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聖谛
滅聖谛指平息痛苦之道在于淨除業力及煩惱或染汙。我們可以控製痛苦,因爲業力、煩惱的緣起及覺受都在于我們自身,因此,我們不須要依賴任何人來鏟除痛苦的原因。集聖谛闡明不善的行爲或惡行是痛苦的製造者。這也表示離棄惡業就是鏟除在未來遭受痛苦的可能性。我們的經曆完全操縱在我們自己的手裏。因此,佛陀說我們應當放棄惡業及煩惱的惡因。善行會導致快樂的情境,惡行則會導致痛苦。這個觀念不是很容易掌握,因爲我們無法看到整個過程的起始與終結。
業力可分爲叁種:身、語、意;也可再細分爲:身善業及身惡業,語善業及語惡業,意善業及意惡業。若能放棄身、語及意的的惡業,一個人的舉止自然會充滿美德。
身方面的惡業有叁種:殺生、邪淫及偷盜。這叁種身業的果報可能立即可見。例如,當一對男女彼此關心、互助、互愛時,他們之間的關系會很美好,他們的財富受用通常會增加。如果他們有小孩的話,他們的愛及關懷會使家庭非常和樂。一般而言,快樂來自他們對彼此的承諾及深厚的情感;反之,若沒有了承諾,關愛會變淡,不當的性行爲也會應運而生。那不是愛的基礎,也不是小孩子可以獲得快樂的美好家庭。我們不難明白,缺乏性忠貞可能導致許多家庭問題。
我們也可以看到其他身業的立即後果。偷盜者會遭到困難及痛苦,不偷盜的人則擁有快樂及平靜的心。同樣地,殺生的人給自己製造許多問題及不快樂,,愛護生命的人則非常快樂。
語業也是一樣,雖然比較不明顯,但若我們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語善業會帶來快樂,如同語惡業會導致不快樂。說謊起初或許顯現得很有用,因爲我們會認爲可以欺騙他人並從中獲益;但是,如果他們是我們的朋友,剛開始時,我們的謊言或許能騙過他們,但被騙過一次之後,他們就再也不信任我們了,甚至認爲我們是僞君子。說謊事實上是行不通的。相反地,一個竭盡所能說實話的人會享受有信實的美譽,並由于衆人的信任而有好的境遇。
在思考過說謊的後果及例證之後,我們可以再想想其他語業的後果:毀謗、言語粗魯、侵略性言語及無用之言談。良善的言詞會帶來立即和長期的快樂之果,不善的言詞會製造痛苦。此處所謂的“無用之言談”指的是沒有真正用處的閑談。所以,如果我們基于好意,希望每個人放松心情快樂起來,縱使我們所說的話沒有什麼偉大的意義,那並不是無用的言談,因爲我們的用意是利益他人、是好的。這裏所談的“無作這言談”是指沒有任何理由的閑談。比這更不好的是“基于五毒煩惱的閑談”,也就是由于對某人的厭惡或嫉妒,而說一些關于他的不好的事情。若我們只是在閑談此人的性格等等,那是真的沒有用處的言詞。除了沒有用處之外,這種言談往往會招惹麻煩,因爲它使人彼此産生不良的感受。
“傷害性言詞”也是一樣。倘若嚴厲的言詞真的是基于愛心及利他的理由,例如責罵一位去做危險的事或在學校不用功讀書的小孩子,那並不是傷害性言談,因爲它不帶有煩惱障,它可以說是一種助人的善巧之法。若言詞背後是真實不虛的愛及利他的態度,那就不是傷害性言詞;但是,如果它和嗔恚或嫉妒等煩惱障有關,那麼它就是我們應當離棄的“傷害性言詞。”
接下來,我們可以審視各種心態。我們會發現:良善的心製造的是快樂,染汙的心創造的是不快樂。譬如,強烈的嗔心會使我們失去朋友,由于嗔恨,我們的敵人會變成更壞的敵人,情況也會變得更難以收拾。如果我們懷著恨意去傷害別人,若他們有朋友,他們的朋友最後也會成爲我們的敵人。另一方面,若我們想利益他人,藉由關愛親友般的力量及幫助他們開展善心的願力,我們的善心會自然顯露出來,他們也將會成爲親密、有益的朋友。由于我們的愛心及關心,我們的敵人或與我們相處不睦的人,將會改變他們的態度和行爲,甚而成爲我們的朋友。
業力有兩個主要的層面:一個和經曆(experience)有關,一個和傾向(conditioning)有關。業力和經曆的關系已經討論過了。由于不善的身業,一個人會經驗到問題和不快樂;同樣地,由于諸如說謊等不善的語業,一個人會經驗到不快樂和憂傷。由于不善的心境,一個人也會經驗到種種的不快樂,如同嗔恨心的例子所指出的。這一切不善業力必然會造成不愉悅或不快樂。
