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遠離塵垢 即得無上菩提
內容提要:
阿難問世尊:若離明暗,畢竟無所見。若無前塵,畢竟無念。順推逆推,反複推求,根本沒有我心,亦沒有心所。將由什麼發因地心求無上菩提?世尊批評了阿難聞性與聲塵顛倒,最後指出:妄想相是障蔽本性之塵,妄識情是汙染本性之垢。遠離兩種塵垢,你的法眼,應時清明,怎會不是無上知覺?
原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此見聽,離于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
猶如念心,離于前塵,本無所有。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爲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進退循環,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1。將誰立因求無上覺?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
雲何如來真實語者?惟垂大慈,開我蒙悕。
【注】
1 本無我心及我心所 這裏說的心,不是肉團心,而是有覺知功能和思量推度功能的心。
心所指心法衍生的心所有法,包括思維活動的感情活動,包括正覺和妄覺,包括正見和邪見。
《百法明門論》中列出心法八種,即八識。《楞伽經·卷四》說:“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藏識、意、意識、及五識身者。”此中意識及五識身,即與六根、六塵對應的六識;第七識梵文Mana,譯爲意,音譯末那,常稱末那識;第八識梵文Alayavijnana,音譯阿賴耶,意譯藏識,又稱識藏如來藏。
依《百法明門論》列出的心所法五十一種如下:作意、觸、受、思、想,稱五“遍行”;
欲、勝解、念、定、慧,稱五“別境”;
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舍、不害,稱十一“善法”;
貪、嗔、癡、慢、疑、惡見,稱六“根本煩惱”;
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驕、無慚、無愧、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稱二十“隨煩惱”;
悔、睡眠、尋、伺、稱四“不定”。
阿難承佛示誨,破除了妄有,卻又計著“無”相,說“沒有我心,亦沒有心所。”佛在《楞伽經》中嚴厲指責固執“無”見的人,說:“甯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六祖壇經》說:“不見一法存己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猶如太空生閃電。此之知見瞥與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便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白話解
阿難對佛說:“世尊!如佛所說,想求得常住菩提,在因地發心,要與果地的名目相應。世尊!譬如在果位中,有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有這七種名目,雖然名稱有別,但都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若這見聽等六根,離了明暗、動靜、通塞等有爲相,畢竟無體。
猶如念心,離了心中的法塵,便無任何心念。爲何要斷滅這些妄心作爲修證的因地,才能證如來七種常住果?
世尊!若離明暗,畢竟無所見。若無前塵,畢竟無念。順推逆推,反複推求,根本沒有我心,亦沒有心所。將由什麼發因地心求無上菩提?如來先前說的湛精圓常,我無法實踐,還成戲論。
究竟怎樣才是如來的真實語呢?還請世尊垂大慈心,開我蒙昧。”
原文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鍾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俱言我聞。
鍾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俱言不聞。
白話解
佛告訴阿難:“你學雖多聞,可惜未盡漏。縱然知道顛倒成因,真的顛倒在前,還分不出來。恐怕你還未誠心信伏,我今試以塵俗之事作比喻,解除你的疑惑。”
即時,如來吩咐羅睺羅敲鍾一聲,問阿難:“你聽到了嗎?”
阿難和大衆都說:“聽到了。”
鍾聲停了,佛問:“你現在還聽到嗎?”
阿難和大衆都說:“沒聽到。”
原文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阿難大衆,又言俱聞。
佛問阿難:汝雲何聞,雲何不聞。
阿難大衆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白話解
羅睺羅又敲鍾一聲,佛又問:你現在聽嗎?,
阿難和大衆說:“聽到了。”
佛問阿難:“怎樣是聽到?怎樣是沒聽到?”
阿難和大衆都說:“一敲鍾,鍾聲響了,我便聽到。敲過後時間一長,聲音銷了,音響都絕了,就說沒聽到。”
原文
如來又敕羅睺羅擊鍾,問阿難言:汝今聲不?
阿難大衆,俱言有聲。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衆,答言無聲。
有頃,羅睺羅更來撞鍾。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阿難大衆,俱言有聲。
白話解
如來又吩咐羅睺羅敲鍾,問阿難說:“你說現在有沒有聲?”
阿難和大衆都說:“有聲。”
稍後鍾聲停了,佛又問:“你說現在還有聲嗎?”
阿難和大衆說:“無聲了。”
一會兒,羅睺羅再敲鍾,佛又問:“你說現在有沒有聲?”
阿難和大衆都說:“有聲。”
原文
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
阿難大衆俱白佛言:鍾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語阿難及諸大衆:汝今雲何自語矯亂?
大衆阿難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爲矯?。
白話解
佛問阿難:“怎樣是有聲?怎樣是無聲?”
阿難和大衆都對佛說:“一敲鍾,鍾聲響了,便說是有聲;時間長了,音聲都絕了,就說是無聲。”
佛對阿難及大衆說:“爲什麼你們前後說的互相矯亂?”
阿難及大衆同時問佛:“爲什麼說我現在矯亂?”
原文
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鍾聲更擊,汝雲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爲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是故,阿難,聲于聞中自有生滅,非爲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爲有爲無,汝尚顛倒,惑聲爲聞。何怪昏迷,以常爲斷。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白話解
佛說:“我問你聽,你說聽到。我問你聲,你說有聲。你先答“聽”,後答“聲”,說“聽”說“聲”,沒有定准,還不是矯亂嗎?
阿難,沒有聲響時,你說沒聽到。若真的沒聽到,聽聞性消失了,同于枯木,再敲鍾時怎麼又能聽到?你知有知無,只是聲塵或有或無,怎會是聽聞性或有或無?若確實無聞性,誰知是無?
因此,阿難,應當知道,是你聽到聲塵有生滅,不是你的聽聞性有生滅。你的聽聞性是有是無,你還顛倒,以爲聲塵是聽聞性。難怪你糊塗,以常爲斷。
你總不應該說,離了動、靜、閉塞、開通等塵緣,沒有聽聞性。
原文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爲擊鼓,或爲撞鍾。即于夢時自怪其鍾爲木石響。于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爲鼓響。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爲汝銷滅?
白話解
譬如有人,在床上墊著枕頭,睡得很香,這時,他家中有人用木杵舂米,睡著的人夢中聽到舂米聲,以爲是擊鼓之聲或敲鍾之聲。卻又覺得奇怪,鍾鼓聲很像木石相擊之聲。這時忽然醒了,才知道原來是舂米聲,對家人說:“我在夢中,疑惑這舂米聲是鼓響。”
阿難,這人在夢中,豈能憶念動靜、開閉、通塞之相?他形軀不動,相當是形軀銷亡。他不會思維,相當是命光遷謝。這聽聞性怎會因此銷亡?
原文
以諸衆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想相爲塵,識情爲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白話解
世間衆生從無始來,緣色聲等客塵生起妄念,輾轉生滅,不識本自清淨妙常的本性。
不守真常本性,隨逐生滅妄業,受塵勞汙染,從而生滅流轉不已。
如果舍離生滅,守住真常,便到常寂光境界,一切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妄想相是障蔽本性之塵,妄識情是汙染本性之垢。遠離兩種塵垢,你的法眼,應時清明,怎會不是無上知覺?”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八 第二十四章 遠離塵垢 即得無上菩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