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諸趣外道)、愚童持齋心(人趣)、嬰童無畏心(天趣)、唯蘊無我心(聲聞)、拔業因種心(緣覺)、他緣大乘心(唯識)、覺心不生心(叁論)、一道無爲心(天臺)、極無自性心(華嚴)、秘密莊嚴心(真言)。而臺密的安然和尚對“十住心教”多有非難。他承慈覺大師(圓仁)之意,判《法華》、《華嚴》、《般若》、《維摩》等爲“理密教”,《大日》、《金剛頂》等爲“理事俱密教”,其他叁乘等經爲“顯教”。又因不空有“一大圓教”(指密教)之語,而謂一切佛名一佛、一切時名一時、一切處爲一處、一切教名一教,即一佛、一時、一處、一教之說。
持松不贊成東密、臺密的這兩種判教。他以爲,“余意古今判教諸師,以華嚴宗賢首大師所立小、始、終、頓、圓五種教門,最爲圓滿。今將密宗根本兩部大經,用五教判攝,當是第五圓教。而圓教中,又分同圓、別圓,此宗屬同圓教也。”
四、安心觀道。
論述密教的觀法。說,“佛教根本,皆以觀心爲主,無論何宗何派,若舍諸法實相上,別求他法,即是魔說,非佛教也。故天臺以止觀爲業,華嚴以法界觀心,唯識、叁論,亦各有安心之法,淨土十六觀,禅宗參究等,皆安心之方法也。”密教的觀法,不外乎因字、因事、因法、因人四種,即“四種曼荼羅”。因字起觀,指觀梵文“阿”字等;因事起觀,指觀月輪、蓮花等;因法起觀,指觀慈悲喜舍、叁平等觀等;因人起觀,指觀本尊形像等。密教修行者在寢時、坐時,以及其他時間內各有觀法,如以數字爲序排列,則有:一體速疾力叁昧(即“阿”字觀)等、雙身觀等、叁平等觀等、四無量觀等、五字輪觀等、六大無礙觀等、七空點觀等、八葉肉團心觀等、九重月輪觀等、十緣生觀等。
五、悉地種類。
論述密教的成就(“悉地”)法。說,密教修法(指成就法),其數雖多,約而言之,不過四種,即息災、增益、敬愛、調伏。這四種修法通金剛界五部(如來部、金剛部、寶部、蓮花部、羯磨部)和胎藏界叁部(如來部、蓮花部、金剛部)。息災,指“除災生德”;增益,指“增進福智,圓滿萬行”;降伏,指“損減怨敵,克服強暴”;敬愛,指“得人宗仰,使衆和合”。在這四種成就法以外,另加鈎召(指“召攝欲得之人”),名“五種法”。另外,還有延命法,爲增益法的分支。四種成就法的差別在于護摩的作法不同。“護摩爲密教大法,凡求成就,必作護摩。”護摩,意爲“焚燒”,有淺深二解:“淺者,因印度外道有事火之法,以火爲梵天之口,爲令供物,上達于天,故以火進之。今密教爲攝伏彼故,借用彼法,造作壇場,構設爐器。以諸供物,順次加持,投于爐中,供養本尊,求成就也。”此爲“外護摩”、“世谛護摩”。深者,“須作叁平等觀,自身、本尊及爐,一體無二。以智火燒無明薪,以一切衆生,皆從業生,今燒除前業,即得解脫也。”此爲“內護摩”、“佛法真正護摩”。由于密教“當相即道”,故外護摩亦不可廢除。
六、行位斷惑。
評述佛教各宗的悟修(修行覺悟)理論。說,各宗在悟修上的差別,歸納起來有五個方面:
(一)緣起現相。“即各宗對萬有之開展,生起之緣由及所現之相,而認識不同也。”小乘持“業感緣起”說,大乘相宗持“阿賴耶緣起”說,大乘性宗持“如來藏緣起”(又名“真如緣起”)說,一乘圓教持“法界緣起”說,真言宗(密教)持“六大緣起”說,“與法界緣起,名雖不同,而義無差別”,它以“四種曼荼羅”概括“現相諸法”。(1)大曼荼羅。指“一一佛菩薩相好之身,及彩畫其形像。”(2)叁昧耶曼荼羅。指“所指標幟、刀劍杵蓮等,或畫作其形者。”(3)法曼荼羅,指“真言種子字”。(4)羯磨曼荼羅,指諸佛菩薩的“種種威儀動作”。以上是就“佛界”一方面而言,“實則十法界之身,皆名大曼荼羅。山河草木,有形物質,皆叁昧耶曼荼羅。語言文字,一切聲響,皆法曼荼羅。一切動作,行住坐臥,幡飄樹搖,都爲羯磨曼荼羅。此四種,即包羅一切法相。得各具四種,而其體則皆六大也。”
