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乘佛法心要·金剛乘·本尊禅修

  本尊禅修

  

  當我們在修上師瑜伽法時,我們以外在(注2)的方式做上師禅修而得到加持。在藏文裏,加持是“進拉(培)(jin lap)”,含有“佛法的力量”的意思。因此,加持的藏文字讓人感受到佛法的精髓及攝受力。“加持(blessing)”這個字也意味著佛法的“傳續(transmission)”,這種傳續或力量源自上師,因而我們經由上師瑜伽法觀修上師。噶舉派的行者觀修的是馬爾巴、密勒日巴、罔波巴及曆代Gmb等傳承上師(注3)。行者藉由觀想傳承上師的清淨法相而親近上師,並得到他們的加持。

  我們也做本尊的禅修。本尊是成就的根本。成就的梵文是“悉地”,藏文則是“哦竹(不)(ngo drub)”。“哦竹(不)”的意思是“實際完成某件事”。行者所要成就的是佛果。在金剛乘中有兩種成就:一般的成就及究竟的成就。究竟的成就是經由本尊禅修而得到佛果。

  在法道上,我們從一個階段進展到別一階段,並且由觀修本尊逐漸開展出不可思議的定力及卓越的內證力。一般的成就來自我們對佛法的了解。在開始時,我們學習佛法;在中期,我們極爲深入地思考佛法的意義,因而對我們所學習到的佛法有相當深刻的理解。最後,經由禅修,我們契入佛法真正的核心及精髓。透過修行次第的發展,佛果終會成熟,一切的成就也都會彰顯。

  佛法極爲寬廣,因爲佛陀教導了八萬四千種法門。要精通所有的法門是相當不可能的,幸好,我們並不須要精通全部的八萬四千種法門才能證得佛果。事實上,只要徹底精通佛陀所教示的一種法門,就可以步上成佛的道路。我們可以修持一個本尊的禅修而證得佛果,因爲本尊法攝集佛法的本質,是非常有效力的法門。所以,如果我們正確地修持特定一種本尊禅修的生起次第(development stage)及圓滿次第(completion stage),我們便能走完佛法的大道並獲得一切利益。

  本尊的藏文是“依擔(木)(yidam)”,意思是“自己對某件事的承諾”或“一心專志于某件事”。“依”的意思是“心”,“擔(木)”表示“承諾”。所以,修持本尊法表示行者決心要做某一本尊的禅修,而且,直到開悟之前都會锲而不舍地修持這個本尊法。因此,行者發願:“我將藉由此本尊法證得最高的成就及究竟的佛果。”行者一心一意地、非常堅定地決定要獲得修持本尊禅修的一切利益及力量。本尊代表行者誓願達到的究竟成就,這就是本尊之所以被稱爲本尊的原因。

  本尊有許多不同的形相。某些本尊和善巧方便——男性層面——的開展特別有關,有些則和智慧——女性層面——的開展特別有關;有些本尊現寂靜相或平和相,能幫助行者生起平和及平靜的心境;有些本尊則現忿怒相,能幫助行者開展事業的動力而完成行者的一切善願。本尊也有不同的顔色,這和行者希望開展的事業種類有關。例如,平和事業類有現男相的白色本尊白觀音(藏名“千熱息(格)(Chenresig)”)。度母(梵名(塔“上日下阿”(Tara)”,藏名“傑尊卓瑪(Jetsun Drolma)])則是平和事業的女性形相。金剛薩埵(梵名“瓦爪薩瓦(Vajrasattva)”,藏名“多傑林巴(Dorje Sempa)])是寂靜相,金剛亥母(梵名“瓦爪瓦“上日下阿”喜(Vajravarahi)”,藏名“多傑帕摩(Dorje Palmo)”)則是忿即相。所以說,本尊有許多許多不同的形式及外相。本尊之所以有這麼多不同的形式及外相,是因爲修行者的願力及能力是如此的不同,以致于單單一個本尊無法適合每一位行者。所以,不同的本尊可以順應不同的修行者在各種修行階段的各種需要。

  大部分人都是不清淨的。因此,我們藉由本尊禅修來幫助我們清除累世以來所堆積的各種不淨的習性及潛業。本尊禅修的生起次第就是在實行這種清淨的功夫。所以,本尊法裏有一個階段是將覺性融入空性之中,籍此斷除自己的心識和過去生所累積的不清淨形相之間的關聯。從空性之中,我們開始親近清淨特質所化現的本尊。因此,經由本尊禅修,我們使自己習于清淨,幫助自己解脫不淨的潛業的影響。

  出生和死亡的觀念(亦即升起、形成及散滅)可經由本尊禅修而淨化。在本尊禅修最初的階段,我們將一切都融入空性,這可清淨死亡的觀念。至于出生的觀念,我們觀想本尊的種子字——例如“淡(木)(TAM)”——自空性中化現,並逐步觀修其他各種細節的顯現。這個過程可以清淨對出生的各種想法和觀念。我們也有一些認爲自己拙劣的想法,這往往會使我們躊躇不前,爲了清淨這種躊躇,我們觀想本尊出現在面前的虛空中,本尊的智慧尊(梵文jnanasattva)——本尊的智慧層面——因而具有真實的存在性,並化現在我們面前的虛空中。接著,我們觀想自身與智慧尊無二無別。認同本尊的智慧可取代于我們對自性的弱點或拙劣點的認同。

