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不艱苦修證縱得多聞 徒益戲論
內容提要:
世尊诃責阿難,你現在的狀態,距離菩提涅槃還很遙遠。如果你不經過長時間辛勤修證,即使你心念十方如來,你勤誦十二部經,你能說恒河沙那麼多的的清淨妙理,縱然你能得多聞,亦不過徒益戲論而已。
原文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
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白話解
佛接著說:“阿難,演若達多迷頭狂走,是本來自然?是本自其然?是無緣非自?
有什麼因緣,害怕丟了頭而狂走?
若說頭在是自然,另有因緣使他發狂。何不說發狂是自然,有因緣令他迷失了頭?
本來頭沒有丟失,因爲妄想而發狂。狂不狂,頭都在,怎是藉因緣才發狂?
若說狂是自然的,有發狂的本性。未發狂之前,他的狂性潛伏在什麼處所?
原文
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爲狂走。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爲戲論。
是故我言叁緣斷故,即菩提心。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1。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
【注】
1無功用道離有爲相,離一切妄相妄識,不住相生心,圓明寂照,照徹內外。神志靈明,智慧開發,漸入神通自在境界。
白話解
若說不狂是自然的,頭始終在脖子上,他爲什麼會忽然狂走?
若明白了頭始終在脖子上,便可明白說狂走是因緣生或自然性,都是戲論。
因此我說,斷除了殺盜淫叁種惡緣,便是菩提心。
說生起了菩提心,說滅除了生滅心,你心中仍是有生有滅。
若說滅盡了,生也盡了,是無功用道。好像是自然了,這還是認爲自然心生,認爲生滅心滅,心中仍然是有生有滅。
原文
無生滅者名爲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曆劫辛勤修證,雖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1,清淨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戲論。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
【注】
1十二部經意爲全部大小乘經典。佛教經典分十二類,或叫十二部,分別是契經、應頌、授記、諷頌、自說、因緣、譬喻、如是語、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早期小乘九分教無授記、自說、方廣叁類。大乘九分教不包括因緣、譬喻、論議叁類。契經是散文體的經典;應頌,把契經用偈頌的形式再次表述出來;授記,記述佛對弟子的評述,說出某弟子可得的果位;諷頌,全爲偈頌體;自說,記載不經請問,而由佛主動宣說的法要;因緣,記述佛說法的因緣;譬喻,以寓言形式宣傳教義的篇章;如是語,又譯本事,講述佛說弟子們過去世的因緣和故事;本生,講述佛在過去世的因緣和故事;方廣,指後期說的大乘經;未曾有,說不可思議事;論議,是闡釋發揮經義的論文。
白話解
若說不生不滅稱爲自然,猶如把世間種種相雜和在一起。把能雜和成一體的稱爲和合性,不能和合成一體的便說是本然性。說是本然,實不是本然,說是和合,實不是和合。應遠離自然性與和合性,非離非合,非非離合,這才是無戲論法。
你現在的狀態,距離菩提涅槃還很遙遠。如果你不經過長時間辛勤修證,即使你心念十方如來,勤誦十二部經,能說恒河沙那麼多的的清淨妙理,不過徒益戲論而已。
談說因緣性、自然性,你都能說得頭頭是道,衆人贊你多聞第一。但是這長期辛苦積累的多聞熏習,你還不能免被摩登伽女攝入淫席之難,爲何還要等我的佛頂神咒敕你回心?
原文
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幹枯,令汝解脫。
是故,阿難,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如摩登伽宿爲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侯母耶輸陀羅1同悟宿因,知曆世因貪愛爲苦。
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注】
1羅睺羅母親耶輸陀羅羅睺羅是釋迦牟尼的兒子。耶輸陀羅是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妻子。釋迦牟尼成道後,兩人都隨佛剃度出家。
白話解
神咒能令摩登伽女心中的淫火頓時消歇,得阿那含果。在依我說的法中修行,勇猛精進,愛河幹枯,使你亦得解脫。
因此,阿難,你雖然花了不少功夫,勤誦勤記如來的秘要妙旨,卻不如于一日之中,認真修習無漏業,以遠離世間嫌憎取愛二種苦厄。
譬如摩登伽女,原來是淫女,因神咒之力消除了她的愛欲,虔誠發心,皈依我法,成爲比丘尼。摩登伽與羅睺羅母親耶輸陀羅,都覺悟到過去貪愛的宿習實在是衆苦的根源。
專精一念,熏習修行無漏善業,或從貪愛絲解脫縛纏,或蒙受記修行果位。而你自己折磨自己,還停留于觀聽境地。”
原文
阿難及諸大衆,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沈冥,出于苦海。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刹。
白話解
阿難及會中大衆,承佛示誨,消除疑惑,離妄識,悟實相,身心輕安,又上升到一個新的前所未有的境界。
阿難再次悲泣流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對佛說:
“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循循善誘,打開我們心屝。能用如是種種因緣,施設種種方便,引導我們從深淵中解脫出來,得離苦海。
世尊!我蒙如來宣示這些法音,雖然明白了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照徹世間出世間一切莊嚴刹土,遨遊諸天王寶貴莊嚴宮殿。
原文
如來複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惟願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余涅槃1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2,入佛知見3。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伫佛慈旨。
【注】
1 無余涅槃 《本事經》說:“諸行猶相續,諸所受皆滅,寂靜永清涼,名無余涅槃。”
2 陀羅尼 梵文Dharani的音譯,意譯持明,是神咒的異稱,以簡短的語音總攝佛菩薩的功德、誓願及佛法深義。
3 入佛知見 入,透過表象,深入實質,離言說相,入第一義。佛的知見,即佛之知覺。《楞伽經·卷叁》說:“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這裏指出了佛之知覺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二障,即煩惱障和已知障。二種死,指分段死和變易死,起煩惱所現的生滅現象稱爲分段死,習煩惱所現的生滅現象稱爲變易死。二煩惱,即起煩惱和習煩惱,起煩惱中最根本的十種煩惱,又稱十使、十惑、十隨眠,這十種是: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習煩惱是因無始無明引起的微細煩惱。
白話解
如來再次指責我未得修證,多聞無功。我承認,我今猶如旅途漂泊之人,忽蒙天王賜我華麗屋宇,雖然我獲得了豪華大宅,可是我還未得其門而入。
惟願如來不舍大悲之心,爲會中我們這些還處于蒙昧狀態之人開示,如何舍棄小乘,能畢竟得入如來無余涅槃之門?如何發心得上無上菩提之路?讓有學的人知道,怎樣才能攝伏攀緣之心,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說完,五體投地,與會大衆,一心伫候如來慈旨。
《楞嚴經白話解卷第八 第二十章 不艱苦修證 縱得多聞 徒益戲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