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淨則世界淨,心平則道路平

  心淨則世界淨,心平則道路平

  世人的苦都是思想上的感受,感到人生有種種的不如意,所以有了人生是苦海、輪回是苦海的說法。嚴格地說在苦海當中是沒有什麼幸福可言的,即便我們認爲是幸福的東西也是幻覺造成的,是我們幻想的,以爲擁有什麼人、事、物或是抛棄什麼人、事、物一定會快樂,而有希望、而去追求。而當這些想法真的實現時,又有了新的困惑和迷茫,往往會覺得沒有想象的美好,還是有缺漏,不完美,不如意。這樣說來,只要是在人世上,在輪回中就是沒有真正的幸福。

  但當我們進一步去思考,會察覺,原來束縛、困擾我們的是自己思想上的感受,苦和樂都是一種感受。煩惱、執著斷了,什麼苦、樂的感受就都沒有了。人的一生道理不平,就是人心不平,道路都是一樣的,人心平了,道路就平了,人平天地平,心寬天地寬,就是這個道理,因爲思想上有了執著,就感到有平、不平,有苦、有樂。比如說有人覺得冬天不好,因爲冬天嚴寒徹骨,但有的人卻很喜歡冬天,因爲冬天有雪花飛揚,感到詩情畫意,這就是因爲個人思想中執著,面對同一個事物,産生苦、樂不同的覺受,有句詩這麼說,“感時花漸淚,恨別鳥驚心”,其實花開花落、鳥的停留和遷徙本就是自然事情,因爲自己思想上先有了愛恨情仇,外在環境才在思想上有了映射;還有詩說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詩就從相反的角度來闡釋世界本是清淨美好,只是怕你自己心裏有苦的執著。

  “心淨處處是淨土,心不淨處處是穢土”。有些人說這裏好,那裏不好,極樂世界才好,那都是你心裏想的,你的心幹淨了,清涼了,處處都是佛國淨土;你的心不淨的話,即使是身處極樂世界,仍會産生貪、嗔、癡,覺得處處是穢土,覺得還有種種的不如意,覺得還有什麼不順眼。極樂世界並不一定就是特指一個富麗堂皇、美麗絕倫、清閑幽靜、充滿歡聲笑語的世界;或是遠在天邊遙不可及,不論搭乘什麼樣高級的交通工具都無法到達的佛國。思想變了,人間就是極樂世界,念頭清淨了,當下就在極樂佛國;若思想上有執著,極樂世界也不快樂,因爲苦和樂只是人的一種感受,是個人心裏的反應。我們曾羨慕和敬佩高僧大德的豁達的心胸,不論面對逆境和順境都能坦然相待的情懷,爲什麼他們能夠隨緣自在、隨遇而安呢?就是因爲他們心裏沒有苦、樂的執著,永遠清淨平等。佛菩薩的加持,使我們的心成爲一個寶瓶,但這個寶瓶是空的,往裏面放什麼,取決于你自己,如果放純真的思想、善良的美德、高尚的情操、無限憐憫有情的悲心、洞察宇宙真理的智慧甘露,那你就會時時體會到佛國淨土的快樂;如果放的是狡詐欺騙、陰奉陽違、損人利己、吹毛求疵、飛揚跋扈,那麼不論外在環境多麼優美宜人,你也會感到苦悶熱惱。

  我們學佛修行的人要改造的是自己的心靈,淨化自己。在修法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不是改變外面的環境,或是改變其他的人。當我們受到佛法的熏陶、領悟佛經的真理時,不是要你對照法本去挑剔別人,而是要用這面法鏡來照射自己,修改自己的缺欠和不足。我們的眼睛不是擡起來處處去尋求外在的過失,而是低垂下來時時關注自己的言行;內心不是對別人進行分析批判,而是要察覺自己的問題所在並加以改進,所以佛法也叫內明。

  其實,改造自己要比改造別人容易的多。當我們去試圖改變別人時,總會發現困難重重並以失敗結局,即便你擁有錢財、權位,別人能夠聽你的號令,順從你的威嚴,也是爲得到種種利益,或是出于懼怕的心理,不會是真心真意,並且總不能如你意,這時你就會有嗔恨、煩惱的心理;反而,當你自己改變了、清淨了,你的善良、你的慈悲以及你快樂的心境會感染周圍的人,他們也會感到心情的放松,體驗到平和、快樂,進而跟隨你去改變他們自己。

  美國有一個哲學家說:“佛教的精神智慧和慈悲心就像推土機一樣,把人心全部推平了”。我覺得說得很好,這樣你就會感到處處都是佛國,處處是極樂世界了。令人憧憬向往的佛國在哪裏?在你的心裏,在你的眼前,在你身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