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乘佛法心要·小乘·苦聖谛

  苦聖谛

  

  苦聖谛是全然理解痛苦。大家顯然都覺察到痛苦的存在,而且當饑餓、寒冷或疾病的覺受産生時,他們也認知到其中的痛苦。但是,苦聖谛包括對一切痛苦的覺知,因爲它涵蓋了痛苦的自性和本質。它包括對潛在及顯著的痛苦的認識:顯著的痛苦是立即的痛楚或目前的困境;潛在的痛苦則比較難了解,因爲它開始的時候是快樂,但是基于它的本性,這種快樂無法永遠持續,而且必定會改變。由于快樂必定會轉變爲痛苦,潛在的痛苦可以說是無常的快樂。例如,當我隨著最尊貴的Gmb一起去不丹時,不丹國王邀請我們去皇宮。不丹的皇宮非常華麗,國王的內殿也是美侖美奂;仆人很多,他們的態度也都十分尊敬及順從。可是,我們發現縱使他擁有如此多美好的事物,國王本人的內心卻有很多痛苦。國王說Gmb的來臨讓他大感安心,他強調由于他遭遇到的各種困難,Gmb的訪問對他深具意義。我們往往認爲某種情況會帶來難以想像的快樂,但事實上那種情況含有極大的煩惱。當我們想到那些確實很幸運的衆生——天神或非常富裕及健康的人——時,他們擁有的似乎盡是快樂,我們很難理解這種現況的根及本質其實是痛苦,因爲現況必定會改變。

  什麼是快樂?由于它的究竟本質,快樂往往意味著往後的痛苦。沒有任何世俗的快樂會持續很久。世俗的快樂包括變遷的因素,也就是俱生的痛苦。因爲這個理由,苦聖谛所指的的痛苦的覺知,不只是立即的痛苦,還包函各種潛在的痛苦。佛陀開示苦聖谛,因爲世俗的一切事物都是痛苦的一種形式。

  假如一個人不自覺自己在受苦,他永遠都不會有鏟除這種痛苦的動機,因此他會繼續受苦;當他覺察到自己在受苦時,他可以設法克服這個痛苦。就較微妙的痛苦來說,如果一個人很快樂,但覺知這種快樂本身含有痛苦的種子,他就比較不會依戀這種快樂。那時候他會想到:“噢!這似乎是快樂,但是它含有俱生的痛苦。”然後,他就會想要脫離它。苦聖谛的要義就是對痛苦的覺知。一旦我們對痛苦的本質有很清楚的認識之後,我們就可以真正開始避免痛苦。當然,每個人都想要避免痛苦並脫離痛苦,但是,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對痛苦的本質有絕對清楚的認識。

  當我們覺知日複一日的存在的本質是痛苦時,我們不須要認爲這種痛苦是永遠的,並因而感到很痛苦。痛苦不會永久持續下去,因爲佛陀來過這個世界,給予佛法的開示,並清楚地說明痛苦到底是什麼。他也教導我們終結痛苦的方法,並闡述超越痛苦的解脫境界。我們不但不須要一昧地忍受痛苦,事實上,我們還可以得到快樂。修持佛陀的法教,縱使無法讓我們立即脫離痛苦,我們依然可以因此逐漸地清除痛苦,最後達到解脫。在完全解脫痛苦之前,這個事實本身就足以讓我們快樂。藉由佛法的修持,我們既可以獲得相對層次的快樂,也可以隨著智慧的開展及解脫的到來而獲得究竟的快樂。

  苦聖谛闡明痛苦的遍在。一旦知道痛苦是什麼之後,我們必定會將之鏟除。但是我們要鏟除的並不是痛苦本身,而是痛苦的原因(苦因)。一旦我們淨除了苦因之後,苦果自然就隨著消失了。這就是爲什麼在鏟除痛苦之前,我們必須了解四谛中的第二谛,也就是闡明苦因的集聖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