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是心的造作。這是指我們“看到的”,或這是我們“看得到的”?
仁波切:這個問題可以不同的方式來討論。例如,唯心論的觀點是一切事物都是心所造作的,其支持者認爲一切經驗或覺受都是心所造作的。以外面的佛塔爲例,它最初的出現是因爲某人具有“我應該建造一座佛塔”的主意,這是一個好的例子;不好的例子是,有人想到“我應該製造一顆核子彈”。所以,這樣看來,幾乎一切都是心造作出來的。(笑聲)但是,想到“我應該創造一個世界”的人並不多。
學員:但是,此時此刻,仁波切這個主體和佛塔這個客體或對象的關系是什麼?佛塔是仁波切的心所創造的物體,亦或是佛塔自己的顯現?
仁波切:心的經驗或覺受和心的造作物有所不同。我們現在談論的是造作物,而不是覺受。
學員: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對空性的體認不僅是知識性的了解?
仁波切:首先,尚未達到初地菩薩次第的平凡衆生,無法真正覺知空性,我們現在具有的,是經由推論、辯識等理性方式而達到的概念性了解。我們對空性有某種概念,例如,看著一只手時,凡夫立即生起的概念是“這是一只手”,他們不會立即覺知到空性。如果他們利用推論或辯識的方式時,他們能了解手只是被稱“手”,事實上,它是由手指、皮膚、肌肉、骨骼、血液……等諸多不同的東西組合而成的,“手”是我們附加在這個聚合體的標簽。藉由這種分析方式,我們能得到“手是空性的”的結論;可是在目前,這仍然只是一種概念。然而,如果我們繼續不斷地修持下去,會愈來愈接近實際覺知空性的境地。
學員:在我們的討論中,空性的特質是不可分離的——空性和妙樂、空性和慈悲、空性和明性,都是融合爲一的。雖然這些特質全都具在,但我們是逐一證知每一種特質的嗎?我們可能依據個人的特殊業障,在完全證知慈悲層面之前,先證知空性與明性無二嗎?
仁波切:空性的特質通常指智慧、慈悲及能力,它們是同時顯現的。而這些特質的彰顯程度,則視業障的淨除程度而定;當業障的淨除程度愈來愈高時,證悟功德或特質的彰顯程度也會隨著提升。證知空性時,非概念性的慈悲(無緣慈悲)將同時生起,對于尚未了解空性的衆生,我們會悲愍他們的迷惑及無明。
學員:我以爲叁轉*輪的法教是金剛乘。
仁波切:叁轉*輪的法教和金剛乘有極其密切的關聯,因爲最後這系列的法教強調智慧或明性層面。在金剛乘的各種修持,例如生起及圓滿次第的修持,主要的重點就是智慧或明性禅修,因此,它們是相關聯的。叁轉*輪的法教是經典與密續的共同基礎。經典法教比較重視智慧或“般若”(梵文prajna),修持者藉由審察及分析的方式而決定事物的真實狀態或真相。但是,金剛乘或密續法教強調善巧方便的法門或“烏帕雅”(梵文upaya),修持者被直接引見真相,然後安住于禅修。
經典法教比較“外向”,往外觀察、審視及辯識事物;密續法教則比較“內向”,直接引見空性本質及明性,然後安住在于其中。方法至爲重要,因此,金剛乘非常有利及迅速。經典和密續的關聯在于知見。
學員:在金剛乘,我們被直接引見真相——空性及明性。但是,昨天仁波切說,在達到初地菩薩之前,我們無法體驗空性。我覺得這似乎是一種矛盾。
仁波切:這兩者並不矛盾,只是方法不同而已。經典將法道分爲五個階段,即所謂的“五道”。第一道是“次糧道”,行者藉由聞(學習)、思(思惟)、修(禅修)而建立對真相的了解;接著,在“加行道”上,行者致力于分析式禅修;然後,行者達到相當于初地菩薩的“見道”,此時,行者直接且全然地覺知法性。
金剛乘之道則稍有不同,行者在一開始就被直接引見並認知法性,但是,這種認知並不穩定、持久,行者尚未習于法性;然而,如果在被引見金剛乘知見之後精進不懈地修持,他很快就能達到初地菩薩的成就。于刹那間認知法性、或初次瞥見自心本性,和達到初地菩薩尚有極大的差別,因爲這種“見”還不是很清晰、也不穩定——行者尚未習于法性。
譯者:佛果並非藉由外因而悟是什麼意思?
仁波切:這有兩種不同的角度:第一種角度是凡夫的修持道,第二種則是佛果本身。前者指的是行于法道的平凡衆生,他們必需有上師的支持;後者指的是佛果本身不受外在因素的影響。佛果是衆生本具特質的彰顯,如果證悟佛果取決于其他事物,佛果就不可能是圓滿的。佛果不是上師授與我們的,我們因爲受教于一位具格上師的善緣而展現自己原有的證悟本質,但是,上師本身並不是達到或沒有達到佛果的原因。
這個教本是由佛果的角度做解釋。簡而言之,目前我們必須依靠上師;但是,達到初地菩薩之後就不需如此,我們可以依靠自己而證得佛果。
學員:如果愛展現了,智慧是否也一定會展現?
