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成佛之緣——善知識
“緣者是爲善知識”
這是說雖然具足圓滿的人身寶,但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教導和激勵仍是起不了作用的。因爲吾人一向對許多惡行都習慣了。這種培養(深厚的惡習氣)的力量(極爲巨大),使我們難以趨向菩提道,所以我們一定要依止善知識才行。此可由五門闡述之:
“理由差別及分類,以及各各之性相,
依止方便及利益,五門解敘依師法。”
一、必須依止(上師或)善知識之理由可由叁門來解釋:
A、依經文來解釋。
B、依因明立量來解釋。
C、依譬喻來解釋
A、聖集頌雲:
“一個對上師有敬重心的弟子,他定會時常依止一個有智識有修持的上師,而得到各種的進步。”
般若八千頌雲:
“若菩薩摩诃薩欲得無上正等正覺,必先于善知識恭敬承事而依止之。”
B、依因明立量而解釋者。量曰:
宗:欲證一切智位之有情必須依止善知識。
因:彼不知識如何積資及除障故。
同喻:如叁世一切諸佛。
異喻:如辟支佛。
要想獲得圓滿佛位的人必須積聚一切福德和智慧資糧,和消除一切煩惱及所知二障。積聚資糧和消除二障的方法又一定要依靠善知識才能知道。舉一個譬喻來說:善知識就像是渡河的船師或陌生路上的向導、或危險地帶的護送者一樣。如果陌生路上沒有向導就會遲延或迷途,有了向導就可以避免這些失誤而一步不失的安抵目的地了。菩提道上亦複如是,積聚福德和智慧資糧前往一切智城之時,若無善知識之護送,則于內會被煩惱妄念賊所乘;于外會被妖魔所誘而入歧途因而斷送善根。頌曰:
“煩惱賊得便,善業爲壞奪,善根滅無余,斷上趣命根。”若有善知識之護導則無此憂慮可以安抵一切智堡。如善財童子傳所明者。
不動優婆夷本事品雲:
“善知識是引導我們到一切智位去的護送者。”
在橫越一條大河之時,河中雖然有一條渡船,可是假如沒有船師,此時自己如果迳自行舟就有沈沒陷溺的危險,若有船師就可以毫不費力的抵達彼岸。橫越生死大海亦複如是,若無善知識爲作導引,雖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仍有沈沒于生死巨流的危險。頌曰:
“若無救護歸依處,有舟亦難至彼岸,
雖具圓滿諸功德,若無上師難解脫。”
因此一定要依止如船師之善知識,才能超越生死大海抵達涅磐之彼岸。
善知識之種類,概說有四:
(一)屬于普通衆生一類的善知識。
(二)屬于地上菩薩一類的善知識。
(叁)屬于化身佛的善知識。
(四)屬于報身佛的善知識。
這四類善知識要用自己的情況來審斷。如果自己是一個初修業的人,當然就很難去依止佛陀或地上階位的大菩薩們。因此就必須去依止普通衆生類的善知識了。在自己的業障大部淨除以後,那時就可以依止地上階位的大菩薩;如果自己已經證得資糧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識;等到自己證得地上的果位時就可以依止報身佛之善知識了。
對我們來說,在這四種善知識當中,誰的恩德最大呢,(這要數衆生類的善知識的思德爲最大了!)因爲我們這些初學佛的人都是困在業障和煩惱的暗室當中,根本沒有能力見到佛菩薩一面!遑論依止!因爲遇見了衆生類的善知識,依于他的指示明燈”才能知道學佛之道,逐漸親近諸佛菩薩。所以說在所有的善知識中要以普通衆生類的善知識們恩德爲最大了!
