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禮聖文殊師利童子
禮敬
佛與佛子及正法,以及根本上師尊,依彼密勒恩德故,爲作自他之二利,造此如意寶法論。
宇宙間的一切萬法不外乎輪回和涅槃兩大範圍。言輪回者,其性是空,其相是謎,其內含則是(徹頭徹尾的)苦痛。言涅槃者,其性(亦)是空,其相則是一切迷亂之消失,其內含則是于一切苦痛得到了解脫。
迷亂于輪回的人是指誰呢?
那是指叁界中的一切衆生。
所謂迷亂者是迷于什麼呢?
那是指對根本體理“空性”之無知及迷茫。
迷亂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迷亂的原因則是因爲“大無明”的原故。
迷亂的相狀又是如何呢?
六道衆生一切行境就是迷亂的相狀。
能用譬喻來說明“迷亂相”嗎?
那就象是睡境和夢境。
迷亂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從輪回無始的時候就有了。
迷亂有什麼壞處呢?
壞處是痛苦不堪!
這個“迷心到了什麼時候就會轉變成智慧呢?
證得無上菩提時就轉成爲智慧了。
這個“迷亂”會不會自己醒悟呢?
“無始輪回”一詞正說明這是不可能的事。
(由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輪回是一種迷亂相,其痛苦非常巨大,長夜漫漫永無自了之期。因此,我們要(覺醒,立志)從今天起就要作爭取無上菩提的努力。
然則無上菩提要怎樣去爭取呢?簡言之,可如下頌:
“成佛之因及所依,成佛助緣及方便,成佛果位及事業,
如是六種菩提事,諸有智者應當知。”
上面這個偈頌是說:
無上菩提之因是(如來藏),
無上菩提之所依是(具有暇滿之)人身,
無上菩提之緣是修行所需之助緣,
無上菩提之方便是(菩提道上所)修行的方法。
無上菩提之果位是具足叁身之佛陀。
無上菩提之事業是(佛陀種種應化之度生)事業。
頌曰:
“成佛之因如來藏,成佛所依人身寶,成佛之緣善知識,
方便即其口授教,果報叁身佛陀位,事業度衆無分別。
上面這個頌子標出了本書之主題。下面當逐一予以解釋。
第一、成佛之因如來藏
問曰:“我們雖然想從生死的迷亂中解脫出來,雖然想證取無上菩提,但是象我們這樣的下劣衆生,就是精勤的努力,難道真有成佛的希望嗎?”
回答是:“如果真正的精勤努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呢?”因爲我們一切衆生都是具有那成佛之因——如來藏——的緣故。
叁昧王經雲:
“一切諸衆生,皆具如來藏。”
小涅磐經雲:
“一切有情皆悉具足如來藏。”
大涅磐經雲:
“就象黃油(潛存)在乳奶中一樣,如來藏也普遍的(潛存)在一切衆生中。”
莊嚴經論雲:
“真如雖然遍一切,無有任何差別相,
轉彼使淨即成佛,故說衆生具佛因。”
若問:爲什麼衆生會具有這個“佛的因素”(如來藏)呢?這有叁個緣故:
一、法身空性遍滿一切衆生故。
二、法性真如無差別(相)故。
叁、一切衆生皆悉具足佛種性故。
寶性論雲:
“圓滿佛身力用故,真如無有差別故,
恒具如來種性故,衆生常具如來藏。”
