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叁章 定義顯說叁摩地
接著,無上圓滿勝利者對月光童子說:“童子!既是如此,若一菩薩摩诃薩希望真正及全然覺醒而得獲無上圓滿之真正證悟,他應善于定義、顯說叁摩地。童子!定義、顯說叁摩地所指爲何?定指的是一切諸法之如是性、平等性、無分別性、無念、無概念思惟、無意念造作;無所攀緣、無所起、無所滅;念頭、意想、起想之究竟本質;心無所住、無所作;辨識之究竟本質;貪執、瞋恚及無明之究竟無存……。”
第十叁章稱爲。第十二章及第十叁章都敘述如何修習叁摩地——行者不能只是空談空性,而要親身去體驗叁摩地。第十叁章詳盡地敘述叁摩地的實際境界。佛陀說,叁摩地的境界就是契入一切法體性平等、不造作空性爲何之概念思惟,只是如實地直視事物之真實本性。換句話說,我們不須以“空性是什麼”的概念藍圖去幻畫空性的自然狀態,而只是安住于原本就是空性的狀態之中;也不須要構思明性或明覺的狀態爲何。我們應該不抱持任何概念,只是自然地安住,如實地面對事物的如如自性、事物的真實狀態。
在此章,佛陀也提到我們應該確實了知五蘊中每一蘊的真實體性,而不是尋常的幻惑表相。在了解十八種分別境界的因素(十八界: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時,我們不僅要能列舉它們的特徵,更應該確實地了解它們的本質。對十二種知覺因素(十二處或十二俱舍:六根、六塵)也是一樣。
此時佛陀提及叁摩地助緣:覺知、明辨、深思、細察等……。在修習叁摩地的這些助緣當中,最重要的是覺知。《阿毗達磨俱舍論》將“覺知”描述爲:“決不忘卻該離棄什麼及該采取、開展什麼。”曆代上師一向教導我們應時時謹記于心;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在修習叁摩地時,更是如此。
以下就是覺知之重要性的一個例子。大菩薩寂天說過:“當我們在修持禅定時,有小偷想進來偷東西,也有強盜企圖搶奪我們的財富。這些小偷、強盜或土匪就是我們的煩惱及概念思惟,它們讓我們覺得昏沈、亢奮等……,而遠離禅修。”
例如,有一個人不但很有錢也有很多財産,想要掠奪他的財富的盜賊,首先會衡量他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他很強壯、能幹、明智、沈著,又有警覺性及穩定性,盜賊會想說:“我想從這個人身上偷取什麼的機會並不大,最好離他遠一點。如果試圖接近去搶他,我們會被他逮到。還是打消這個念頭比較好。”另一方面,如果這個富有的人很衰弱又無能、漫不經心、怠惰、粗心……,盜賊會想說:“我們成功的機會很大。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搶奪這個人的財物。”他們會接近他,等待機會下手。只要機會一出現,他們就會搶奪任何能得手的財物,然後揚長而去。
同理,當修行者修持禅定時,隱喻性的盜賊會躲在草叢中等待機會。如果我們很謹慎地保持警覺,將心安住,煩惱就找不到入侵的機地。相反的,如果我們很懶惰、心不在焉、粗心大意並喜歡浪費時間,煩惱必定會隨時升起並控製局面;禅修的法財及功德將會被掠奪,我們將會變得極爲匮乏,失去所有的修行善德,一再被煩惱所征服。
因此,覺知至爲重要——不論是禅修的前行或預備部分,或禅修的主要部分,或禅修的結行部分。保持心的專注或覺知永遠都極爲重要,因爲善德會自然從中生起。寂天菩薩說:“任何能保持覺知的人都將自然具有警覺、智慧及明辨的功德。因此,努力不懈地保持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