(二)發心根本。“即要求解脫之出發點各各不同也。”大乘權教發心,是將“心”與“菩薩”對立起來,心爲“能求”(主體),菩提爲“所求”(客體)。“真言宗發心,則是自心尋求本有之覺體,名曰菩提即心。”
(叁)斷惑品類。“即掃除成佛之障礙各不同也。”小乘須“斷除見惑八十八使及思惑八十一品”,方能去煩惱,證得“我空”之理。大乘相宗須“斷煩惱所知二障”,方能轉八識,成“四智”。性宗須“斷正使及習氣”,方能知“一切煩惱即菩提”之理。一乘圓教則“惑性本融,不可說其體性”。而真言宗則以“無明”爲因,由無明轉生出“六煩惱”(貪、、癡、慢、疑、惡見),再展轉出一百六十心(隨煩惱),分爲叁品,名“叁妄執”,此爲“一切應斷的惑品”。
(四)修行時分。“即成佛所經之時間各不同也。”小乘說成佛要經曆叁生百劫,法相宗說要經曆叁大阿僧祗劫,法性宗不限劫數。真言宗雖然也說斷除無明妄執要經曆叁大阿僧祗劫,“但此非就時分長短而言”。“若一刹那間能越此叁種妄執,即刹那成佛,不須更經長久之時間也。真言宗之所以即身成佛者,以此。”
(五)行位階差。“即成佛之階級不同也。”小乘說成佛要經曆“五位”(五個階位),法相宗說要經曆“四十二位”,法性宗說要經曆“叁賢十地”。而真言宗的《大日經》說要經曆“叁劫十地”,《金剛頂經》則于“十地”之內列十六大菩薩生。
七、佛果道場。
論述密教即身成佛的果位和大曼荼羅諸尊。下分四小節:(一)明種姓。(二)別相好。(叁)論佛身。(四)辨佛土。
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前五者爲“色法”,末者爲“心法”)自在無礙,遍及有情與無情(有情識的衆生和無情識的草木等),它們都是大日如來體性的表現。 “即身成佛”義有叁種,稱爲“叁種即身”。
(1)理具。指“一切衆生身心,本爲兩部(金、胎)之體。身爲胎藏,理也。心爲金剛,智也。故肉體之外,更無本覺之體性,而當相爲大日法身也。”
(2)加持。指“衆生本覺之功德,與如來加持叁密力相應,而成辦一切佛事也。”
(3)顯得。指“自身成就叁密相應,而顯現法性之萬德,乃真實之證悟也。”其中,“理具”爲“體”,爲凡夫所本有,“加持”爲“相”,“顯得”爲用,爲修生(修行而後産生)。“若行人(修行者)依各尊叁密修行,則將本尊功德引入自身,即自身成本尊身,早得悉地。”
關于“佛身”,金剛界屬“智”,故稱“智法身”;胎藏界屬“理”,故稱“理法身”,理智互具不二。顯教轉“八識”而成“四智”,而密教更轉第九識“庵摩羅識”(又稱“白淨識”)而成“五智”。五智,又與五方、五大種子、五大色、五佛、五位等一一對應相配。簡而言之,中央爲“地”、“大日如來”、“法界體性智”,東方爲“空”、“阿佛”、“大圓鏡智”,南方爲“火”、“寶生佛”、“平等性智”,西方爲“風”、“阿彌陀佛”、“妙觀察智”,北方爲“水”、“不空佛”、“成所作智”。
關于曼陀羅,金剛界爲九會(羯磨會、叁昧耶會、微細會等),胎藏界爲十叁大院(中臺八葉院、金剛手院、觀音院等)。
八、灌頂次第。
論述密教的灌頂次第。說,“密教有一極隆重而最莊嚴尊貴之事業,即灌頂作法是矣。”灌頂,指的是以“甘露法水,灌佛子頂”,“用以除無始輪回之惡業,顯有性德之佛體”。灌頂之前,弟子須先受“叁昧耶戒”(又名“發菩提心戒”)。灌頂時,阿黎(導師)令弟子投花于密壇上,根據花落于哪一位本尊(佛、菩薩、金剛等)的位置,判斷他“與何尊相應,受持何尊行法”。一切真言,只有在履行灌頂儀式之後,方能向弟子傳授。未經阿奢黎親自傳授而自己念誦,不但誦之無效,反招大咎。灌頂的種類,各經所說不一。大體說來,有結緣、息災(包括增益、降伏)、受明、阿奢黎(包括佛、蓮花、金剛部)、傳法(包括印法、事業、以心)、自作、本尊七種,其中主要的是結緣灌頂、受明灌頂、傳法灌頂叁種。但無論是哪一種灌頂,其主要事項大致相同:“一、灌頂道場圖。二、各種加持作法。叁、兩界系牽曳式。四、八流幡懸式(並幡圖樣)。五、系郼作法(並合香藥法)。六、教授作法。七、宿曜吉凶選擇法。八、叁昧耶戒場圖。九、灌頂道具圖。十、聲明贊德次第(钹譜)。”灌頂之後,對弟子加授金剛名號。