  觀修本尊的方法有很多種。有時候,我們觀想本尊在我們的頭頂上;有時候,我們觀想自己完全轉化爲本尊的形相;有時候,我們觀想本尊在我們面前的虛空中。一般而言,由于行者的需要、願力及修行次第不同,觀想的方法也很多種。雖然觀修本尊的方法有很多種,最普遍的方法是觀想自己轉化爲本尊。這種觀想可以去除不淨的習性,幫助我們學習如何契入本尊所代表的清淨。例如,在觀想寂靜相的本尊時,我們所觀想的形相是極爲優美、令人響往、以璎珞珍寶爲飾……等等。同理,我們依同樣的方式觀想忿怒相的本尊爲確實令人敬畏的形相。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是假裝在觀想,這就變成一種造作,我們並無法得到修持本尊的全部利益。相反地,如果我們以極大的信心來觀修,全心融入本尊形相的各種細節中,這將會改變我們的心境,使我們的禅修更爲穩定及進步。

  觀修本尊的理由很多。藉由熟悉本尊的清淨形相,行者能使自己不受累世所堆建的不良習氣及不清淨所支配。觀想本尊的真正化現,能使行者對清淨的存在産生堅定的信心。倘若行者只修習“止(tranquility meditation)”或“奢摩他(梵文samatha)”的禅修,除非盡很大的努力,否則很難達到定境及內證。觀想本尊並與本尊相應是開展行者“止”的禅修極爲有效的方法。如果行者只是試圖將心安止,他很難使心平靜下來。但是,如果他試著觀想本尊的外相、臉部、手及衣服等,他會發現這樣比較容易使心平靜下來。熟悉本尊的禅修之後,“止”的禅修的力量會發展得相當迅速。

  在所有的禅修中,如果行者太緊繃或過于努力,將不會有很大的收獲。相反地,如果行者太過于松散,那麼,他也不會得到很多的利益。觀修本尊時也是如此。太緊繃時,行者無法在生起階段觀想得很清楚;太松散時,本尊的形相也不會顯現。但是,隨著觀想本尊的能力的開展,行者“止”的禅修能力也會增長——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止”的修持有助于觀想,觀想也有助于“止”的修持。此外,在本尊禅修的不同階段,通常也都有一段時間行者安住于“止”的禅定中。

  在修持本尊法時,行者通常會持誦咒語。有時候,行者在持誦咒語時,同時觀想本尊;有時候則只持咒;有時候則只是安住于定靜之中。修持本尊法的方式很多,但是任何一種修持方式都是要身、口、意同時修持。在身方面,行者要有適切的坐姿;在語方面,則要持誦咒語;在意方面,要觀想本尊或將心安住于禅定之中。同時持誦咒語的利益很大,因爲咒語的聲音能夠支持禅定的開展,咒音有俱生的力量。在本尊法的生起次第時修持禅定,對心性及禅修能力的開展也有很大的助益。這些修持的實際方法在藥師佛、度母、觀音菩薩等的實修儀軌(梵文sadhanas)中都有詳細的說明。最主要的理念時:本尊是佛法成就的根本。

  僧衆與護法

  一般而言,僧衆是我們在修持佛法的道路上的朋友和幫助者。僧衆是我們的朋友,因爲他們告訴我們所能開展的善業功德,並說明什麼樣的障礙會升起及如何避免。他們甚至能幫助我們預見可能升起的障礙,並幫助我們避開它們。在增長善行及斷除惡行方面,他們也能給予我們支持及指導。在過去已經有許多佛及菩薩是衆生的至友。在禅修的生起次第階段觀修護法,可以和護法的力量相應,護法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去除各種內在及外在的困難。所以,我們祈求護法的幫助,這種助力經由智慧尊的化現而顯現——諸佛及菩薩以各種護法的形相化現。護法是佛法的保護者(梵文“達瑪帕拉(dharmapala)”),我們絕對不應該錯誤地認爲,他們是我們個人的保護者,也不應該爲了自己的利益或傷害他人而親近護法。護法完全致力于對我們修持佛法進步有利的一切事物,並幫助我們去除在修持佛法當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障礙。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全然的信心,我們得自護法的利益將會很少。護法可以去除障礙,並且真的能夠幫助我們達成修行的目標。在金剛乘的修持中,我們可以供養食子(藏文“多瑪(torma)”)給護法,這可以助長我們對護法的信心。如果我們能夠如禮如法地做到這些事情,並且對他們的力量有很強的信心及虔敬心,他們的助力量便會真正地顯現,而且我們會真正地得到利益。因此,就佛法而言,護法是佛行事業的根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