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入王城
無上圓滿勝利者再度對月光童子說:“童子!既是如此,我應修習所謂的“矢志住于心要”。爲何如此?童子!此乃因爲矢志住行心要之菩薩不難達到無上圓滿之真實證悟,何況是此叁摩地!”
接著,月光童子自座上起身,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雙手合十,恭敬地向無上圓滿勝利者作禮,並說:“無上圓滿勝利者!無上圓滿勝利者給予及全然授與一切菩薩摩诃薩之益言與教法,已被確實領受、已被全然知悉、已顯示菩薩之一切修學,此勝妙演說解疑妙不可思!無上圓滿勝利者!此乃如來之境,尚未聲聞及辟支佛地,更非外道之境!”
“無上圓滿勝利者!我當矢志住行心要,我將不顧自身命地追隨如來之足印!爲何如此?無上圓滿勝利者!我願力命仿學一切如來,我願真實、全然覺醒而得獲無上圓滿之證悟!無上圓滿勝利者!我願徹底征服邪惡之魔羅!無上圓滿勝利者!我願解脫一切衆生之恐懼與痛苦!唯願無上圓滿勝利者悲愍,將手置于我頭頂!”
或許我們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而以大信心及虔敬心來修持及成就法教。如此的動機是正面的,但是卻過于狹窄及有限,因爲它不包含菩薩行者的寬廣心態。理想上,我們應該以利益一切衆生爲動機,應當觀想衆生的數目如天空一般無限,並深知他們全都希望離苦得樂。雖然他們希望得到快樂,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如何製造樂因,以及如何避免苦因。另一方面,由于我們已經得受了佛陀的法教並遵循他的腳步而修行,所以知道應該選擇什麼及放棄什麼。經由修習法教,我們不僅能斷除苦因及製造樂因,尚且能利益其他衆生。我們應該努力開展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尋求無上圓滿證悟的願力。懇請大家以這種心態及動機來學習及修持佛法。
現在,我們已經討論到《叁摩地王經》的第十章,章名是。在此,菩薩月光童子感到對佛的極大信心及虔敬心,因而做此請求:“世尊!請將您的右手放在我的頭頂上。”由于這項請求,佛陀伸出右手,將它放在月光童子的頭頂上。在那一刹那,前所未有的經驗發生在菩薩月光童子身上:無數契入叁摩地境界之門在他的存在流這中敞開,知宿命及其他如來功德,任運自然地展現。
這極不尋常,因爲經典不常敘述請求及得受加持的事件。然而,就在此章,我們非常清楚地領會到:基于由佛陀的手所得受的加持,菩薩月光童子達到一個特殊的覺悟境界。重覆地做禮拜及祈請,對我們大手印修持道的行者而言,至爲重要。我們每日的吟誦包括祈求加持:
教雲虔敬乃爲禅修之首,
上師開啓口傳寶藏之門;
于此恒常禮敬之禅修者,
祈加持而生無爲之虔敬。
在金剛乘法教中,有許多技巧及方法可以幫助行者産生對叁寶及根本上師的信心,並藉此得受灌頂及加持。其中的主要理由是:倘若我們尚未瞥見或證知叁摩地境界,這可幫助我們有此證知。若我們已經證知叁摩地境界但尚未達到穩定或明晰的階段,修習虔敬心而得到加持可開展此種穩定性及清明性;同樣的,已達到穩定性及清明性的修持者,必定可以在法道上不斷地進步,使叁摩地境界繼續展露,並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因此,在金剛乘系統中,得受加持至爲重要。雖然《叁摩地王經》是一部經典,我們依然發現它提到得受加持。
得受佛陀的加持之後,月光童子邀請佛陀及全體聲聞僧衆及菩薩衆到他家,接受勝味飲食的供養。此章詳細描述月光童子如何莊嚴雕飾城宅、清淨城巷道路及美化王舍城與靈鹫山之間的一切景觀——他做了極爲莊嚴富麗的布置。