業力的第二個層面和傾向有關。經由身、語、意的不善業,我們使自己習于某種行爲模式。不善的身業或語業都會加重做事的習性。例如,每一次殺生都會導致我們再度殺生的傾向;如果我們說謊,說謊本身會加深我們說謊的傾向;嗔恨心會影響我們的心識,使我們的嗔恨心更強。在來世,這種傾向的潛在性也隨著再生,成爲殺生、說謊、有不如禮的性行爲等等不善業的強烈傾向。這是業力的兩個層面:一個是行爲的直接後果,另一個是造成某種行爲傾向的潛在性。藉由這兩個層面,業力造成生命中的一切快樂與痛苦。
縱使我們可能知道惡業會導致痛苦,善業會帶來快樂,但我們很難棄惡業行善,因爲我們的煩惱障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我們了解痛苦是由惡業造成的,但是我們無法離棄業力。我們必須離棄煩惱障,因爲煩惱障是惡業之根;離棄煩惱障就是要離棄身惡業(例如殺生、偷盜及邪淫)、語惡業(例如說謊、中傷、傷害性及無用之言語)及意惡業(例如嗔恨、貪婪或無知)。只是想離棄煩惱障並不能將之去除。然而,由于他的慈悲及智慧,佛陀給予我們一個極其善巧的方法來鏟除一切煩惱;審察自我存在的信念(ego or self)。
自我的信念不容易了解,因爲它非常根深蒂固。首先,我們必須去尋找我們所相信的這個自我。經由這個搜尋,我們會發現自我並不存在,于是,我們就能逐漸地去除自我的信念。做到這一點之後,煩惱也去除了,因爲隨著自我信念的去除,惡業也去除了。
自我的信念是一種錯誤的知見,它是一種幻相。譬如,我們有一朵花,若我們詢問一百個人,他們都會有同樣的結論:那確實是一朵花。所以,我們可以相當確定那是一朵花。可是,如果我們問一個人:“這是我嗎?”他會說:“不,這是你。”第二個人會說:“那是你。”最後,一百個人都說這是“你”,只有問話的人認爲這是“我”。所以,統計上,自我的基礎相當薄弱。
我們也有把“我”當做是一個東西、一種本體的傾向。當我們仔細地審察我們所認爲的我們時,會發現它是由許多的成分構成的:各種身體部位、不同的器官及各類的元素,繁不勝數。然而,我們卻覺得有一種東西是“我”。當我們審察這其中任何的成分,試圖找出什麼是自我的本質時,我們無法在任何一個部位及片斷中找到它。周密地思索這一點之後,我們開始明白,這個“我”事實上是不正確的知見。
一旦我們鏟除這種不正確的想法之後,“我”的觀念就變得很容易去除。所以,一切起源于“我必須藉此得到快樂”的欲望,及“我必須鏟除這個困難”的嗔惡感都可以被淨除;淨除“我”的觀念之後,我們的煩惱也可以隨之淨除;一旦煩惱障消逝之後,根源于煩惱障的惡業也可以消逝;一旦惡業消逝之後,痛苦就再也不會生起了。這就是爲什麼佛陀說我們要離棄痛苦的根。
前二谛可以以兩句話概述:
汝應知曉痛苦爲何物
汝應離棄痛苦之根源
總而言之,一旦我們知道痛苦到底是什麼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著手去除苦因,不再造作製造痛苦的惡業。但是,要停止惡業,我們必須要將它由根拔除,也就是要根除煩惱障及各種不健康或有害的態度。要鏟除煩惱,我們必須滅除煩惱的核心——自我的信念。若能如此,我們最後必能了悟無我的智慧。經由了解自我的不存在,我們就不會再製造煩惱及惡業,並使整個過程停止,這是很可能達得到的,因此有滅聖谛的宣說。
“滅”的究竟本質及自性是平靜(藏文“謝瓦(she wa)”(注3))。有時候,大家會認爲佛的境界是光輝燦爛的洞悟力或某種神奇的情形。事實上,一切有害的事物或心態都斷滅之後,我們所得到的是平和,是最深沈的喜悅、大樂及安適。它的本質是恒常的,不像世俗的快樂只是暫時的,興奮之後緊接著而來的是變遷。這種究竟的解脫及全然的了知是最深沈、最感人的平靜。在這種平靜之中,解脫及智慧的一切力量都應運自如;它徹底地脫離了痛苦及苦果,也徹底地脫離了造成痛苦的煩惱障。滅聖谛有四種特質:第一是痛苦的斷滅;第二是平靜;第叁是極其深沈的解脫及智慧;第四是完全的自在。斷滅是依照圓滿者——佛陀——所指示的道路而修持的結果。這條道路的本質是第四谛——道聖谛的論點。其之所以被稱爲道聖谛,是因爲它敘述的是導致解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