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人先學會對家人修忍辱和慈悲

  學佛人先學會對家人修忍辱和慈悲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佛法,每天來皈依的人也很多,大家學佛的熱情都非常高,我的心裏也無比的歡喜,但在這裏,我發現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這種現象常常出現在剛開始學佛人的身上,這就是:有很多人剛開始接觸佛法後,就會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佛上,然後就希望能夠到寺院常住或是出家,其實這一點挺好的,這也是有善根、對佛法很有信心的表現,但是如果自己已經成家之後,就要承擔起自己對家庭的責任,不要因爲把精力投入到對佛法的渴望上,而放松了對家人的照顧,這樣就不好了!要是因爲自己學佛或是修法,而引起家人的煩惱或是家庭不和睦,就不是正確的學佛的方式了。

  我們學佛後,不僅需要進行一些佛法的修行,還要思維佛法的義理和精髓,進而改變自己的內心,然後自己的整個人也會發生變化,當你變得很慈悲、很願意付出,幫助別人也不需要得到回報,以前一些不順心的小事就會讓自己很生氣很計較,現在能夠很寬容,不再計較的時候,會與周圍的人相處的更融洽,別人也會很喜歡你,這樣自己也會很快樂,這樣你學佛也會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大家看到你現在變得這麼好了,每天都非常的快樂,慢慢的,你周圍的人也會對佛法有信心,你在無形當中就在弘揚佛法,幫助別人了!

  想想看,要是我們僅僅爲自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更好的條件學習佛法而懈怠的對家人照顧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呢?首先會引起家人的反感,覺得你沒有因爲學佛變好,反而變壞了,要是引起家庭矛盾呢,這個後果更嚴重了,家人可能會反對你,障礙你學佛,可能還會因爲你學佛的問題與你發生鬥爭,這個情況別人知道後,也不會理解你,這個時候你就會很苦惱,心裏很有壓力,或許還會很矛盾,會覺得學佛本是件好事,怎麼會變成這樣,慢慢的還會對佛法失去信心。其實問題出現在自己的身上。

  我們學佛後,一定要修忍辱和慈悲的,先要修忍辱,我們學佛在淨化自己內心的過程中,要去掉自己的貪心、嗔心,都需要忍辱,在什麼時候修忍辱,在對境現前的時候,如某個你特別喜歡的人或是東西出現的時候,貪心不自覺的就生起了,這個時候我們要提醒自己一下,克製一下,忍一下,如果我們特別喜歡的人或是東西被別人奪走了,或是發生一些對我們不好的事情,嗔恨心馬上就會出現,這個時候更需要忍辱一下。其實只要境遇出現的當下能忍下來,慢慢的我們的貪心和嗔心就會減輕,變淡,然後慈悲心就會生起了。這樣自己會也自在,對別人也會慈悲。

  忍辱和慈悲從哪裏開始修?從對待自己的家人開始,從對待最親近人開始向外修,其實有的時候我們對外人還能忍辱一點,對自己親近的人卻很容易去傷害,因爲人一般的時候對于自己陌生的人都會有點禮貌,或是僞裝一下,但在面對自己最親近的人,很容易暴露自己的習氣,顯示自私的本性。可能會希望家人多理解自己一點,多爲自己付出一些,多照顧自己一下;但是當自己多付出一點,多奉獻的時候,心裏就會覺得不情願,很委屈。但當我們學佛後,我們要學佛菩薩的慈悲,要修忍辱和布施,那麼照顧家人就是布施,當家人對我們不理解、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就要修忍辱。這樣慢慢修下來,過個一年半載的,你的家人一定會發生變化的,你的家人在你的影響下會對佛法有信心,會支持、幫助你學佛。這樣,當我們出去給別人講佛法的時候,別人會歡喜的聽你講,也會很相信你,大家會說:“他學佛真好,你看他的家庭多和睦啊!”要不然,當你自己的家庭一團糟的話,你出去給別人講,別人可能會說:“你看,他自己的家裏都不和睦,還給我們講呢!”這個時候,我們真要臉紅啊!

  我們的對家人修忍辱和慈悲了,家庭很和睦後,我們再向外修,再進一步對我們的同事、朋友等等修忍辱和慈悲,然後再擴大到對陌生的人,曾經傷害我們的人及和我們有過怨結的人修忍辱和慈悲,這才是正確的學佛方式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