據說,當時王舍城與靈鹫山的景色極爲完美。但是,今天,當我們去這個區域參訪時,所見到的似乎和此經典上所描述的截然不同。我們的時代和佛陀住世的時代大不相同。佛陀在考量五種圓滿的因素——包括至爲圓滿的地方及至爲圓滿的父母——之後,出世于印度邊界。佛陀發現,當時在現今印度、尼泊爾邊境附近的那個國度——有時稱爲“高貴國度”,具有極高雅、極豐饒的文化——是最適合他降世的地方。從此以後,那個地區的福德與繁榮衰損了許多,難怪我們對它有相當不同的感受。
接下來,此章描述月光童子如何以最勝的恭敬及景仰,作各種供養,並請求開示。這顯示在請求開示時,表達對上師及法教至深的恭敬及珍視是必要的,這是極爲重要的觀點。
佛陀說:“修學佛法時,我們應該持有四種觀念。第一,持有自己是病人的觀念。”這表示什麼?這表示我們現在處于所謂的“輪回之存在形式”之中。我們由于業力及煩惱的緣故而來到這兒,目前,我們仍然在播種惡業及煩惱障的新種子,這注定我們將于未來再度承受痛苦的果報。
沈溺于輪回中時,要避免或超越叁種苦(叁苦:苦苦、壞苦、行苦)是不可能的,在現在及未來我們都會遭受痛苦。這如同一個人現在因患有某種疾病而感到不適,而且,這種疾病將會在未來導致更複雜的病症。我們必須接受生病的現狀並繼續病下去嗎?不,我們不須如此。生病的人可以試著尋找適當的治療,同時鏟除目前的疾病及未來的病因。同樣的,陷于輪回但希望得到解脫的人,可以且必須尋求治愈業力及煩惱的疾病。無上圓滿的佛法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治療。因此,佛陀說:“把你自己當做是病人,奉守佛法是良藥的觀念。”此處所指的佛法是戒、定、慧叁種修持。
以上是我們在修習佛法時應該持有的“四種觀念”中的第一及第二種。第叁及第四種和“醫師”及“療法”有關。佛陀說:“你應該持有精神導師是一位勝任、善巧的醫師的觀念。”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或許會承認自己生病了且必須服藥,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應該服什麼藥。當我們生病時,並不是服用任何一種藥物就可以了,需要的是根據特定的病情而處方的正確藥物。若要痊愈,我們必須去找一位勝任的醫師,無能的治病者還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同理,只要我們依然滯留于輪回之中,必定會遭受痛苦並製造新的苦因,爲了矯正這種情形,我們必須仰賴聖珍佛法的良藥。善知識或上師就如同善巧、勝任的醫師,十分清楚何種藥物最適合我們的特殊病情。
第四,佛陀說:“如同你會遵循治療之方一般精進地修持。”當我們有大福報領受法教並正確地付諸實修時,我們應該持有何種想法?如同爲了恢複健康,我們會用心地遵照良醫所給予的治療藥方一般,爲了變得更自由,我們應該精進地運用對治惡業及煩惱障的勝法,這非常重要。
佛陀所教導的這四種觀念,是非常積極、正面的說法,但是,上師與弟子的關系也有可能會被曲解或誤會。此種錯誤是在接觸佛法時可能會産生的“四種邪見或錯誤的態度”。徧知的大師龍千[日/阿]江(Longchen Rabjam)記述了此四種邪見。他說:“有四種觀念是必須避免的:避免視上師爲麝香鹿、自己爲獵人、法教爲麝香及求法的行爲爲自麝香鹿榨取麝香。”有些人把佛法當成他們必須擁有的珍品——如同麝香,然而,他們對佛法上師並沒有真正的感情及尊重。對這類的人而言,上師就像是一頭麝香鹿,其價值在于他們能從中榨取之物。對他們而言,得受法教及試圖了解佛法,和去打獵、設陷捕捉麝香鹿、取得麝香揚長而去,並沒有什麼兩樣。龍千[日/阿]江如此告誡:“這是一種邪惡的態度及錯誤的動機,請務必放棄!”