此頌之首句是說:“法身空性遍滿一切有情。”因爲,佛陀者,法身也,法身者,空性也,空性又無所不周,遍滿一切有情,所以說一切衆生悉皆具足(佛性)或如來藏的。
第二句:“真如無有差別故”是說,佛陀的真如和衆生的真如並沒有好壞,大小,高低之差別。因此說一切衆生皆悉具足如來藏。
第叁句:“恒具如來種性故”是說,一切衆生以五種不同的差別相而具足如來種性。這五種差別相是什麼呢?頌曰:
“斷滅種性不定性,聲音種性緣覺性,
大乘(菩薩)之種性,五者皆是佛種性。”
A 所謂“斷滅種性”(闡提性)者,是指哪一類的人呢?這是指無著大師所說的那些無有愧慚,無有羞恥,和毫無慈悲等六種性質的人們。頌曰:
“雖見輪回諸過患,不生絲毫之哀思,雖聞佛陀諸功德,不生絲毫之信心,
無羞無恥無慈悲,造種種罪無憂悔,若人具足此六非,是爲斷滅如來種。”
莊嚴經論雲:
“或有惟作諸惡行,或惟破壞諸白法,毫毛之善亦不爲,與解脫法成絕緣,
(如此下劣之衆生),(是爲斷滅如來種)。”
話雖如此,這些所謂斷滅如來種性之人,並非是說他們已經完全斷滅了成佛的可能。這只是說他們在輪回中流轉的時間極爲長遠而已。這些人如果努力還是可以成佛的。
悲華經雲:
“阿難!若有衆生乏涅磐根性,彼若能緣想如來,以花擲空供養,我說彼是具涅磐果者,近涅磐位者,究竟涅磐者。”
B 不定種性
這是指那些隨著環境和外緣而轉來的人。此類人若是與聲聞第人相過從或學習,他就會成爲聲聞乘類。若是與緣覺乘人或大乘人學習,他就會成爲緣覺乘者或大乘者。
C 聲聞種性
頌曰:
“極端懼輪回,信樂于涅磐,悲心甚微小,此乃聲聞性。”
又曰:
“見輪回若起大怖,誠信欣慕涅磐道,
于利生業不愛樂,具此征者聲聞種。”
D 緣覺種性
除了上述(聲聞乘)的叁種征相以外,如果還有傲慢心大,秘密師承,寂處獨居等征相,那就是屬于緣覺種性者。
經雲:
“深厭輪回欣涅磐,慈悲心小傲慢大,
秘密師承喜獨居,識者知爲緣覺性。”
(此處值得一提的是),修習聲聞和緣覺二乘的人,雖然皆能獲得已乘之果位,但卻不是真正的涅磐。那麼,他們究竟住于怎樣的境地呢?因爲仍有無明習氣,所以他們實際上是以無漏業而住持意自性身,其時住于無漏叁摩地,而自以爲是進入涅磐了。難曰:“如果二乘所證不是真正的涅磐,那麼佛陀薄伽梵宣說此二乘之法不是錯了嗎?”答曰:“沒有錯!譬如有一隊商人從南瞻部州出發,前往大海中采寶,途中經過一個大曠野荒漠之時,疲累欲絕,不覺想道:“采寶恐怕沒有希望了,還是回去吧!”此時領隊的商主就以神通力變現了一座城市,使他們能得(暫時的)休息。意志力較小的衆生,聽見佛果之廣大智慧就心生畏怯不敢修習成佛之道而生退悔之念。爲了利益這一類的人,所以佛陀宣說聲聞及緣覺乘之法,使他們能夠在此二乘之果位上得到休息。法華經雲:
“諸聲聞采人,自認得涅磐,佛陀有示曰,彼實暫休息,未曾得涅磐。”
所以聲聞緣覺乘之果位只是(佛陀權設之)一種休息的境地,終究還是要化導二乘之人趣向于成佛之道的。至于化導之法,佛陀則用身、口、意叁門之方便而勸化之。經雲:
“如來以心光明觸二乘人之意生身,使從無漏叁摩地起,既覺醒已,如來即現金身(而度化之)。隨告彼日:“此丘!汝今所作未作,所辦未辦,汝之涅磐非真涅磐,汝應親近如來、瞻仰如來,證取如來覺位!””
