,對此一定要高度珍惜。

  在《大涅槃經》中,佛陀再次重申了有關如來藏的究竟觀點:“如來藏,乃佛之自性清淨,無有遷變。若說有,則智者不應貪執;若言無,則成妄語,愚者說是斷空,不了知如來藏密意。若說苦,則不知身具大樂自性,愚者認爲身體皆無常,執爲如瓷器般;智者對此分析而不說一切皆無常,何以故?自身具有佛性種子之故。愚者執著一切佛法皆爲無我;智者認爲無我僅是心假立而已,無有實體,如是了知于彼不生懷疑。若說如來藏爲空性,則愚者聞後生斷見或無見;智者了達如來藏無有遷變。若說如幻解脫,則愚者認爲獲得解脫是魔法;智者分析而知如人中獅子之唯一如來乃常有無遷變。若說以無明之緣而生諸行,則愚者聞後分辨爲覺與不覺;智者了悟自性無二。若許無二即真實。若說以諸行之緣而生識,則愚者執行識爲二法;智者了悟自性無二。若許無二即真實。若說諸法無我,如來藏亦無我,則愚者執著爲二法;智者了悟自性無二,即我與無我自性無二。諸佛出有壞皆贊歎無量無邊之如來藏義,吾亦于諸具德經部中廣說矣!”

  這段話已非常清楚地闡釋了如來藏非常非斷、非有非無的特征,以及它與空性之間圓融無礙的關系。同時釋迦牟尼佛也諄諄教導所有的修行者,在看待一切佛法問題時都應持有這種圓融、全面、究竟的觀點,否則就只能成爲愚者似的人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觀文字,不解文義;只抓一點,不及其余。

  正是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認爲濟群法師所說的“般若的性空見和一切衆生皆能成佛是兩個不同層面上的知見”這一觀點,與藏傳佛教某些教派的理論誠可謂是遙相呼應、不謀而合。比如格魯派就以中觀的空性見爲最高正見,故此派的見解也被稱之爲“自空”見;而覺囊派則廣說了如來藏的功德,因此他們的見解又被稱爲“他空”見。其實二派的不同只是所著重宣說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最究竟的意趣上,二者了無差別。只要看過宗喀巴大師與多羅那他尊者各自對中觀的注疏,就會對此問題有一種非常清楚的全面把握。甯瑪巴的教主全知麥彭仁波切對此總結說:“凡說空性見是最高見解的宗派,都是以顯空二谛之量來抉擇萬法本性的;凡言佛性恒有而無遷變,認爲如來藏真實存在的宗派,則是以現相實相之量來抉擇法界本體的。”也就是說,《般若經》、《入中論》等經論重點抉擇的是佛陀第二次轉*輪的密意,以此爲基礎,中觀行者將佛陀于二轉*輪期間所宣說的經典看作是最究竟了義的;而釋迦牟尼佛在第叁次轉*輪期間重點宣說的則是如來藏存在等觀點,《如來藏經》等經典也因此被有些宗派看作是讀解佛陀叁轉*輪之密意的最究竟之寶典。不過無論如何,覺囊派的諸大德以及全知無垢光尊者,還有很多教派的祖師大德皆共同認爲,佛陀叁轉*輪時所開演的如來藏的諸功德,絕不等同于外道的常我見,也不等同于唯識宗所抉擇的心識實有。這種所謂的如來藏、佛性實是超離意識的智慧境界,是遠離了有無戲論、非分別心對境的大無爲法;而執著于或常或斷的所有宗派,包括不究竟的認爲心性明清實有的唯識宗,全都是分別心所能了達的境界。我本人也認爲,無垢光尊者等大成就者的善說,是真正了義的說法,其實質與玄奘法師所立宗派的究竟密意(而非單純從表面文字得來的印象)並無本質差別。在藏地,也有些人認爲他空見是不究竟的觀點,或者認爲它是唯一正確的見解;就像漢地有某些人不加分析地認爲唯識宗的見解是最高正見一樣。這些論點都需要詳加觀察,否則就不可能遠離分別心之網。對如來藏、中觀見的理解同樣應持有全面、圓融的觀點,要把了義經典綜合起來做一總體判別,這才是真正的聞思態度,也才能獲得真正的佛法正見。