九、宗派源流。
論述密教的傳承源流,說,“中國之有密教,以西晉懷帝永嘉六年,天竺叁藏帛屍黎密多羅,來至建康,譯《大孔雀王神咒經》等,爲初最也。”其後,佛陀跋陀羅、鸠摩羅什、昙無谶、求那跋陀羅、達摩笈多、玄奘、佛陀波利、地婆诃羅、義淨、菩提流支等也相繼翻譯經咒,但所譯大抵屬于事相,而且系“雜密”。“純密”的傳來,並且正式成爲一宗,則自唐玄宗時始,其時,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合稱“開元叁大士”)從印度來華,譯出《大日經》等,並授法于一行、惠果等,又通過“入唐八大家”傳到日本,形成由傳教大師最澄所創的臺密和由弘法大師空海所創的東密,乃使密教支流繁衍,綿延至今。
有關密教的傳承,日本臺密的傳教大師最澄《內證佛法血脈圖》、智證大師圓珍《賢師血脈圖》、東密的弘法大師空海《真言付法傳》,以及唐代海雲《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玄超《兩界血脈圖》均有記載。據海雲所記,胎藏界法的傳承是:大日如來——金剛手——掬多——善無畏——金剛智、一行、玄超——不空(得法于金剛智)、惠果(得法于玄超)——法潤、空海、義愍等——法全(得法于法潤)、海雲(得法于義愍)——圓仁、圓載、圓珍、遍明、宗睿(均得法于法全)。 金剛界法的傳承是:大日如來——普賢——龍猛——龍智——金剛智——善無畏、不空——惠果(得法不空)等——空海、義操(均得法于惠果)——法全、海雲(均得法于義操)——圓仁、圓載、圓珍、遍明(均得法于法全)。至于最澄的傳承,在海雲的《付法記》中沒有記載,而據智證大師《賢師血脈圖》,最澄得法于順曉,順曉得法于義林,義林得法于善無畏,因而屬于胎藏界付法系統。
東密、臺密二系的差異,歸納起來有以下五點:
(1)教主。“東密以大日爲本,與釋迦別體,故臺密斥爲昧于一實之理。臺密釋迦與大日同體,故東密斥之爲未脫顯網。”
(2)教義。“東密無理密事密之分,除兩部外皆爲顯教。臺密分理密和事理俱密,故法華、華嚴與兩部無軒轾。”
(3)兩部。“東密偏重金剛界,爲金胎次第,兩部外不立不二。臺密偏重于胎藏,爲胎金次第,兩部外立蘇悉地爲叁部。”
(4)血脈。“東密,兩部一系,故法流統一。臺密,兩部各分系門,故教門分張。” (5)修法。“東密,以愛染法爲至極之大法。臺密,以熾盛光佛頂爲至極大法。”
十、法義略诠。
解釋密教中常用的名詞術語(器物、儀軌、作法等)。有:五峰八柱寶樓閣、壇、聲明、唱禮、十二合掌、叁種本尊、真言誦法四種、四度次第、叁業度人、西藏密教、作法選日、叁九秘要、結護、阿尾舍法、五種犯叁昧耶、《理趣經》、護法等。如釋“四種法要”說,這是作法會時最重要的儀式。“一、梵呗。先于法會之初,諷詠如來妙身之偈,以贊歎佛德,且靜止外緣也;二、散花。梵呗之次,先唱願我在道場等句,而後各隨其佛之伽陀,以散花供佛也;叁、梵音。散花之次,唱十方所有勝妙等句,以淨音供養也;四、錫杖。梵音之次,唱手執錫杖偈,而振錫杖也。”釋“四度次第”說,此又稱“四度加行”,是真言行者學法的次序。“最初學習梵語文及顯教,數年純熟,經阿奢黎許可,練習叁大陀羅尼,即尊勝、寶箧、彌陀根本咒,誦習純熟之後,即開始修習《理趣經》加行、護身法加行各叁日,要修十八道加行。……十八道加行後,修金胎兩部及護摩法,是爲四度加行。”
《密教通關》作爲研究密教的入門書,自問世以後,頗爲密教修行者所重,但由于在我國內地,自古以來顯教始終占據主導地位,而《密教通關》基于作者的立場,其觀點爲“密教勝于顯教”,故也招致當時顯教各宗人士的不滿,對之有些非議,但在中國密教發展史上,它所具有的重要理論價值當是毫無疑義的。
《《密教通關》解析(陳士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