以上四種善知識之界說是:
一、佛陀善知識的定義是(具足斷、證二種圓滿的勝士);
斷——指完全斷除了煩惱和所知二障。
證——是指完全圓滿了二種智慧。
二、地上菩薩的善知識是指初地到十地之間各地不同斷,證諸功德。此中又以第八地以上之菩薩具足攝受衆生之十力功德自在:(一)于壽得自在,(二)于心得自在,(叁)于資財得自在,(四)于業得自在,(五)于生處得自在,(六)于所欲得自在,(七)于願得自在,(八)于神通得自在,(九)于智慧得自在,(十)于法得自在。
(一)于壽得自在者——能隨意住世,壽命長短,隨己所樂。
(二)于心得自在者——隨己所樂,能出入任何叁昧禅定。
(叁)子資財得自在者——能隨意變現元量寶珠,如降大雨利濟有情。
(四)于業得自在者——能于地、界、衆生、生處及轉變他受用得自在。
(五)于主處得自在者——能住于禅定而生欲界中,其禅定力亦不壞失。生欲界已亦不爲欲界所染汙。
(六)于欣樂得自在者——能隨自意之所欣樂轉變地大或水大等神通。
(七)于願求得自在者——隨己意之願樂能圓滿成辦自他之種種願求。
(八)于神通得自在者——隨衆生之愛樂能變現無量無邊之神通。
(九)于智慧得自在者——于法,于義,于決定語,于辯才等得究竟通達智。
(十)于法得自在者——能以一音聲同時爲一切衆生說法。如契經說,各各衆生種性萬千差別,名、句,文辭各各不同皆悉明了,其心皆得滿足。
普通衆生類之善知識者,其條件可由八種,四種或二種來說明之。
八種條件者,如菩薩地論雲:
“菩薩善知識若具八相是爲圓滿。何者爲八?”
(一)多聞大乘經典,
(二)持守菩薩戒律,
(叁)具足修行證悟,
(四)悲心濟衆,
(五)無有畏懼,
(六)忍耐兼和,
(七)心離悔戚,
(八)善于言辭。
四種條件者,莊嚴經論雲:
“多聞離諸疑,能持諸善法,二門說真如,是爲菩薩相,爲圓滿法師。”
多聞是說由于多聞廣學的緣故,能廣大的開示法要。因爲智慧廣大的緣故,能除衆生的疑惑;持守善士之作業故,堪受贊揚。
“二門說真如”是說能由煩惱染汙門和清淨寂滅門來說明真如實相的道理。
二種條件者,入菩薩行論雲:
“真善知識者,深通大乘教,持菩薩勝律,雖逢命難緣,不舍菩薩戒。”
這是說善知識(的最低條件),必須深通大乘教義和持守菩薩戒律。
依止善知識的方法是:
(一)恭敬與供養,
(二)愛敬並承事,
(叁)修行及努力。
“恭敬”是說要對善知識常行禮拜和周匝繞行;他行近的時候要速即起立,近他的身旁時要躬屈身體;以誠摯的心情在適當的時候講話和以無厭足的心情時常瞻仰其慈顔。就像持寶商人(nor, dzans)恭敬其師一樣。華嚴經雲:
“以無厭足心,頻視善知識。”
這是什麼理由呢?因爲善知識實在是難見,難出,難遇的緣故!
“供養”是說要以與法不相違的食物,衣著、墊褥、醫藥、珍寶等財物象常啼菩薩一樣的不計身命去承事供養善知識。善財童子說過:“佛菩提是由供養善知識而獲得的!”
“愛敬”是說要視善知識如佛,凡有所訓皆不違越。對善知識要仰慕、敬重、和敬信,就象那諾巴大師依止(谛洛巴)上師時一樣。般若經雲:“你應該對善知識竭盡全力的去敬重、愛惜和淨信!”某些時候當善知識以善巧方便來行動的時候,應該擯棄自己的邪念,並特別努力的去生起淨信,就像入法界品中無厭足王的故事一樣。
“修行及努力”是說從善知識而得聽聞,思惟和修持佛法。由聞、思、修叁門努力的去行持乃能使善知識歡喜。莊嚴經論雲:
“從師修學時,依教奉行之,令彼心歡喜……”
因爲,要使善知識歡喜,自己才能趨入佛道,故入法界品雲:
“若令善知識歡喜則能獲得一切佛菩提。”
向善知識求法,第一步要有適當的准備;那就是首先要具足菩提心。第二步是要把自己作爲病人想,把法作爲藥物想,把上師作爲醫生想,知道自己如果努力去持佛法,就能夠治療宿疾。最後應該設想自己是一個孔口朝下的器皿或工之瓦罐,所有的毒液都流光了!
依止善知識的利益,人法界品雲:
“菩薩若爲善知識所攝,則不墮惡道,若爲善知識所護則不爲惡友所誘。若爲善知識所佑則于大乘法得不退轉,善知識善護念諸菩薩必能速疾超離異生位……”
般若經雲:
“善知識善護念諸菩薩摩诃薩能速得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