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經文】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譯語】第二十叁章 修一切善法 證無上菩提

   佛又說:“須菩提,一切正宗佛法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高下優次之分的,[悟證真如]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怎樣悟證?]以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廣修四攝,六度等一切善法①,這才得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可是,須菩提,所謂一切善法,[都是因緣聚合之法,空無自性,不能認爲它真實存在,]所以如來說並非有什麼善法。[雖然這樣說,但緣起的一切善法,並非沒有,不依此而修,就無以得證無上大法,]所以如來又說,只是稱其爲善法。”

   【注釋】①一切善法主要是四攝,六度善行,這是修大乘菩薩道者必修之法門。四攝又名四攝法,即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的總稱。

   布施攝:對于急需財物醫藥的人,布施財物醫藥給他,爲財施,對于求知心重的人,給予所需的知識,尤其是佛理,啓其心智爲法施。通過布施攝受,達到教化對方的目的。

   愛語攝:根據衆生的性格,以溫和、慈愛、親切、含有真理的語言,同其對話,令生歡喜心,使其感到教化者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樂于接近,以達到教化衆生的目的。

   利行攝:修菩薩道者,以自己的身口意叁業作榜樣,處處表現舍已利人,感化對方修學佛道,達到度化目的。

   同事攝:修菩薩道,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士相接近,與其同事交友,真誠相待,使其愛戴、敬重、信仰對方,因緣成熟時,勸化他修行佛道。

   “攝”有導引、攝受之義,菩薩度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方能攝受衆生,令入佛道。這是度生的方便。

   六度,又名六波羅蜜,是大乘行者學菩薩法的必修之道,與四攝法齊修。四攝重在利他,六度重在自利。所謂度就是自我度脫,福慧雙修,轉凡入聖之義。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以此六種修行方法,嚴律身心,斷除貪嗔癡叁毒,堅持不懈常習戒定慧叁學,從生死苦惱的此岸,達到安穩常樂的彼岸。六度的意義很多,大乘佛典中廣爲解說,這裏略說要義如下:

   一、布施度悭貪。菩薩化度衆生,須先行布施,令生歡喜,乃能攝受教化。所以四攝行以布施爲先,就是這個意思。

   二、持戒度作惡。對治身口意種種不善之行,防止殺盜淫等諸惡業生起,嚴律自己的身心,同時積極從事各種善行,利益衆生。

   叁、忍辱度嗔恚。行菩薩道者,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對一切毀謗迫害甚至危害自己生命的人,以慈悲觀對待,不生絲毫怨恨之心。

   四、精進度懈怠。修行一切善法,不畏艱苦,堅忍不拔,百折不回,進取不息,度生不盡,誓不成正覺。

   五、禅定度散亂。禅是梵語禅那的簡稱,漢意爲靜慮。禅定是華梵合稱,就是把紛繁的雜念停息下來,令心注一境,保持正思維,入于正定中,久之定能生慧。

   六、般若度愚癡。其要義參閱第一章注①的第叁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