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顯密問答錄——索達吉堪布答濟群法師的19個問題▪P13

  ..續本文上一頁當成黑白兩色的繩子一般,如果要論它們的關系,這些人想當然地就認爲把黑白二繩扭和在一起就是顯空關系的最好說明。這恐怕並不符合釋迦牟尼佛的本意,也完全沒有理解《心經》中所謂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意義。其實空性與顯現的關系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關系,不論顯密,也不論禅宗還是華嚴、法華等諸宗派,所有大乘法門無不以此爲判定顯空二者關系之唯一准繩。理解了這一點,對幫助大家理解如來藏的本體特征,理解佛法所謂的如來藏與外道的“我”之間的本質區別,理解佛教的思想與《奧義書》等婆羅門經典所傳達的思想之間的截然不同的分野,都有重要的參考及借鑒價值。因“色即是空”明確告訴我們如來藏的本體爲空性;而“空不異色”同樣明確告訴我們空性絕不意味著空無一物似的斷滅,在其中當然就包含有如來藏的顯現與功德。

  其實在《楞伽經》中,佛陀早就回答過這一問題,他在此經中詳細闡明了佛法所謂的如來藏與外道所謂的“我”之間的嚴格區別,並由此讓大家對佛性、對如來藏有了一個更爲清楚及究竟的了解。在本經中,大慧菩薩首先提問道:“世尊,修多羅中說如來藏本性清淨,常恒不斷無有變易,具叁十二相,在于一切衆生身中。爲蘊界處垢衣所纏,貪恚癡等妄分別垢之所汙染,如無價衣在垢衣中。外道說我是常作者,離于求那自在無滅。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同于外道我耶?”

  對此,佛陀回答說:“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爲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诃薩,不應于此執著于我。大慧,譬如陶師于泥聚中以人功木杖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爾,于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爲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大慧,我說如來藏爲攝著我諸外道衆,令離妄見入叁解脫,速得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諸佛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若欲離于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在這裏,佛陀已經宣說得非常清楚,要想與外道的“我”相區別開來,修行人必須把握如來藏的空性本體,也即不可把如來藏執著爲實。

  至于學術界有些人認爲如來藏與佛性的思想是受了《奧義書》的影響,這種觀點實屬無稽之談。如果我們在評價任何兩種思想體系之間的關系時,只從表面的文字入手,一旦看到二者有文字上的相似甚或相同之處,然後馬上就得出定論說這二者之間有淵源關系,或一個受了另一個的影響,那學術研究豈非形同兒戲?這樣的研究恐怕人人皆可操筆上陣了,因它要求于人的實在太過簡單,只要對比一下二者産生的時間先後,再看看文字上的相同之處就可以了,實際的內涵差別都可置之不理。這種嘩衆取寵的研究方式與治學態度,不僅在世間法上行不通,更不能用于佛學研究與聞思。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些所謂的學者依靠的全都是自己的分別念,然後在先入爲主、自以爲是的觀念支配下再去搜集于自己的觀點有用的材料,稍一整合,一篇文章就此出爐。而且他們對這些材料也是走馬觀花、大致浏覽,一看見似乎可以支持自己論點的文字,便馬上斷章取義地摘抄下來,根本不顧及這些材料在原文中的上下語境與整體位置。于是,輕率的結論代替了嚴謹的論證;表面上的旁征博引掩蓋了內裏的貧乏與空洞。更可怕的是,聞思修、戒定慧相統一的學佛序列,被日漸簡單化爲文字上的考證“佛學”,而這些對佛法無有堅不可摧的信心的“修行人”,也搖身一變而爲冠冕堂皇的“佛教學者”,且美其名曰以科學的態度研究佛法。在這些人把需用全部身心,包括生命去體證的學佛日益庸俗化爲世間佛學時,不知他們想過沒有,佛法超離世間言思的那一部分最究竟的智慧,凡夫俗子是根本無法以自己的所謂聰慧,靠了世智辯聰似的世間學問家的態度來求證的。如果佛法研究可以降格爲世間學術研究的話,釋迦牟尼佛也不會再叁強調信心的重要性了。當然了,這些人大可以把我們的信心理解爲是盲信,一如他們相信自己的分別念就是正信一樣。但我想,是非曲直絕不會像塊面包一樣可以任人宰割。如果這些人認真體會體會佛陀叁轉*輪之密意,完整地系統聞思過釋迦牟尼佛宣說如來藏的十大經典,相信他們也不會再堅持如來藏與外道之“常我”一脈貫通之觀點了。

  再說顯宗經典中也有大量的名言詞句與各種外道的常用詞彙無有二致,難道我們也能就此得出結論說,顯宗思想受了外道的影響?雖使用共同的詞語,但卻賦予了詞語以嶄新內容,這本來就是佛法有容乃大的特色表現之一。用語相同不一定就意味著要受影響,比如佛教提倡十善,很多外道也強調高尚道德情操的培養,基督教、儒教、道教等許多宗教都看中個人人格的完善與升華。但若因此就把它們等同起來,或說這個受了那個的影響,那個又來源于這個,恐怕各宗教的教徒都無法苟同。

