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思之光
當今世界是科學、經濟和物質卓越發展的時期,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生活的環境不斷的改善,但同時整個世界卻越來越彰顯挑戰性和競爭性。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內心的壓力原來越大,精神上的痛苦與煩惱愈加增多,內心越來越不安穩。翻開報紙,打開電視,自殺新聞層出不窮,純潔的校園充滿暴力,人們的飲食中滿是毒素,對社會不滿的怨聲此起彼伏,人類煩惱的與日俱增,心靈問題日趨嚴重,這是爲什麼?
人們爲了排解這些痛苦和煩惱,便去各種健康或不健康的娛樂場所發泄和釋放來自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精神壓力,尋求刺激來填滿內心的空虛,排除內心的煩惱,但又往往無功而返,該有的痛苦仍然存在,該有的煩惱沒有減少,該有的壓力仍然凝聚心頭,有時煩惱、痛苦、壓力更加增多,刺激過後內心更加空虛。原來場所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快樂和幸福。有一部分人經過深思,明白了精神上的痛苦最正確的排解出路是信仰,所以選擇了宗教,現在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日益增加。隨著交通的方便、信息技術的發達,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的快速、流暢,佛教也被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信仰佛教不再只是東方人專利,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的人們喜歡佛教,信仰佛教,佛教逐漸進入了世界人們的生活。
雖然有很多人信仰佛教,但個人的理解程度卻不相同,有人不了解佛陀的教理甚至還有誤解,有人信仰佛教多年,煩惱和痛苦一點沒有減少,這不是佛教本身的問題,而是他們沒有真正了解佛陀的思想,不能用佛陀的教導來徹底改變自己。然而,因佛陀慈悲願力,只要是信仰佛教,就會種下不同層次的福報因緣,從這方面來說,也比追求物質生活收獲的多的多,因爲他們的生活會因此有或多或少的改變,痛苦和煩惱也會或多或少有所減少。但要完全從痛苦、煩惱,乃至從輪回中解脫的人們,應該正確的皈依叁寶,通過外在燒香拜佛供養上師、叁寶等累積資糧,漸趨得到內心清淨,然後,進一步尋覓善知識依教奉行,學習佛陀的教理,精進聞思修即聽聞、思考、修證,解脫就一定會成爲現實。
有個別的人說:不通過聞思修可以直接灌頂傳授觀氣脈明點訣竅便可成佛。殊不知,觀氣脈明點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婆羅門教也有,觀氣脈明點的外道非常厲害,幾乎可以達到密宗無上瑜伽部中圓滿次第所要求的境界。盡管如此,因爲他們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作爲助伴,連解脫生死都無法達到,更不要說成佛了。還有印度教的修行者可以靜坐修禅達到無色界天或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但爲什麼還未斷盡煩惱,解脫生死呢?你知道缺乏什麼嗎?他們缺乏通達緣起真理智慧!因而即使禅定功夫再高,也沒有通過勝觀的智慧破除法我二執,因爲這個緣故他們尚未脫離苦海。
我們該如何修行呢?什麼樣的道路是最正確,最快捷的呢?答案是利他的菩提心和緣起性空的正見智慧,智慧與方便雙運,不能缺乏一個,《大般若經》中言:如方便離開智慧者即執所束縛,相反智慧離開方便同樣執所束縛,悲智互相攝持即證無上解脫。修學佛法的目的有兩種:增上生和決定勝。要達到這兩者目的不能缺乏慈悲大愛和緣起真理的智慧。緣起真理的智慧並不是通過觀氣脈明點就能有所悟得的,而是要通過善知識如理如法的教導,再加上自己依教奉行,勤奮學習,深入經藏,聞而生起如理作意的思慧,從如理作意的思慧中生起通達真理智慧的實證直觀空性智慧。不聽聞怎麼會知道性空緣起的道理,不知道又怎麼去思考?不思考又怎會生起相應的智慧呢?正所謂: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也許有人會說:六祖慧能大師沒有經過聞思怎麼會明心見性了呢?慧能大師是大善根的人,聽到《金剛經》的幾句就開悟了,但慧能大師的大善根是從哪裏來的?我們目光短淺的凡夫怎會知道他如此快速開悟的功德來自于累世的福慧資糧的積累?恐怕我們的善根不足吧!如若不信,問問自己,我們誦《金剛經》不知道多少遍了有沒有開悟?恐怕不僅沒有開悟且無明煩惱不斷,我們怎麼能跟慧能大師比?反觀自己這顆被無明叁毒控製的心一切都會明白!
那麼從哪裏能夠聽聞呢?——善知識。什麼樣的才是善知識呢?在現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假活佛、僧人遍地都是,我們怎樣才能分辨出真正的善知識,誰又會給我們一雙慧眼呢?原來經論中對善知識的德相早就有所描述,大乘佛法的善知識要具備十種德相,彌勒菩薩于《大乘莊嚴經論》中言:“應依止具足:調伏、寂靜、極寂靜、德勝、具精勤、教富饒、達實性、善巧說、悲憫、離厭的大乘善知識”弟子須依止具備這十種功德的善知識,然後,如理依止善知識,對善知識生起如佛陀一般的信心,依教奉行,精進修行,終必解脫!
總而言之,沒有空正見無法斷除輪回之根本,沒有菩提心無法證得無上正覺,而沒有出離心,就什麼也談不上了啊!只能在輪回中不斷輪回!輪回!再輪回了!故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中說:智不住輪回,悲不住涅槃。爲了實現我們學佛所要達到目標和願望,首先我們要尋找到具相的善知識,然後如理依止他,聽聞他傳授給我們的佛理,再通過思考所聞佛理,認真的精進的去實修,再加上雄厚的廣大資糧的積累,才會承辦究竟無上的佛果,這樣利益衆生的心才不至于成爲一句空話,只有證得了佛的最究竟果位,輪回與涅槃也就是無二的了。
叁界法王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的修行體會是:
初于廣學而博聞,中而教理教授思,
後而晝夜精進修,皆爲教興做回向!
讓我們記著慈悲智慧具足的偉大的宗喀巴大師的話吧:
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脫者你也應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