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的身安住
禅修的目的是爲了能實際覺受到心的本質。不論我們是在走路、坐著或在睡覺,不論我們是否在迷惑之中,心的本質一直都在那兒。理論上,在任何場合都可以做心的禅修;但是,對初學者而言,這非常不容易。爲了幫助初學者開展對心的本質的覺知,在禅修時采取正確的坐姿及掌握心的動向是極爲重要的。若能掌握這些要點,行者最後必能體認心的本質。
禅修時,能使身安住的坐姿有五或七要點,此外,亦有五要點能使心安住。禅修時,行者既不能太緊繃,也不能太松散;這樣,行者終究能依循一條正確的修持之道而得見自心本性。在禅修時,行者必須要坐得很端正及舒適。當行者的身體很端正的時候,體內的氣脈也會很端正;當氣脈很端正時,流動于氣脈內的能量也會流動得很順暢;當這些能量流動得很順暢時,心會變得穩定很多。
禅修的坐姿有五大要點(注6)。首先,背脊要保持挺直。實際上,這個姿勢是一個放松且有利于禅修的方法。如果背脊往後仰、向左右傾斜或往前傾,那麼行者就必須費力去維持那種姿勢,反而不容易放松;如果背脊很挺直的話,行者就不須努力去維持坐姿,禅修自然會變得很舒順,並且感到相當甯適。
第二,禅修時雙腿必須交盤。若行者站著禅修,則會感到相當不舒適;若是躺下來禅修,則會變得太懶散。盤腿而坐能使心及禅修非常穩定;這種坐姿也很舒適,並且能持久。
第叁,雙手要交疊,放置于腿上。如果雙臂伸展成各種奇怪的姿勢,許多奇怪的感覺會因而升起,同時也不十分舒適。讓雙手交疊地安放于禅定的姿勢,能使人非常放松,也不會引起許多不同的感覺。
第四點是關于呼吸。呼吸應當不要造作,造作的呼吸須要努力去維持,這種努力會使心一直無法安住。因此,行者要放松,讓呼吸保持自然,不做任何努力,隨它自由來去。
第五點是關于視線。我們的心及念頭往往會變動得快,這和視線有關,所以如何處理視線是相當重要的。禅修的方法有很多種:印度教徒相信,帝釋(Indra)、梵天王(Brahma)及諸神住在天堂,因此,他們在禅修時眼睛經常往上看。在佛教系統裏,小乘行者在禅修時眼睛通常往下看,因爲四處張望時,視線所及的事物往往會引起和煩惱有關的感覺,所以,他們爲了避免覺知這些事物將眼睛往下看。
在金剛乘中,行者既不往上看,也不往下看或避免看任何事物,而是往前直視。如果眼睛緊閉著,行者會有如同身處于暗室的黑暗感,這無法讓心有明亮感;相對地,若眼睛張得太開並凝視不動,這也會很不舒適,而且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維持下去。所以,眼睛應該是自然張開的——不要閉得太緊,也不要張得太開。同時,眼睛要直接往前看。不管視野之內出現了什麼,行者都以放松的心禅修,不去追隨意識所造作的各種印象或念頭。不論視覺印象所顯現的是什麼,行者都不會受到攪擾,因爲行者的心非常放松,不受視覺印象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