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正信希有分第六

  正信希有分第六

   【經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fǒu)?”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譯語】第六章 正實信心 希有難得

   須菩提[聞得佛陀的開導,明白了見一切相都不要迷戀,離一切相便是見到如來,但恐後世衆生,慧淺根鈍,難以置信,于是]又請問佛陀道:“世尊啊!未來世中,如果有一些衆生(指人),聞聽如來這般精深的般若妙法,也可能只聽到一章一句,他們是否就能夠對我法充滿信心,深信不疑嗎?”①

   佛陀告訴須菩提道:“你千萬別這麼說,要知道,在如來滅度後的後五百年中②,有嚴持戒律③,廣修福德的人④,他們對于這般若妙法,就是聞得一章一句,也能夠生起切實的信心,[深信這般若妙法,是求得解脫的不二法門],般若妙理是真實不虛的義理。應當知道,這些人的善根,[夙植深厚,過去生中]不只是在一位佛,二位佛,叁、四、五位佛前種下的,而是[久遠劫來,]已經在百千萬佛的處所,種植了深厚的善根。因此,現在生中,聞此般若妙法,甚至一章一句,就能夠生起一念清淨的信心。須菩提啊!如來[在常寂光中]完全知道,完全見到,這些生起一念淨信的衆生,他們得到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爲什麼能夠這樣的呢?因爲這些衆生[積聚深厚的善根,悟得真空無相的妙理],不複再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了。不但我執的四相沒有,而且一切境界的法相也沒有,甚至就是空去境界相的思念也沒有。怎麼知道的呢?因爲這些衆生,假如心念執取我相(我執),就是執著我、人、衆生、壽者;假如心念執取境界相(法執),就是執著我、人、衆生、壽者。什麼道理呢?假如心念執取不執著境界的空相,也是執著我、人、衆生、壽者。因是之故,[修持般若法門的人]不應當執有(我、法二執),不應當執無(空相)。這是甚深微妙的道理,所以如來經常說:你們衆比丘,須知我所說的法,如同比喻用竹筏渡河流一樣⑤。一切正法尚且應當舍棄,何況那些不是正法的邪法呢⑥?”

   【注釋】①實信。不同于一般膚淺的信仰,他是從切實理解中生起的真實信心,是萬行的根本。修行無量法門,必須以信爲先,沒有真實的信心,決不能深入佛法,更不能從佛法中得道受用。《大智度論》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說明“信”是修學佛法的先決條件。這個信是真實純淨,堅定不移的信心,非一般泛泛信仰可比。在二乘中,證得須陀洹果。得到四不壞信——四證淨,就得到實信;大乘聖者在見道(初地)得淨心地時,可得到實信,這種實信是與般若相應的。

   ②如來滅後五百歲。是指佛陀涅槃後的第一個五百年。據佛經中說:十方諸佛應化人間都有“正法”“像法”“末法”叁個時期。以釋尊的教法法行來說,正法爲一千年,像法爲一千年,末法爲一萬年。又《*輪預記》雲:佛陀滅後第一個五百年爲“正法時期”,因爲這個時期離佛不太久,佛弟子皆能遵循如來的教法,精進修行,得到解脫的人很多,所以稱爲“解脫堅固時期”。到第二個五百年,去佛較遠,但是佛弟子還能依照佛陀的遺教,修持大小乘禅定,可是得到解脫的人已不及正法時期的多了,故稱爲“禅定堅固時期”。到第叁個五百年,是像法開始時,這時期修習禅定而得到解脫的更少,但悉心研究大小乘經論教理的很多,故稱爲“多聞時期”。到第四個五百年,信奉佛法的人雖然很多,但是認真如法修持的卻少,從事教理研究的也不如前多,大多在事相上做有爲功德,如發心建造寺院寶塔,使人恭敬供養。雖非無漏勝因,但也是有爲的福德,故稱爲“福德堅固時期”,或稱爲“塔寺堅固時期”。到了第五個五百年,也就是末法開始時。這時,去聖時遙,法久弊生,衆生障深業重,大法流于形式,精進修行,具足智慧,得到解脫的佛子,成爲鳳毛麟角,希有難得。佛教內部,龍蛇混雜,凡聖交參,戒律弛頹,私見熾盛,自贊毀他,欺世盜名,如是其是,如非其非;不是教理研究的觀點爭議,或宗派修持的門戶見執,而是屬于私心雜念的诋毀,名聞利養的嫉妒,矛盾傾軋,不斷發生,所以稱爲“鬥爭堅固時期”。本經所雲是指這個時期。