法華經有頌曰:
“我今正告汝比丘,汝所證者非涅磐,
汝應奮勇勤精進,尋求一切智智位。”
經如來這樣的勸導,二乘(果位)之人(于是重新)發菩提心,經無數劫修菩薩行,最後終究證得圓滿佛果。
楞伽經中亦有同樣的敘述。
法華經又雲:
“聲聞人實未證得涅磐,但渠輩于圓滿菩薩行後,終畢證得(究竟)佛果。”
E 大乘種性
此可由六門分敘之。頌曰:
“根別體性及名稱,超勝其他之原因,
表相及其諸征兆,大乘種性如是知。”
(一)大乘種性之根別可分爲二,一是“自性住種”,一是“習所成種”。
(二)屬于“自性住種”一類的人,他們能夠自己成長佛法。這是因爲從無始以來,他們法爾就具足此種功能之故。屬于“習所成種”一類的人則需要勤修善根才能成長佛法。但這兩種人都算是具有菩提根性的人。
(叁)大乘種性一詞,可以用許多不同的名稱來表達,或名之爲“種性”,或名之爲“種子”,或名爲“界”或名“自性”等等”。
(四)爲什麼說大乘種性要超勝二乘呢?因爲聲聞和緣覺二乘人只是以淨除煩惱障而淨其性,而大乘種性人則是以淨除煩惱和所知二重障礙而淨其性的,因此說大乘種性超乎其他,最爲殊勝。
(五)大乘種性之表相有二。一是佛種性已經覺醒之人;一是佛種性尚未覺醒之人。前者是說對爭取佛果之努力已經有了征象或表現。後者則反是。那麼,要依怎樣的因緣才能開發(這內具之)大乘種性呢?這又不外乎“遠離違緣”和“親近順緣”兩項原則。若反行其道“遠順緣”和“近違緣”,那麼這(內具之)大乘種性是很難開顯的。
所謂違緣者約有四種:
一、生于“無暇”之處。
二、無任何學佛之習氣。
叁、趣入邪道。
四、障道之罪業。
所謂順緣者有二:
一、要遇見那些能夠開示正法之人爲助,此爲外緣。
二、心意能夠如法的去與各種善法善行相應,此爲內緣。
F 大乘種性之征兆
這也就是菩薩種性之征兆。十法經雲:
“菩薩慧種性,有種種征兆,如見煙知火,觀鷗知水近。”
具有菩薩種性的人必定有許多征兆。例如:不必依靠教誨,他們的身業和語業自然的十分調柔謙和,謅曲心和欺騙心十分微小,對各種衆生自然會十分慈悲等。
十法經雲:
“無暴戾粗惡,誠直不欺騙,慈愛衆有情,此是菩薩種。”
其他的征兆是:在進行任何作業或接觸之前,首先就會以慈悲心替衆生考慮:對大乘法仰慕喜愛;對難行之(菩薩法行)能夠不計得失的去承堪忍;與波羅密多相應之諸善法能夠隨時奉行。莊嚴經論雲:
“作業之前起悲心,仰慕大乘具堪忍,
于諸善業能奉行,此爲菩薩種性兆。”
因此,在這五種種性中,大乘種性乃成佛之近因,而聲聞緣覺種性雖然最後終成佛道,仍是屬于遠因的。不定種性者,則有的是屬于近因,而有的則是屬于遠因的。至于斷滅種性(或闡提性)者,亦只是一種密意的方便說,(用來警示此類人)成佛之遙遠(及艱難)而已,並不是說他們絕對不能成佛的。所以這是屬于“極遠因”一類的。
上述各點之主旨是以叁種理由來說明衆生雖然有各種不同之種性表征,但他們都是具有佛種性(或如來藏)的。頌曰:
“見銀礦時知銀在,見芥子時知油在,
見乳知有乳油在(見人知有佛性在)。…
這就是說,由銀礦中一定能煉得銀子,由芥子中一定能榨得芥子油,由牛乳中一定能取得黃油,由衆生的身心中一定能夠修成佛果。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第一章 明成佛之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