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八之四 普告來者 無二之性是爲實性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八之四 普告來者 無二之性是爲實性

  [經文]

  師見諸宗難問,鹹起惡心,多集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于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爲師。

  [星雲大師譯文]

  六祖眼看各個宗派的人問難佛法,都心存不善,于是就把他們集合到座下,憐憫地對他們說道:學道的人,對一切善惡念頭都應當盡行除卻。當善惡都不去思量的時候,這種境界無以名之,假名爲自性。這無二的自性,就叫作真如實性。在真如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就應該見到自己的本性。

  大家聽完六祖大師的一番開示後,都虔誠頂禮,請求事奉六祖爲師。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六祖大師如何建立一切教門?

  六祖大師的南宗頓教法門究竟有些什麼樣的內容?他是以什麼樣的事理來建立這個教門的呢?

  1.六祖大師以自性叁身佛建立教門。六祖大師主張,吾人自心本性裏都具備有佛法僧一體的叁寶;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自心本性裏面都有佛性、法性、僧性,所謂佛、法、僧叁身一體,就在我們自己的心裏。所以,真正的皈依叁寶,就是要歸依我們的自性叁寶。

  2.六祖大師的教門很重視發四弘誓願。所謂四弘誓願,就是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大乘的四弘誓願,其實就是小乘佛教的四聖諦──苦、集、滅、道。衆生因爲苦,所以才要衆生無邊誓願度。衆生有業、有集、有煩惱,所以才煩惱無盡誓願斷。世間的有爲法之外,還有一個清淨無爲的佛道可以追求,所以佛道無上誓願成。;要成就佛果,必須修習佛法,所以要「法門無量誓願學。

  3.六祖大師很重視摩诃般若波羅蜜。六祖大師在五祖座下,就是以《金剛經》而印心得道,所以他很重視般若自性的開發,唯有智慧才可以波羅蜜,才能完成自己。

  4.六祖大師的教門重視無相忏悔。忏悔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忏悔能夠淨心,在佛教裏,不管修學任何法門,都必須以清淨的心,才能納受功德,因此忏悔是必修的法門。

  忏悔有事忏、理忏、作法忏等。六祖大師重視無相忏悔,所謂“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在相上而言,造作業因,必有果報,但從本性上看,罪性本空。所以,修習無相忏悔來滅罪,才是最究竟的。

  5.六祖大師提倡生活就是禅。日用生活是中國禅宗的活水泉源,禅宗注重“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這是中國禅宗的一種境界。

  六祖大師提倡生活就是禅,在生活裏:戒不可以不持,戒不持,就是人天路絕;行不可以不做,行不做,則功德不能圓滿;經不可以不講,經不講,則理論不明;禅不可以不參,禅不參,則心地不能透悟。道不可以不悟,道不悟,則觸目成滯。所以,自從六祖以下,他的門徒子孫們,非常提倡生活禅。例如黃檗希運禅師的參禅,就是天天種田,天天植菜,在種田、植菜裏參禅。又如六祖大師本人,就是在磨坊裏舂米,就是打柴、挑水。所以,到後來的許多禅師,尤其百丈禅師,提倡“搬柴運水無非是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因此,六祖惠能大師建立的教門,所提倡的就是:

  以病苦爲良藥。修行人要帶叁分病,生病,反而可以發道心。

  以災障爲解脫。面對苦難、障礙的時候,只要有忍耐的力量,當下就是解脫道場。

  以群魔爲法侶。修行就是與煩惱魔軍作戰,只要我們有工夫、有力量,都可以把他們當作朋友。

  以留難爲成就。任何困難,對有力量的人來說,越是困難,越能成就。

  以敵友爲資糧。學佛修行,善知識是很重要的助緣,善知識不一定是正面的,所謂“善可爲法,惡可爲戒”,有時候敵人,跟他交個朋友,也可以成爲學道的資糧。有時候,學佛修行,如果沒有敵人、沒有反對者,自己也不知道要進步。如果沒有魔王來擾亂,自己也不懂得要發大菩提心。

  以屈抑爲行門。有修行的人,即使被人委屈,給人抑製、冤枉了,這個時候,正是好修行。

  以拂逆爲園林。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是平凡的人,就會被擊倒,可是在一個有禅定、有修爲的禅師,越是拂逆的境界,他越是覺得逍遙、自在。

  以淡泊爲富貴。錢財再多,不一定代表人格、道德,所謂“淡泊明志”,在淡泊裏面有時候更爲富貴。在禅者的心中,他視功名富貴如敝屣,他的價值觀念不是名利,而是宇宙的真理。

  因此,在禅者的心中,不計榮辱毀譽,不慕榮華富貴。所謂禅者,是大勇猛、大堅定、大忍耐。禅,就是我們的心;世間、出世間、有無、好壞,一切都在我們的禅心裏。有了禅,就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心真是廣大無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