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常惺法師傳

  常惺法師傳

  持松法師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常惺法師示寂于上海,其門人昙光等,將阇維歸塔于泰縣,乃請于余曰,先法師一生事迹,惟師知之審,敢乞傳次其行化因緣,以示來者。余慨然應之曰諾,是吾責也。且吾之爲師傳也,乃所以爲法門悼英才,爲含識失明師,豈獨因私誼而己哉。

  師原名寂祥,嗣光孝寺法派曰優祥,字常惺,常自署曰雉水沙門。俗姓朱,江蘇如臯人,世系未詳,弗可述。少孤,賴太夫人賢才,教養有方,總角之年伏膝授以大學中庸,辄憶誦不爽,太夫人奇之。且賦性喜靜,時合手效沙門狀,太夫人更奇之,以爲此子必將爲出世丈夫也。爰爲之訪明師,適福成寺自誠上人,禅律兼暢,鄉裏歸崇,太夫人乃割愛,共詣自公座下,遂契函蓋成師資。時師才九齡耳。

  自公歎龍象之不出,悲啞羊之疊起,睹師器量淵沖,期待彌殷,使之就俗學,備他日弘法之資。師靈根宿植,益以奮勉,屢試占前茅,師友獎借尤多。十八歲,卒業于邑之省立師範,于是俗學既充,真知宜沛。

  我先師月霞和尚,方創華嚴大學于滬濱,師擔簦來學,先師睹其弱冠,而能爲長江大河之文,甚愛護之。其時校內分文學佛學兩科,而文科兩班曰甲乙,佛學分叁班曰戒定慧。師與余文科同在甲班,且共幾硯,以是交最親。旋學校以故徙杭州,師乘隙赴金陵寶華山受具足戒。

  丙辰秋,學校卒業,隨結冬于毗陵天甯寺,究心禅觀。次年夏,詣四明觀宗寺,從谛閑法師習天臺教觀。此數年中,師泛涉于佛教各宗系門,博綜群藉,貫徹百家,而總納于賢首一脈宗承之內。造詣既深,乃發願廣育僧才。

  民國八年,余承乏虞山興福寺,創華嚴大學以繼先師之志,聘師長教務,贊襄甚力,始終無間。民國十年,余東渡日本,安慶馬骥平居士與笠庵上人,延師創佛教學校於迎江寺,學侶寖盛,績效斐然。癸亥各受泰縣光孝寺記別,擬就茲寺設覺海學院,旋以故中寢。

  民國十四年秋至廈門南普陀創辦閩南佛學院,自任院長,至十六年初夏舉行畢業。十六年秋,赴昆明說法。四衆鄉風,皈依踵至。次年,余歸自日本,趙炎午、葉香石諸人,假南院簡宅,乞余傳授真言儀軌,師好學不倦,預列壇場,加行半載,得受明灌頂。民國十八年創佛學研究社于北平柏林寺。是年夏,余自遼甯講經返,避暑北戴河,朱子橋將軍發起暑期講經會,師與余更互講演,攝化甚衆。

  越二年,繼主泰縣光孝寺並經營光孝寺佛學研究社。又兼住北平萬壽寺。時光孝寺累債巨萬而內外糾紛亦繁,卒賴師擘劃勤謀,而負債者償之,棼者理之,蔚然呈中興之象。萬壽寺承衰弊之余,囤無宿糧,舍無完棟,師亦漸次規複。

  民國二十二年被選爲廈門南普陀寺十方叢林住持,南普陀齋供雖較優裕,然兩序時起乖競,排解爲難,凡茲百務叢脞,人皆以爲不勝其煩勞矣,而師乃措置井然,彼以余力兼倡社會公益。當民國二十年,蘇北淋澇爲災,鄉民麕集泰城,師爲之設收容所籌募赈濟,全活甚衆。

  抗戰以來,任中國佛教會秘書長,凡質疑谘謀者,從容處理,無不當。師辯才敏捷,辭令博鬯,故海內碩彥之士,鹹推服焉。去冬,得肺疾,咯血時見,今夏複蔓延肝髒,雖略形消瘦,然精神未嘗一日衰也。執意一月之內,驟然成遽,竟以不起。

  (《學僧天地》第一卷第二期,民國叁十七年常惺法師九年祭紀念專輯)

  

  附:常惺法師集序

  常惺法師,圓寂抗戰之次年。勝利後,其法嗣南亭蒐求其生平著作,編次印行,以余知師較詳,乃請序于余。籲戲,師之早逝也,甯獨中國佛教之不幸耶!蓋師久蘊大志,將遍曆世界名都,探討各族類根性所尚,而後以善方便,鹹使歸納于般若海中,普薰成種,令舉世滔滔之物競毒結,護一中和之解救。脫非寇焰彌漫,師已策劃行裝,苟能成行,則信其勇猛無前之願力,必可延其住世之歲月。惜其共業之難挽,亦長夜之未旦也,致使師赍志以終。故斯所集,特似哉生之魄耳!其磅礴縱橫,骀蕩震吼之音,猶未發硎而揚踔也。其能謂師之集,盡乎此哉?

   丁亥五月師奘沙門密林序於入我我入之齋

   (摘自常惺法師集第一冊)

✿ 继续阅读 ▪ 月霞老法師傳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