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顯密問答錄——索達吉堪布答濟群法師的19個問題▪P7

  ..續本文上一頁證正等覺。《集密經》也雲:“若證佛陀之密意,複次明示于他衆,此乃一切勝灌頂,彼得叁有諸灌頂。”又《楞伽經》中說道:“一切佛刹,所有如來,皆舒其手,如轉輪王子灌頂之法而灌其頂,超佛子地獲自證法,成就如來自證法身。”既如此,那就希望所有的顯密佛教徒都認認真真地深研一下有關灌頂的問題吧。

  總之,傳法灌頂都是嚴肅的佛事活動,它們自有其嚴格的規定。如理如法的傳法灌頂所具功德實難以文字描述,任何對此種傳法灌頂的聖潔性所進行的毀謗都難逃因果製裁;另一方面,非如理如法的灌頂行爲則既害自己又害他人。但令人擔憂的卻是,某些假裝的或不夠格的活佛、上師正借著灌頂、傳法之名大肆攝受徒弟,這種行爲背後的醜陋動機,稍加分析就已是昭然若揭。而漢地的一些佛教徒又缺乏佛法的正知正見,他們往往從不觀察上師的品行與修證就盲目地接受灌頂。結果沒過幾天這些人又開始議論上師的各種過失,接下來的行爲便是隨意誹謗。師徒之間的關系發展到如此地步,這又是誰的過錯呢?

  以藏傳佛教的觀點而言,一個人在一位上師前接受灌頂,按傳統應先接觸、觀察上師二到叁年左右,有了一定的了解後再去求灌頂也不爲遲。一旦接受了灌頂,然後又去誹謗給自己灌頂的上師,這樣做的果報將非常慘烈。

  所以說我們堅決反對一切不如法的灌頂,並真誠希望各位大德高僧都能本著對佛法、對信徒負責的態度去進行所有的佛事活動;而佛教徒也應該切實爲自己的解脫審慎叁思,萬不可草草從事、把灌頂當成兒戲。只有上師與弟子兩方面都負起責來,進行或接受灌頂才能發揮它本具的不可思議之功用,佛法也才能不被人踐踏、歪曲、玷汙。

   (5) 上師應爲弟子傳何法

  濟群法師:我認識一位信徒,她曾經接觸了一些不同的上師,有的上師說她可以修這個法,有的上師又說她不能修這個法,結果使她感到無所適從。那麼,在藏傳佛教中,什麼人可以修什麼樣的法,是否有具體的標准?

  索達吉堪布:我們首先應明確一條基本原則,即並非所有佛教徒的話都百分之百地可信,因一些所謂的佛教徒根本就不深鑽佛教教義,他們也從不按佛陀的教導切實次第實修。在這些人異想天開的白日夢中,似乎只要依止一位上師就可以解決一切修行上的事情。在他們的眼目中,個體的解脫、往生的希望、擺脫輪回的夢魇,所有這些需要修行者自己勵力去做的事情,仿佛統統都可以交給上師代勞。其實藏地的大成就者華智仁波切早就說過,上師再好,也不可能像抛石塊一樣把你扔到清淨刹土,最主要還是要靠你個人的努力修行。

  對這位無所適從的信徒來說,我個人認爲,如果某個上師說她不能修某個法,那就似乎意味著她本人可能不具備修這個法門的根基,也即她的根器不能適應這個法的要求。

  不過一般說來,一個上師是不應該限定弟子修某些法的,因弟子的根基千差萬別,正是爲了因材施教,釋迦牟尼佛才隨宜開演出八萬四千法門以救度不同根性的衆生。如果一個修行者具備了大乘根基,此時師父卻不讓他修大乘法門,那這個上師就已犯了菩薩戒。

  不僅是藏傳佛教,整個佛教都對弟子的修法標准有嚴格規定。當一個人欲學小乘佛法時,按《俱舍論》的要求,他應該具備知足少欲、喜歡寂靜地、具足出離心等條件。而一個欲學大承般若中觀之人,則應具備《入中論》中形象地揭示出的此種根基者所應具足的一些基本特征:“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由喜引生淚流注,周身毛孔自動豎。彼身已有佛慧種,是可宣說真性器,當爲彼說勝義谛,……”而《大幻化網續》中則描述了密乘根基者的基本特征:弟子應對密法中所宣示的等淨無二之見解與甚深行爲有堅固的信解。除此之外,密宗對弟子的根基要求並無什麼特異于顯宗的地方。

  不過密宗中對下劣法器之弟子與賢善法器之弟子,卻做出了明確劃分。據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所言,下劣弟子之特征爲:“劣緣弟子諸過根,無信慚愧悲心微,種姓行爲緣皆卑,妄念業惑五毒粗,混淆善惡法非法,違犯學處破戒律,不守誓言無對治,愚癡慧淺難知足,增長瞋心多粗語,……”而尊者對賢善弟子之法相則描述爲:“善緣弟子信心大,精進修法智慧高,具正知念不放逸,不違教言守戒誓,叁門調柔悲心大,胸懷寬廣不急躁,慷慨具有清淨觀,虔誠恭敬恒穩固。”