我們應該像本章所描述的大菩薩一樣,顯示無限的尊敬及仰慕。他裝飾、點綴了佛陀從靈鹫山前往王舍城到他家全程的一切道路及街巷,徹底掃治、清淨及美化一切景觀。在他家中,懸挂了各種不同的莊嚴物,例如寶幡、寶幡、寶傘等……。總之,他以最精致的裝飾及供養來表達他的至試與至敬,並以此歡迎佛陀的駕臨。
我們可以大菩薩月光童子爲典範,學習如何請求開示。《叁摩地王經》第十章敘述了他所做的努力。
迎請佛陀及他的僧團進入他家,坐定、獻供養之後,月光童子接著以贊頌佛陀不可思議之勝妙形相及諸種功德來供養佛陀。他以語和意做此贊頌供養。他在心中默念請求:“佛陀如何能顯現如此曼妙、不可思議之身、語、意功德,並行使如此勝妙之證悟事業來感化及引導一切衆生?我等願證佛果之菩薩衆,如何才能開展這些功德?”佛陀知道他心中所默念的請求,于是回答道:“若菩薩摩诃薩具足一項無比的功德,他將迅速、真實及全然覺醒而證得無上圓滿的開悟境界。”
佛陀繼續說道:“此項功德是什麼?是了解一切法之體性。”這是什麼意思?這指的是如實地見到事物的真實狀態:一切現象的空性。了解一切現象或一切法的體性又是什麼意思?這在此指的是“了解一切可知之事物皆沒有名稱(一切法無名),即一切事物都不具有任何具體、獨立的特質或體性。它們超乎名相、術語、用辭之學,不受限于名稱及語言,它們超乎了“文字”。這真正的意思是什麼?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事物之本性不僅超越了名稱或文字,也超越了名稱或文字所指的具體特質。以“山”這個字爲例,山本身超越了“山”這個標箋的具體特質;同理,身體超越了“身體”這個字,房子本身也超越了“房子”這個標箋。
空性的自然狀態在一般經典法教中被描述爲“法性(梵文dharmata),在金剛乘教法中則稱爲“心的本性”。在此章,佛陀說:“一切事物皆無名、皆超越文字、皆遠離音聲。”這表示我們無法真正以文字語言陳述事物的真實狀態或本質。經典法教和此敘述:“智慧是不可言谕、不可思議、不可描述的。它不生、”同虛空之本質。”
經典中通常使用“空性”或“法性”這個字,但是,在金剛乘中較常使用的是“心的本性”或“心性”——這兩者實際上是一樣的。你一樣無法以文字語言充分描述事物或心的本性,如果你說:“它是如此及如此。”這聽起來像是具體的、真實的。
總之,事物的真實本性無法用文字或概念表達。任何文字敘述都是以幻惑的方式去覺知事物及建立其存在性,這是一種狹隘、有限的觀點。另一種敘述方式是以相反的對境來定義一對象,即描述它不是什麼;但是,這必定會驅入一種虛無、空洞的狀態。“是”與“不是”都不足以表達事物的真正實相,藉由思考——思考僅是企圖建立概念之無明概念的表現——我們努力地想確定“是”像這樣或“不是”像那樣,或“兩者皆是”,或“兩者皆不是”。任何經由幻惑的文字而敘述事物本性的企圖,只會導致更深的錯誤經驗,並不能接近超越了文字語言及名稱的真相。
念頭也是一樣。由于無明不斷地引發二元對立的心,當它落入“這是”這邊見時,實質存在性的觀念應運用而生:當它落入“這不是”的邊見時,虛無空渺的觀念應運而起——這兩者都不能真正接近實相。總之,事物的本性超越了語言及概念。
根據經典系統,行者必須經過極長一段時間——有時長達叁阿僧祇劫(大劫)——的累積大量功德之後,才能了知事物的本性。金剛乘系統則相信由真誠的虔敬心、專一的禮拜及領受灌頂與加持,根本上師及傳承上師心中之了悟能以某種方式傳入我們的存有之流中。這使我們能了悟超越語言、文字、名相及聲音的心性。
《月燈·住行心要·第十章 入王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