  在藏地,龍樹菩薩的《中觀六論》一直都在被各大教派廣泛弘揚,藏地的高僧大德對此作過相當多的注解及評介;而宗喀巴大師的《善解密意書》也是一部解釋般若法門的殊勝論典。若能真實聞思這些論典,且依而實修,必定會對中觀正見樹立起穩固定解。同時也必將對宗大師所說的教言生起切身的感受:一個人如果了達了各宗派的教義均互不相違,同時也知曉所有論典都是對治衆生不同煩惱的竅訣,則此人已圓滿、真正地通達了佛法之意趣。我本人一直認爲,只要真正融通了大小乘佛法及顯密經論,則釋迦牟尼佛的全部教法都可統攝爲一體,它們不可能相互抵觸、前後割裂、自相矛盾。盡管有時在詞句上會出現一些表面上的矛盾之處,但所抉擇的法義定是互相融通的。各大宗派之間的爭論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後學者的門戶之見,他們只是未能通達佛法的完整體系而已。

  衷心希望濟群法師等漢地大法師能高揚佛法圓融論的大旗,在廣弘漢傳佛教各宗派的基礎上,把密法也納入自己弘法利生的日程表上,大家都來爲佛法的共同繁榮、和睦共處而各盡己責、各出其力。對我個人來說,最大的心願便是期盼能在有生之年看到顯密佛法像糖與糖味一樣圓融無間,爲此,我將竭盡全力!

   (16) 藏傳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

  濟群法師:漢傳佛教自清末民初以來,從傳統叢林教育轉向學院教育,爲教界培養了許多人才。但學院教育也存在明顯的問題,比如過分提倡學術研究,明顯出現了信心道念的淡化,甚至出離心與菩提心也被世俗的名利心取而代之。我想知道的是,藏傳佛教在出離心的培養和信心道念的建設方面,有什麼特殊的方便?

  索達吉堪布:濟群法師對漢地當前佛教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深表憂慮及關切,對此我本人表示完全理解,並同意法師對佛教教育過分學術化所進行的指摘。據我所知,漢地的很多佛學院,也包括許多寺院,在對學生講經說法的同時,還爲他們設置了大量的世俗課程,諸如曆史、地理、社會學等各種學科。而代這些科目的老師也大多畢業于社會上的高等院校,有些是居士,有些則根本就不是佛教信仰者。充任教師一職的人員中,有修有證的老法師或德才兼備、聞思修功夫到家的青年僧人誠可謂鳳毛麟角。佛學院不僅在世俗科目的教學中貫徹研究化、學術性的指導思想,即便是在爲數不多的佛學教育中,只進行純粹理論性研討的風氣也十分普遍。每當我來到漢地的一些佛學院時,心中總是不由自主地生起一種複雜的情感:一方面深爲能在熙熙攘攘、濁流滾滾的大都市中出現這一方護持佛法的聖地而感欣慰;另一方面,又爲這裏的佛學院不講真參實證而感煩惱。這種印象一直是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一個陰影,因每一個修行人其實都懂得,靠學術化的研究是根本不可能研究出真正的出離心、菩提心的,更談不上研究出實際的證悟境界。而且我接觸過的一些漢地佛學院的師生也向我頻頻抱怨,說他們現在最大的苦惱就在于有學無修,修學脫離。長此以往,別說修證層次上不去,就連作爲佛教徒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出離心與菩提心,都在千篇一律的學院教育中日漸淡化了。故我覺得濟群法師以多年的教學經驗得出的結論,實在是言而有征、一針見血。

  對此問題,漢傳佛教界的一些高僧大德及有責任感與憂患意識的修行人,都曾在各種場合、媒體上發表過個人的看法、建議,但若想近期內就革除學院教育所存在之積習,恐怕不會一下子就大功告捷。因長時間的弊病,加之辦學指導思想上的誤導都不可能短期內就得以糾正,所以這種現象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不過可惜的是,漢地依然有太多的教內、教外人士沒有意識到此一問題的嚴重性,他們可能特別重視自己在各類佛教雜志上發表的佛學論文之篇數,不過就是未曾深思過“紙上得來終覺淺”這句老話的含義。對每一個修行人來說都屬極其珍貴之品性的信心與道念,一般是不會從一片與實修無涉的“紙海”中浮出水面的。

  而藏傳佛教曆來都…

《顯密問答錄(濟群法師問 索達吉堪布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辨中邊論述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