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一師,修學一法
學佛的道路不平坦,修行的路程愈加艱辛,要想成功,就得走到底,在這個過程,忍耐是最重要。從進入佛門開始,就得學會忍耐。爲什麼以前的人不論在藏地還是漢地,成就的人都特別多,現在成就的相對少了呢?因爲以前的人心念能夠專一,能夠一心一意,能夠跟隨一個上師,一心聽這個上師的話,現在人不能夠忍耐,內心浮躁,不能夠堅持。
進入佛門首先得尋找善知識,學佛沒有自學成才的先例,必須得靠善知識的指導。我們學世間的知識,都得找個老師來教我們,何況浩瀚如海的佛法,善知識的一句話就是修行最好的指導,能夠解決你當下的實際的問題,這個在佛經中你找不到,就算碰巧碰到了,幾率也太小了。找到一個具德的善知識,就要一心一意的跟著他,信心要堅定,還得通過他對你種種的考驗,決不能動搖,這裏面就需要忍耐,可是現在人心很浮躁,今天拜這個上師覺得很好,跟著學了幾天很新鮮,上師開始的時候也很關注自己,感覺很好,剛接觸有幾分熱情,修法也有積極性,可是過了幾天這個新鮮感就過去了,上師就讓自己修法,也不總關注自己了,覺得心裏有了落差,修法得靠堅持,靠忍耐,堅持不住,慢慢的感覺就不是那麼好了,然後內心就開始有了懷疑,是不是這個上師不夠厲害?或是覺得對這個上師沒有多少信心了,那麼怎麼辦?再去拜個上師,然後再重複這個過程,再拜個上師,又到了新鮮感過後,信心退失的時候,又産生了比較的心,還是原來的上師好點,還是回去跟原來上師學吧,那麼回去不回去?跟誰學呢?心裏反複的矛盾、猶豫,心思也不放在修法上,自己還很煩惱。
其實要是內心清淨,會修,拜多少上師都行,看看那些祖師們都是拜了很多上師,阿底峽尊者拜了150多位上師,宗喀巴大師拜了30多上師,包括我自己也拜了多位上師,但是初學佛人不行,不能多,多了就迷糊了,就不知所措了,不知道跟那位上師學好,不知道修哪個上師的法好,有了分別比較心,所以最好就是一心一意的跟著一位上師修學,學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這樣內心比較清淨,易出成就,這個過程就學忍耐,心要定下裏,跟著自己的上師,不能明天聽到哪位仁波切很有名,然後跟著就跑了,後天又聽到誰講的很好,又去參加一下。反反複複,不堅持修自己的法,能有多大的進步?
還有的人是順境中修的很好,遇到些困難就退心,剛開始學佛學的很歡喜,學佛後一切都很順利,覺得信心十足,但要是生病了,或是心情不好了,或是有其他的事情了,心裏就産生懷疑了,是不是上師不加持我了?是不是自己修的不對了?——就會胡思亂想起來,什麼想法都會産生,越想內心越亂,越想也沒信心。其實在學佛過程一定會有逆境的,有的時候是自己的業障現起了,有的時候或許是魔障,但這些都沒有關系,只要祈請上師、叁寶加持,逆境很快就會過去的!
對于我們初學佛者來說,跟隨一師、修學一法比較好,這樣內心也清淨,進步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