   ③戒律。是修行佛法必須遵守的信條,不能守持戒律,就不能稱爲佛弟子,因爲“戒”爲叁無漏學之首(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解脫生死,證入涅槃的正因,所以《華嚴經》雲:“戒爲無上菩提本。”佛教的戒律,內容很多,範圍較廣。戒相繁陳,條例分明,要求細致,是對身、口、意叁方面防非止惡,行持善道的具體要求,歸納爲叁種:一、攝律儀戒(受持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一切戒律);二、攝善法戒(廣修一切善法);叁、攝衆生戒,又名饒益有情戒(以修之善法利益一切衆生),這叁種戒概括了佛製戒律的全部精神。佛陀在化緣將盡,即將入滅之際,又諄諄告誡在側的衆弟子說:“佛住世時,以佛爲師;佛滅度後,以戒爲師。”所以他最後說的法——《遺教經》開宗明義就說“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如此則是汝大師”。這說明戒是一個學佛者必須遵守的規則,即在末法時,倘能嚴守戒律,如法修持,亦可得到與般若相應的實信。

   ④福德。泛指發大菩提心,利益衆生的人,在過去與現在生中所修的一切善行,如六度萬行等,是皆無漏勝因,這種功德所得之果,稱爲福德,是出世的福善之業。修持五戒十善等善行,是叁界的善業,屬有漏之因,招感叁界的善果,享受人天之福報,稱爲福報。《阿含經》雲:“雖受梵天福,猶不至究竟。”《百論》亦雲:福報盡時,離所樂事,生大憂苦。”從狹義來說福德與福報二者的涵義是有分別的。

   ⑤竹筏渡河。是釋尊住世說法時常用的比喻。竹筏是古代印度人用竹子編成筏,爲渡河流的一種交通工具。據《中阿含五十四大品阿梨叱經》記載:佛陀的教法,如同用竹筏渡河,衆生在生死河流中,受種種苦惱逼迫,佛說種種教法,化導他們,令其解脫,猶如用竹筏濟渡他們過此河流,到達涅槃彼岸。生死之河已過,應當舍筏登岸。這是佛陀說法時常用的比喻,即所謂“過河當用筏,到岸不須舟”。徜若再執此法,念念不舍,就是執著生死,墮有、墮空,不能契入中道的妙門。這裏,再將《法喻經》中的一段故事,寫成白話,以作參閱。故事是:某天,佛陀對阿梨叱比丘道:“某地山洪暴發,在低窪處,形成一條深而且闊的大河,沒有船,也沒有橋。有人要從河的此岸到對岸去,只有用竹子編成筏,乘渡過去。及至到達彼岸邊,此人心中想,這個竹筏于我很有益處,不能舍棄掉,應當帶著它。阿梨叱比丘你認爲怎樣?帶著這個竹筏有沒有益處?”阿梨叱回答說:“沒有益處。”佛說:那麼仍將竹筏放在河裏,或者丟在岸上,你認爲這麼做對嗎?”阿梨叱道:“這樣于人于筏皆有益。”佛陀說:“這就對了。我對你們經常用竹筏比喻我說的法,目的就是要你們舍棄法執,不能執著,假如以此爲念,反爲其累,流浪生死。你們能夠明白我經常說筏喻的道理,就能明白我所說的法都應舍去,更何況那些不是正法呢!”

   ⑥正法與非正法。廣義來說,凡是佛陀親口宣說的教法,依之修行,解脫生死,得證聖果的皆屬于正法:狹義地說,四谛、十二因緣、八正道、叁法印、四攝六度等,是佛法的根本要義,貫串在叁藏諸經論中,尤其是八正道,通向大小乘諸法,這都是正法。凡不合于八正道精神,不能證得究竟涅槃的外道諸法,都屬于非正法,就是邪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