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
內容提要:
佛說此經名目。阿難請佛開示微細沈惑。佛告訴阿難,衆生臨命終時,情分下沈,想分飛升,依情想多寡,分別生于六道。
原文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衆生雲何奉持。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1陀羅尼咒。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注】
1 佛母 十方諸佛從此流出,所以稱爲佛母。
白話解
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衆中從座起身,頂禮佛足,向佛請問:“如來說的這部經,應當起個什麼名字?我和大衆以及將來修行的衆生如何奉持?”
佛告訴文殊師利:“這部經稱爲大佛頂白傘蓋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經,又可稱爲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經,亦可稱爲如來密因修證了義經,亦可稱爲大方廣妙蓮花王十方佛母真言經,亦可稱爲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你們應當好好奉持,在將來教授發心修行真叁摩提路的修行人好好奉持。”
原文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衆,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禅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叁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1。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衆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注】
1 叁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指色界中的貪、癡、慢及無色界中的貪、癡、慢。因爲是思量心所起的惑,所以稱爲思惑;又因爲要在修證中才能斷除,所以又稱爲修惑。相對于欲界及色界中的粗煩惱而言,這六品屬于微細煩惱。
白話解
世尊說完,即時,阿難及大衆,得蒙如來開示密印白傘蓋章句真實義,並知道了這經的了義名目,頓時悟得修禅入聖位的勝義秘旨、增上妙理。心虛神凝,斷除了叁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阿難從座起身,頂禮佛足,合掌恭敬對佛說:“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于開導衆生修行中的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原文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世尊。此道爲複本來自有,爲是衆生妄習生起?
白話解
世尊!如果這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叁世十方,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之類,一切衆生,歸根結底,即是如來成佛真體。既然都是成佛真體,爲什麼還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道、天道這六道?
世尊!此六道究竟是本來自有的,還是衆生妄習生起的?
原文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後于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爲誅瞿昙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1。
此諸地獄,爲有定處,爲複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衆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注】
1 生身陷阿鼻地獄 生身意爲還未死亡的肉身,地獄中最苦之處稱爲阿鼻地獄。全句的意思是說,不待死後的第二世,而是在生的這一世,受到最苦的煎熬。
白話解
世尊!譬如比丘尼寶蓮香持菩薩戒,卻私行淫欲,還說行淫不是殺,不是偷,不會有業報。說了這話,先從女根生起猛烈欲火,接著節節燃燒,欲火燒遍全身,墮無間獄。琉璃王挾宿怨要誅殺瞿昙族姓,比丘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無佛無法,他們都是在有生之年便陷阿鼻地獄。
這些地獄是否有定處?抑或是隨其自然,誰人造業,誰自己受?
懇請世尊垂大慈心爲我們開示,使一切持戒修行的人都能聽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原文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衆生不入邪見。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阿難,一切衆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白話解
佛告訴阿難:“問得好啊!爲令種種衆生不入邪見,你好好聽著,我現在爲你說。
阿難,一切衆生本來真實清淨。而人們因爲無始虛妄習氣而生出妄見。虛妄習氣有內分、外分兩種。
原文
阿難,內分即是衆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衆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白話解
阿難,內分即是衆生心內的情分。因愛染之心,發生妄情。妄情積聚不休,能生愛水。這些衆生,想珍馐美味,口中流水。憶想前人的形象,或憐或恨,淚水盈眶。貪心求財聚寶,心發愛涎,便會全身光潤。思念男女行淫,男根女根,就會流出淫液。
阿難,雖貪愛之情有別,而有共同趨向和結果,濕潤下墜,稱爲內分。
原文
阿難,外分即是衆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衆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白話解
阿難,外分即是衆生情分外的想分。因渴仰之心,發生妄想。妄想積聚不休,能生勝氣。因此,若衆生心持禁戒,便覺渾身輕清。持咒結印,便顧盼雄毅。心想生天,便夢中飛天。心存佛國,便冥現聖境。事奉善知識,不惜自己身命。
阿難,虛妄之想有別,輕清上舉是同。飛動而不沈,自然超越,稱爲外分。
原文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1。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2,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注】
1 生從順習,死從變流 順情順想而生出妄相,生出的妄相無住,瞬間變異流轉,此滅彼生,這就是生從順習。前死後生,生了又隨即變異消亡,這就是死從變流。
2臨命終暖氣未全消之時,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當六根不用,六識不生,主宰思維的第七識處于極淨狀態,身體氣脈激活後腦記憶功能之時,與臨終暖氣未全消之時的情況相類似。這時,潛意識活躍,便有善惡俱時頓現的變幻之相。藏密有一種“中陰成就法”,在黑暗僻靜的洞穴中冥想七七四十九天,認爲這是臨終體驗。實質就是大乘經典說的如幻叁昧現象。
白話解
阿難,一切世間衆生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暖氣未全消之時,一生善業、惡業,俱時頓現。情與想而種習氣,生死順逆,交相變現。
若脫盡情分,純是想分,即生天上。若飛升心中,兼有福慧及清淨心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能隨心願往生十方淨土。
原文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爲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刹、遊于四天,所去無礙。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禅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白話解
若情少想多,也能飛升,但升不高。可成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刹,在四天王天內來去無礙。
其中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的,或隨護持戒人維護禁戒的,或隨護持戒人維護神咒的,或隨護禅定人保得無生法忍的,這些都可到如來座下親見如來。
原文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于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爲毛群,輕爲羽族。
七情叁想,沈下水輪,生于火際,受氣猛火,身爲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白話解
若情分想分各半,則不飛不下墜,生于人間。想使人聰明,情使人愚鈍。
若情多想少,橫生飛禽走獸之類,重的成獸,輕的成禽。
若情分占七,想分居叁,沈下水輪,生于火際,猛火煎熬,身爲餓鬼,常被焚燒。水裏沈溺,不能自已,經百千劫無飲無食。
原文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若沈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诳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衆同分中,兼有元地。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衆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溫陵曰:前略明情想感變,此詳明根境構造也。十習本于十惑,六交因乎根。如造業因眼,而余五爲助至于受報時,亦遍及也。)
白話解
若九情一想,墮向火輪。到風火相交之際,風助火勢,猛火煎熬,罪業輕的入有間獄,重的入無間獄。
若只有情分,全無想分,即沈入阿鼻地獄。其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的,狂妄說法、欺詐財物、妄受恭敬、犯五逆十重罪的,遍入十方與阿鼻地獄。
所造惡業,雖然都是衆生自招,而在衆同分中,各自有其根源。
阿難,這些都是那些種種衆生自業所感。因造十種惑業惡習,便從六根交互生出六種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