  總而言之,弟子喜歡求何法,只要他本人按上述條件考察可堪爲法器,那上師就應當毫無保留地向其傳法。偉大的佛教修行者阿底峽尊者這樣說過,弟子喜歡何法,就應給他傳相應的法,這樣會對他很有利益。因此,法師們在傳法時首先要考慮的不應該是如何把弟子籠絡到自己的宗派之網裏,更不應該鼓動弟子去貶斥他宗、拒絕接受別的教派的教義,這實在有違佛陀開創無量法門的原意。甯瑪派的全知麥彭仁波切說得好,修行者應在掌握自宗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參考其他的各種宗派之見解。這正像我們依止上師時,只要對上師有信心,依止數十個上師也是可以的。在藏傳佛教的曆史上,有很多大成就者都依止過多位上師。比如阿底峽尊者,據說他就曾依止過一百五十余位上師,且在他們面前求過不同的法。不過,若自己只對某一個上師具足信心,那就盡可以依止他一人。所以說傳法上師不應把個人私欲夾雜在收授弟子的過程中,而弟子也應根據自身條件明智地抉擇上師並祈請其賜予適合自己修學的法門。

  概而言之,上師主要應看弟子的根基,然後再隨順他的意願而傳相應的法要。

   (6) 密宗的不共正見

  濟群法師:在佛教的八正道中,是以正見爲首,這也說明了正見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佛教各宗派的修行都有各自的指導正見:如聲聞乘的無常見和無我見;唯識宗的唯識見;中觀宗的性空見。密宗的修行有獨立的體系和不共的修法,那麼在知見上,是否也有著大乘顯教之外的不共正見呢?或者說,密宗的不共正見是什麼?如果是以顯教爲同一正見,又如何在修行上體現它的不共之處?

  索達吉堪布:一般說來,八正道中的所謂正見並非指的是我們在修行前期所應具足的正見。前行時必須具有正見,但這正見卻非與八正道中的正見屬同一範疇。叁十七道品與五道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小資糧道、中資糧道、大資糧道分別對應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暖位、頂位等加行道則與五根、五力相對應;見道則與七覺支相對應;修道才對應著八正道。因此,具足八正道中的正見至少應是初地以上菩薩才能具有的功德。對位登一地以上的菩薩而言,正見在修行中所起的作用,顯密的看法並無多少差別。

  佛教中的聲聞乘、唯識宗、中觀宗以及密宗,在各自的見解上確實有很大不同,正因爲見解不同,故各宗派在修行的具體方法上才呈現出千差萬別的特征。對密宗來說,它不僅非常強調,而且更具有殊勝、獨特的正見,其最引人之處即在于平等見、清淨見兩方面。密法中的平等見與顯宗中觀所重點抉擇的空性見幾無任何差別,但在清淨見方面就大相徑庭了。換句話說,密宗在抉擇法界離戲方面與顯宗的觀點基本相同,在現見法界有境方面則有很大不同。對此實難以叁言兩語一下說清,只有那些以前世因緣或因長時聞思而對密宗具足信心之人,才能真正領會到密法見解的殊勝。如能掌握密宗的清淨見,那麼許多顯宗中無法解答的難題以及困擾修行者的諸多疑惑,都可在最頂乘慧日之光的朗照下渙然冰釋。

  清淨見中宣說了依靠觀察究竟名言量而直接了知萬法清淨之理,此理在顯宗佛經中也以不明顯的方式被宣示過,比如佛經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個公案:舍利子看到的佛刹是不清淨的,但具髻梵天看到的佛刹卻顯得清淨莊嚴。當二人爭執不下時,佛陀告訴他們說:我的刹土本來清淨,只是舍利子未能現量親睹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我們所居的刹土若以究竟名言量來衡量,它絕對是清淨無染的。有關這種論點的明顯而詳細的闡述,顯宗中幾無覓處,倒是“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的華嚴境界可資參照、借鑒,而密宗中卻以大量的教證、理證、比喻廣泛論述了這個道理。以一碗水爲例,餓鬼道衆生見爲膿血,人道衆生見爲水,住淨土者見爲甘露……那麼佛所見到的又是什麼呢?對于上舉的所謂淨見量的問題,顯宗裏並沒有詳細的觀察方法,只有在密宗中才能獲得有關大清淨與大光明的最究竟的解釋。

  進一步說來,在密宗中把能了知器情世界本來清淨之見解稱之爲見有法之見;把能照見一切萬法無二平等之見解稱之爲見法性之見;把能了知一切法在個別自證之前等淨無二之見解稱之爲見自證之見。此大等淨見在甯瑪巴的諸多論點中都有竅訣性之宣說,有緣者若能親曆其中,定當對密法的不共殊勝之處生起莫大的信心,並最終徹見法性真谛。

  密法之見解具體超勝顯宗的地方表現在四個方面,即如《叁相燈論》所雲:“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爲利根故,極勝密咒乘。”這裏已非常清楚地指出了密法的超拔之處。如此宣說絕非出自狹隘的宗派主義觀點而自贊毀他,只是想指出一個基本事實。就像在顯宗中,禅宗的宗風同樣高邁俊逸、遠超凡俗一樣,在其只接上根利智的教化範圍內,一批最上根人在它的淩厲教法下脫穎而出、直抵萬法絕頂。正如《六祖壇經》所雲:“此法門是最上乘,爲大智人說,爲上根人說。”如果說惠能大師揭示出了禅宗在見解上超過其他宗派的本質特征的話,我們在這裏強調的也是基于相同的理解——從顯現而言,一山更比一山高,密宗無疑處在佛法的製高點上。

  屬于密法獨有的不共見解還有很多,但等淨無二是其最主要的殊勝正見,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對此有過精辟闡述。不過,盡管密法擁有最高的見解,並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直斷等極其罕有、能令修行者迅疾證悟本性之修法,但它對修…

《顯密問答錄——索達吉堪布答濟群法師的19個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