仁波切:愛有很多種,有母親對孩子的愛,有親屬之間的愛,也有圓滿證悟者——佛——對一切有情衆生的愛……。它們都是“愛”,但是不一定同時具有圓滿的智慧。
學員:阿羅漢是否具有圓滿的智慧?
仁波切:小乘聖者所具有的智慧不同于完全開悟之佛的智慧,唯有完全開悟的佛具有圓滿的智慧。因此,阿羅漢(梵文arhat)或一般衆生所表現的愛或慈心,無法和由圓滿智慧生起的慈心與悲心相比擬。
一般凡夫具有某種程度的智慧。我們具有研討及學習的能力,但缺少關愛所有衆生的無量慈心,及幫助一切有情的大力量。學習及知識的累積,甚至會讓我們産生驕慢、期瞞及敵視他人的惡習;不像佛的圓滿智慧,世俗的智慧並未使慈悲生起。在證悟的境界,一切皆被覺知且完全了解,尤其是他人的情況——他們的苦及苦因,及如何讓他們自痛苦中解脫。
學員:這個教本說,我們的修持動機應該是爲了利益其他衆生而得到證悟,必須由慈心——證悟之因——開始。但是,仁波切剛才主張證悟本身是慈心的因。仁波切能否澄清這一點?
仁波切:在討論佛果的叁種功德——智慧、慈悲及能力——時,此教本說,慈悲基于智慧——見到法性,能力則基于此智慧;但是,對于我們這些尚在修習的人而言,這種特殊的結構並不存在。有時候,我們在慈悲心及菩提心的基礎上展現內證的智慧;有時候,由于如實地了解事情,我們自然對他人産生關愛。這些特質不依照一定的次序顯現。
學員:彌勒尊者將會獨立達到證悟嗎?
仁波切:當彌勒尊者在未來達到全然證悟的境界時,不是因爲他作了某種禅修,或得到某種法教,而是他將依靠自己的內在能力達到真正及全然的證悟——他的證悟並非取決于任何進一步的外在指導。這就是爲什麼說佛果不依外因(外在因素)而悟的原因。
學員:佛陀本身的情形呢?
仁波切:在佛陀的一生當中,他表現得仿佛他從某些上師那兒得授指導,仿佛他在學習如何使心安住;但是,他絕對不須依賴這些上師而得到完全的證悟,這只是一種示現。根據大乘,佛陀所表現的這些行徑,例如,追隨兩位“止”或“奢摩他”(梵文shamatha)的上師、修苦行……等,都只是爲了教化衆生的示現,是佛陀十二行誼(十二相成道)的一部分。
學員:有些人會跑到我家告訴我說他們開悟了,或十六歲時就開悟了。(笑聲)老是有這種人跑來煩我,我該怎麼辦才能扼止這種現象?
仁波切:試試用棍子打他們。先用棍子打他們,如果他們一點兒也不生氣,那麼,他們可能真的開悟了。(笑聲)
學員:我聽說釋迦牟尼佛最初給予的佛性法教被認爲過于深奧,因此被隱藏在非人的秘密傳承中;幾世紀之後,直到彌勒尊者將之傳給甦省時,才傳到人道。您認爲我應該把這種說法當作是真實的,或者只是一種隱喻?
仁波切:你可以把它當作是真實的,但是,不要以究竟的真實意義(了義)及隨順的方便意義(不了義、未了義)的角度去解釋它。實際上,你不必要以任何方式去解釋它。
佛陀給予叁系列的法教,即叁轉*輪。爲了順應不同聽法者的不同根器或能力,這些法教有些許的差異;此外,這些法教並未同時傳播,因爲不同的見地及修持方法會造成衆生太大的迷惑。所以,由于佛行事業任運而顯,這些法教依自然進展程度被傳與及修持。
首先,在一段特定的時期,一切教學及修持皆著重點小乘的觀點。之後,偉大的上師紛紛出現,例如,以闡釋空性爲主的龍樹(Nagajuna),及揭顯佛性法教的甦省,這兩位聞名的上師在不同的時期先後出現。後來,金剛乘法教成爲主要的教學重點。
最適宜的教法是順應受學者的需要及根器而生起的教法,因此,佛法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以適應不同的受學者,這完全都是佛行事業的展現。
學員:以“因”爲皈依和以“果”爲皈依有何不同?
仁波切:以“因”爲皈依和以“果”爲皈依的差別是:開始行于法道時,我們以佛陀爲典範、以佛法爲道、以僧伽爲伴,這是以“因”爲皈依或“因位皈依”的意義。“果位皈依”指的是我們自己達到證悟、自己于未來成佛——我們現在力求且終將達到的目標。
學員:如果您視皈依爲果,您可否以法道來解釋?
譯者:那指的是你自己在將來達到證悟。
學員:您把那當作道嗎?
仁波切:“因位皈依”是大乘的觀點,但是,還有其他的觀點可供思考。當我們被引見自心本性並在禅坐中作此修持時,這在本質上和果本身完全一樣;當我們還在法道上時,這是果的影射。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佛》全文閱讀結束。