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付囑品第十之七 自性真佛偈(二)
[經文]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⑴,見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注】 ⑴ 五欲 追求引起感官刺激的美色、美聲、妙香、美味、妙觸等欲望。 [星雲大師譯文] 淫性本是由淨性而生,除去淫欲就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遠離五欲,見自清淨本性剎那就是真佛。 今生如能遇到頓教法門,忽然悟到自性,就是親見世尊。 如果想要修行尋求作佛,不知要向何處求真。 [經文]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星雲大師譯文] 如果能在心中自見其真,有真就是成佛的因。 不能見到自性而向外覓佛,起此心念總是大癡人。 現在已經留下頓教法門,要救度世人必須先行自修。 告訴你們及將來學道的人,不作這樣的見解實在是太愚迷了。 [經文]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吊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 [星雲大師譯文] 六祖說完此偈,告訴大衆說:你們要好好安住,我滅度以後,不可和世俗人一樣地悲傷涕泣。接受人弔祭慰問時,若穿著孝服,就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如來的正法。 只要能識得自己本心,就能見自心本性。原來無動無淨、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 [經文] 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星雲大師譯文] 因爲恐怕你們心裏迷惑,不能領會我的意思,現在再次囑咐你們,使你們能得見自性。我滅度以後,依我所說修行,就好像我在世時一樣。如果違背我的教法,即使我在世間,對你們也是沒有什麼益處。 [經文] 複說偈⑴曰: 兀兀⑵不修善,騰騰⑶不造惡, 寂寂⑷斷見聞,蕩蕩⑸心無著。 【注】 ⑴ 複說偈 這是最後一偈,這偈說的是修禅悟道的玄關。萬法都平等,善惡不思量,圓明常寂照,無著佛在堂。猶如時雨,普濟萬物,天地不仁,無愛無憎。這是無爲境界,唯無爲乃無所不爲。 ⑵ 兀兀 淨止的樣子。 ⑶ 騰騰 鬧騰騰的樣子。 ⑷ 寂寂 安淨的樣子。 ⑸ 蕩蕩 廣大的樣子。無所約束的樣子。 [星雲大師譯文] 接著又說了一首偈語: 靜止不動不修善,悠閑自在不造惡。 斷絕見聞心安靜,心無拘束無所著。 [經文] 師說偈已,端坐至叁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 奄然遷化,于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自,禽獸哀嗚。 [星雲大師譯文] 六祖說完了偈語,端坐到叁更時分,忽然告訴弟子說:我去了。 剎那間示寂了。當時異香充滿室內,天空白虹連屬地面,樹木也變成了白色,飛禽走獸都發出了哀鳴。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學佛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要解決生死問題,所以淨土宗主張念佛往生淨土,就是要了脫生死;禅者的參禅以期明心見性,也是要了生脫死。說到生死,在一般世人看來,生之可喜,死之可悲,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生死是一體兩面,生死循環,本是自然之理。如宗衍禅師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滴,漚生漚滅,複歸于水。”道楷禅師示寂時更說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叁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先祭而滅,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總之,生不貪求,死不畏懼,禅者視生死皆爲解脫也。 後唐保福禅師將辭世時,向大衆說:“我近來氣力不繼,想大概世緣時限已快到了。” 門徒弟子們聽後,紛紛說道:“師父法體仍很健康”、 “弟子們仍要師父指導”、 “請師父常住世間爲衆生說法”……。 其中有一位弟子問道:“時限若已到時,禅師是去好呢?還是留住好呢?” 保福禅師安詳親切地反問道:“你說是怎樣才好呢?” 這個弟子毫不考慮的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隨緣任它去好了!” 禅師哈哈一笑道:“我心裏要講的話,不知什麼時候都被你偷聽去了!”言訖跏趺示寂。 生死由它,生死自如!禅師們說生就生,說死就死,所謂生死一如,即是超越生死,像普化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普化禅師在臨濟禅師座下,有一天,他在街上向人乞求法衣的布施,信者用上好的袈裟給他,但他又不接受信者供養的法衣。 有人把這件事告訴臨濟禅師,臨濟禅師就買了一口棺材送他,普化非常歡喜的說道:“我的衣服買回來了!” 普化禅師立刻扛起了棺材,跑到街上大聲叫著: “臨濟爲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它走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東門。” 第二天,普化禅師準時扛著棺材到了東門,一看,人山人海,都想來看此一奇事,普化禅師對大家說: “今天看熱鬧的人太多,不好死,明天去南門死。” 如此經過叁天之後,由南門而西門,由西門而北門,再也無人相信普化禅師的話,大家說:“我們都給普化騙了,一個好端端的人,那有說死就死?明天再也不上他的當了!” 到了第四天,普化禅師扛了棺材至北門,一看,沒有幾個看熱鬧的人,非常歡喜的說道:“你們非常有耐心,東南西北,都不怕辛苦,我現在可以死給你們看了。” 說罷,普化禅師進入棺材,自己蓋好,就無聲息了。 禅者對于“生死”的看法,所謂“但識自心,見自本性”,禅者知道自己的“本心”、“本性”,是乃“無動無淨,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往無住”,因此無懼于“生死”,甚至視“生死”如“遊戲”。所以,從禅師們看淡生死,不爲生死挂礙,這就是解脫。禅者的肉身雖然死了,不過,他的法身慧命,他的真心自性,則永遠留存宇宙之間(留在後人的心中),亙古常新。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付囑品第十之七 自性真佛偈(一)》全文閱讀結束。禅者如何面對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