  另外,說藏傳佛教“即身成佛”之說是建立在如來藏和佛性的基礎上的說法,也需經過考察。不論是藏傳佛教的即身成佛說,還是禅宗的明心見性說,以及淨土宗的即生往生說,都沒有強調說非要把盡此一生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全部建立在如來藏的基礎上。要徹底通達如來藏的真實含義,學術界的一些人應該仔細閱讀以下經典:《聖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吉祥鬘獅子吼請問經》、《珍寶女請問經》、《無垢天女請問經》、《指鬘王經》、《彌勒請問經》、《如來藏經》等經典,到時想必應能對佛陀宣說的如來藏有更深入的了解,有些錯解當可消除。

  有一點是大家在理解如來藏時必須把握住的,即應把如來藏承許爲無爲法,但又不能把它理解爲斷滅空。盡管是無爲法,叁身五智所具光明之功德依然完全具足。在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時,任何執著有與無、非有與非無等邊執戲論之觀點都是不究竟的。《密嚴莊嚴經》雲:“清淨之月輪,恒無垢圓滿,因時于世間,分別月盈虧。如是阿賴耶,恒具如來藏,佛說如來藏,名爲阿賴耶。不曉此愚者,以自習氣力,見其異苦樂,業感煩惱相。自性淨無垢,功德如寶珠,無遷亦無變,徹知而解脫。”彌勒菩薩也雲:“于此無所破,所立亦毫無,真實見真性,見真性解脫。”

  不過若換一個角度來說,學術界有些人不理解如來藏也情有可原,因有些佛經中說,位登十地的菩薩對如來藏的證悟都像是夜晚觀色一樣朦朦胧胧。真要通達如來藏的密意是非常困難的,因它根本就不是尋思分別的對境,所以我們不能隨便就以自己的分別念妄加臆測。不依止真正的高僧大德、大善知識,不經過多年的聞思乃至實修,任誰也無法了達,更不用說給別人宣講如來藏的本義。如果說除了佛陀以外的所有衆生,包括得地菩薩都無法如實現見如來藏的話,那麼對那些雖未見到實相、不過已被善知識攝受、對大乘有信解的聲聞、緣覺以及諸菩薩而言,他們則可憑勝解信證悟佛性的總相。除此之外,那些試圖完全擺脫信仰的支撐,只欲以自己單純的“學術研究”去證悟如來藏的人,恐怕連如來藏的邊都摸不著。正如《寶性論》所雲:“自然之勝義,當以信心悟,日輪璀璨光,無眼者不見。”也如《佛藏經》所說:“國王聚集諸多盲人,指示大象後,告諸盲人分別言說大象之特征。觸大象鼻之諸盲人言“象如鐵鈎”;觸眼者謂“象如碗”;觸耳者謂“象如簸箕”;觸背者謂“象如擔架”;觸尾者謂“象如繩子”。衆盲人雖未說除大象外之他法,然彼等未全面了解。同理,對于佛法,雖有空性、如幻、光明等不同說法,然並非全面證悟。”

  以要言之,衆生爲何具足如來藏、佛性的道理,對每一個修行人來說都至關重要,如果他真想證悟成佛,而非僅僅只作個所謂的佛教文字考據者的話,那就必須把如來藏的本體與顯現,以及如來藏與空性的關系問題搞懂、搞透徹。在這方面,《寶性論》以九種意義、九種比喻, 把這個問題講得已是非常清楚,欲研究實修者不妨多研讀研讀這部論典。總之,顯密佛法所共許的空性與如來藏,要領悟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就必須把龍樹菩薩的《中觀六論》以及《彌勒五論》結合起來參研,如此方能洞徹佛陀第二轉及第叁轉*輪的意義,否則就只能把它們割裂開來,或者像上文所述的那樣,把二者的關系理解成黑白二繩的撮合關系。對此等道理的詳細解說,可參見全知無垢光尊者以及全知麥彭仁波切的相關著作,這裏恐繁不敘。

   (12) 藏地寺院的實際景觀

  濟群法師:去年,我在西藏參訪了藏傳佛教的幾大寺院。就我所看到的情況,這些寺院也深受經濟浪潮的影響。每個寺院都在賣門票,僧人則忙于應酬遊客,和漢地的很多寺院非常相似。使得整個佛教的發展和社會一樣,也進入商業運作的狀態。近年來,很多漢地的寺院正在慢慢走向世俗化和商業化,作爲漢地的僧人,我對漢傳佛教的這種現象很擔心。原本我的想象中,藏地寺院應當保有相對的神秘和清淨。但根據此行的觀感,我認爲情況和漢地寺院也相差無幾。作爲藏傳佛教界的大德,您對這個問題有沒有什麼思考?

  索達吉堪布:我對法師的擔心也深有同感,整個佛教,包括寺廟在未來的發展前景的確不令人樂觀。在時代已飛速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佛教並未隨著科技的昌明、物質的極度豐富而相應地繁盛壯大起來,比較明顯的表現之一就是寺廟實際功能上的退化。不論漢地還是藏地,寺院本來就是作爲僧人們聞思修行的道場而存在的。肩負了續佛慧命之神聖使命的僧人們,就是應該在寺院這個大熔爐中將自己鍛造成爲釋迦牟尼佛的合格弟子,並沿著佛祖的足迹將弘法利生的旗幟一代代傳揚下去。如果一個護持正法的所在也漸漸流俗爲一個旅遊景點,或成爲各色人等整日喧囂不已的交流場所、安慰空虛靈魂的偶像崇拜地,那只能說這是我們作爲僧人的最大失敗與悲哀,也…

《顯密問答錄——索達吉堪布答濟群法師的19個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