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現代文)大乘正宗分第叁

  大乘正宗分第叁:

   【經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譯語】第叁章 發菩提心 破除四相

   佛陀法像慈詳,鄭重地告誡須菩提道:“發廣大菩提心的諸大菩薩,應當這樣地去降伏妄心,所有一切依藉四大五蘊衆緣聚合而有的生命①,可能是孵卵所生的,可能是母胎所生的,可能是潮濕所生的,也可能是變化所生的②;或許有形有色的③,或許無形無色的④;或是有思想的⑤,或是無思想的⑥;亦或似沒有又似並非沒有思想的⑦;這許多種類的衆生,我們發廣大菩提心的大菩薩,都要化度他們,把他們證入到無余涅槃的境地⑧,永遠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雖然我們已經這樣度脫了那難以數計、無有邊際的衆生⑨,但在菩薩的菩提心中,卻沒有一個衆生是我度脫的。爲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啊,因爲發大菩提心的大菩薩,如果掌握了能度的我相,所度的人相,廣度的一切衆生相,妄自判斷我、人、衆生的壽命長短相⑩,那他就不是大心菩薩了。”

   【注釋】①衆生。又名“有情”。泛指一切有情識,有知覺,有意識的生命,因爲是憑籍四大五蘊衆緣聚合而有的,故名。“衆生”,這是衆生的本義。引申來說,因其是種類繁多,數量無盡,衆多的生命,故名衆生,這是就現相而言。從理論來說,從無始以來,已經過衆多的生死,現生又造新業,未來當再受生死,如此輪回于六道中,生而又生,生生不已,故名衆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其余九法界的有情,都稱爲衆生。

   ②佛經所雲卵胎濕化四生,是約有情最初出生的形態不同而分別的。卵生是指卵體離開母體後經過適當的溫度孵化破殼而出的生命,如家禽飛鳥龜蛇等類的動物。胎生泛指一切在母胎內孕育成形而出生的生命,如人類及一切哺乳的動物。濕生是卵子脫離母體後經過受潮濕水氣而蛻變成形的動物,如廣布于地面、土上、水間、空中的魚貝昆蟲之類。化生是無所依托,不須父母緣,唯憑自己的生存意欲業力,忽然而生的有情,如天界的天人、地獄的衆生、以及劫初的人類。

   上述四生是對衆生界的橫論,使人明了輪回出生的四種現象。

   ③有色。廣義是指欲界與色界中具有色身形象的衆生。狹義但指有色而無淫欲、食欲的天界——色界。色界天有四個層次:即初禅叁重天、二禅叁重天、叁禅叁重天、四禅九重天,共十八重天。色界的天衆,因塵欲已空,脫離了穢汙身軀,化現清淨之體,雖有身形,但無男女性別,亦無欲念。初禅除心、意識外,尚有眼、耳、身叁識;二禅以上,前五識全泯,僅有定中意識活動,因有色相體質,故名“色界”。經中所雲指狹義而言。

   ④無色。就是無色界、叁界中最高天界,有四重天,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是純粹的精神境界,無有身形、國土、宮殿,以及一切色法(物質)。唯有一種特殊的生理——相續心理(精神)存在,常安居于深妙的禅定之中。人們以爲除開物質就無法證明精神的存在,而此界中確有與定力相應的意識及未那、阿賴耶叁識存在;由于與定力相應的業報深淺不同,故有四重天之分。

   ⑤有想。廣義指人類及一般的天道。除無想天及非非想處天之外,其余皆可稱爲有想的衆生,這裏但指有想天界的天人。

   ⑥無想。是無想衆生聚住的天界,在色界和四重天,爲外道修無想定的果報處。因其還有色身存在,故不攝入無色界。

   ⑦非想非非想處。是無色界的第四重天,也是叁界的最高頂處,所以又名“有頂天”。所謂非想非非想者,是因此界天人的禅定功夫深,阿賴耶識若隱若現,未能轉成大圓鏡智。說他有想不對,因其定心極靜微妙,沒有欲界衆生的粗想,所以名“非想”;說他無想也不對,因爲還有細想(粗細想若是全無,則如同白癡或植物人一樣),所以名“非非想”。這種無色界的最高境界,中國古哲學典籍中,只有在《老子》一書中可以見到,其它書皆沒有。古印度出家外道修習禅定功夫深的,每每有此境界,他們以爲這就是涅槃的究竟常樂,殊不知仍在叁界之內,猶未真正超脫生死,僅不過壽命漫長八萬劫而已。只有在甚深禅定中,深入悟解,妄盡情空,生滅心滅,明見自性,證得阿羅漢果,始能超越叁界,了卻分段生死,不再輪回于六道。

   上述幾種是對叁界九地卵胎濕化四生的豎論。

   ⑧“涅槃”是梵語,漢意爲“滅度”,滅是以智慧滅除見、思、塵沙、無明諸惑,就是斷除人生所有的各種煩惱;度是度脫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就是此生之後,不再受生于六道中,從根本上解脫了輪回之苦,所謂不生不滅之意。這是最高、最佳的精神境界,是修學佛法者所冀求的最大目的。對于涅槃,大小乘有不同要求,這裏僅就大乘的無余涅槃來說,無余涅槃是與有余涅槃相對而言的。諸惑既已斷除,未來的生死之因已了盡。一切衆苦悉皆消滅,留余的五蘊果報身已不存在,再無余下的生死可了,至此證入究竟常樂之境,是聲聞緣覺、菩薩叁乘的共果。但是,修般若菩薩行的最上乘者,生死已盡,不住生死,不舍衆生,也不住涅槃。雖然出世了仍回到世間來,以佛法化度衆生,出而不出,不出而出,不受束縛,隨類度化。《維摩诘經》雲:住于生死,不爲汙行;住于涅槃,不永滅度。”這就是發大菩提心的大乘聖者所證涅槃的寫照。

   ⑨無量、無數、無邊,是佛經中十大數的名稱。十大數:1、阿僧祗(無數),2、無量,3、無邊,4、無等,5、不可數,6、不可稱,7、不可思,8、不可量,9、不可說,10、不可說,不可說。這些類似天文學上的數字,出自《華嚴經》。本經所說的無量,說明叁界六道衆生,種類繁多,千差萬別,根性不分優勝劣下,皆須度脫,不可限量;無數,指九法界衆生,猶如印度恒河沙之多,難以計算其數;無邊,是指衆生在叁界中,豎通叁界二十八天,橫遍十方世界,重重無盡,無邊無際。

   ⑩我、人、衆生、壽者。都是衆生的異名,都是從衆生的某一特性而立的。我,是主宰義,我人的每一行動,都有自己作主與支配其它(宰)的意欲,故稱爲我。人,是他人,單一對象,故稱爲人。衆生,是人的廣泛群,擴而大至一切有情生命,因爲是依籍衆緣和合而生的,故稱衆生。從生到死,一期的生命相續,有長有短,故稱爲壽者。人、衆生、壽者叁相皆由我相而有,我相若不存在,其它叁相也就無從生起。所以歸納言之,就是我相;有了我,就有對待的人;對待又不止一人還有很多的生命;我在妄心中念念繼續,不忘自我的壽命,于是形成了四相。相是妄心的根本,我相是由我見而生起,我見是因我相而顯現。有了我相後叁相就自然俱起;有了四相,就有分別心;有了分別心,就有人我是非,諸惑生起,如是則成爲凡夫,不能稱爲大心菩薩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